蕈俗稱蘑菇。是一類高等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有的還能藥用。但也有些蕈類含有毒素,誤食即引起中毒。
【臨床表現(xiàn)】 返回
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約百余種,目前在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約80余種。各種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臨床表現(xiàn)也各異。按各種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現(xiàn),大致分為四型:
一、胃腸炎型
由誤食毒粉褶菌(Rhedophyllussinatus)、毒紅菇(Russla emetica)、虎斑蘑(Tricholomatigrinum)、紅網(wǎng)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及墨汁鬼傘(Caprinus atramentarius)等毒蕈所引起。潛伏期約1/2~6小時。發(fā)病時表現(xiàn)為劇烈腹瀉、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經(jīng)過適當?shù)膶ΠY處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復,死亡率甚低。
毒紅菇
二、神經(jīng)精神型
由誤食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豹斑毒傘(Amanita pantherina)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為類似乙酰膽鹼的毒蕈鹼(muscarine)。潛伏期約1~6小時。發(fā)病時臨床表現(xiàn)除腸胃炎的癥狀外,尚有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癥狀,如多汗、流涎、流淚、脈搏緩慢、瞳孔縮小等。用阿托品類藥物治療效果甚佳。少數(shù)病情嚴重者可有譫妄、幻覺、呼吸抑制等表現(xiàn)。個別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由誤食角鱗灰傘菌(Amanita spissacea)及臭黃菇(Russula foetens)等引起者除腸胃炎癥狀外,可有頭暈、精神錯亂、昏睡等癥狀。即使不治療,1~2天亦可康復。死亡率甚低。
由誤食牛肝蕈(Bo1ets)引起者,除腸胃炎等癥狀外,多有幻覺(矮小幻視)、譫妄等癥狀。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類似精神分裂癥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適當治療也可康復,死亡率亦低。
三、溶血型
因誤食鹿花蕈(Gyromitra escalen-ta)等引起。其毒素為鹿花蕈素(gyromitra toxin)。潛伏期6~12小時。發(fā)病時除腸胃炎癥狀外,并有溶血表現(xiàn)?梢鹭氀⒏纹⒛[大等體征。此型中毒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亦常有影響,可有頭痛等癥狀。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輸血等治療多可康復,死亡率不高。
四、中毒性肝炎型
因誤食毒傘(Amanita phal-loides)、白毒傘(Amanita verna)、鱗柄毒傘(Amanitavirosa)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傘毒素(amatoxin)及鬼筆毒素(phallotoxin)兩大類共11種。鬼筆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臟。毒傘毒素作用較遲緩,但毒性較鬼筆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于細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Polymerase),并能顯著減少肝糖元而導致肝細胞迅速壞死。此型中毒病情兇險,如無積極治療死亡率甚高。
此型中毒的臨床經(jīng)過可分為6期:
1.潛伏期 食后15~30小時,一般無任何癥狀。
2.腸胃炎期 可有吐瀉,但多不嚴重,常在一天內(nèi)自愈。
3.假愈期 此時病人多無癥狀,或僅感輕微乏力、不思飲食等。實際上肝臟損害已經(jīng)開始。輕度中毒病人肝損害不嚴重,可由此進入恢復期。
4.內(nèi)臟損害期 此期內(nèi)肝、腦、心、腎等器官可有損害,但以肝臟的損害最為嚴重。可有黃疸、轉氨酶升高、肝腫大、出血傾向等表現(xiàn)。死亡病例的肝臟多顯著縮小,切面呈檳榔狀,肝細胞大片壞死,肝細胞索支架塌陷,肝小葉結構破壞,肝竇擴張,星狀細胞增生或有肝細胞脂肪性變等。少數(shù)病例有心律紊亂、少尿、尿閉等表現(xiàn)。
5.精神癥狀期 部份病人呈煩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驚厥?梢蚝粑⒀h(huán)中樞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6.恢復期 經(jīng)過積極治療的病例一般在2~3星期后進入恢復期,各項癥狀體征漸次消失而痊愈。
此外,有少數(shù)病例呈暴發(fā)型經(jīng)過,潛伏期后1~2日突然死亡?赡転橹卸拘心肌炎或中毒性腦炎等所致。
毒蕈中毒的臨床表現(xiàn)雖各不相同,但起病時多有吐瀉癥狀,如不注意詢問食蕈史常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菌痢或一般食物中毒等。故當遇到此類癥狀之病人時、尤在夏秋季節(jié)呈一戶或數(shù)戶同時發(fā)病時,應考慮到毒蕈中毒的可能性。如有食用野蕈史、結合臨床癥狀,診斷不難確定。如能從現(xiàn)場覓得鮮蕈加以鑒定,或用以飼養(yǎng)動物證實其毒性、則診斷更臻完善。
應及時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尤其對誤食毒傘、白毒傘等毒蕈者,其發(fā)病時當已距食蕈6小時以上。但仍宜給予洗胃、導瀉等治療。洗胃、灌腸后導入鞣酸、活性碳等可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其他的治療方法尚有:
一、阿托品
主要用于含毒蕈堿的毒蕈中毒?筛鶕(jù)病情輕重,采用0.5~1mg皮下注射,每1/2~6小時一次。必要時可加大劑量或改用靜脈注射。阿托品尚可用于緩解腹痛、吐瀉等胃腸道癥狀。對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傳導阻滯亦有作用。
二、巰基解毒藥
毒傘、白毒傘等毒蕈中毒用阿托品治療常無效。上海醫(yī)科大學中山醫(yī)院曾用含巰基的解毒藥治療此類毒蕈中毒,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機理可能是此類藥物與某些毒素如毒傘肽(amanitin)等相結合,阻斷其分子中的硫疏鍵,使其毒力減弱,而保護了體內(nèi)含巰基酶的活性,甚至恢復部份已與毒素結合的酶的活力。常用的有:
1.二巰丁二鈉(Na-DMS)0.5~1g稀釋后靜脈注射,每6小時一次,首劑加倍,癥狀緩解后改為每日注射2次,5~7天為一療程。
2.二巰丙磺鈉5%溶液5ml肌內(nèi)注射,每6小時一次,癥狀緩解后改為每日注射2次,5~7天為一療程。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
適用于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癥中毒病例,特別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炎、嚴重的肝損害及有出血傾向的病例皆可應用。
四、對癥治療
對各型中毒的腸胃炎期,應積極輸液,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對有肝損害者應給予保肝支持治療。對有精神癥狀或有驚厥者應予鎮(zhèn)靜或抗驚厥治療。并可試用脫水劑。
應通過科學普及教育,使群眾能識別毒蕈而避免采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鮮艷、有疣、斑、溝裂、生泡流漿,有蕈環(huán)、蕈托及奇形怪狀的野蕈皆不能食用。但需知有部份毒蕈包括劇毒的毒傘、白毒傘等皆與可食蕈極為相似,故如無充分把握,仍以不隨便采食野蕈為宜。
當發(fā)生毒蕈中毒病例時,對同食而未發(fā)病者亦應加以觀察,并作相應的排毒、解毒處理,以防其發(fā)病或減輕病情。
毒蕈中毒的嚴重性取決于毒蕈的種類、毒素的性質及進食量等。兒童及老人對中毒的耐受力較低,后果也較嚴重。一般說來,腸胃炎型、神經(jīng)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如能積極治療死亡率不高。唯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死亡率可高達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