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指淺表靜脈伸長,擴張,扭曲,伴瓣膜功能不全,使血液可以逆流,通常見于下肢。
有瓣膜的下肢靜脈有深靜脈,引流肌肉特別是腓腸肌內靜脈竇的血液到腘和股靜脈;穿支靜脈,瓣膜只允許血液從腔內流向深部(足部例外);淺表靜脈,形成皮下血管網絡將血液經過穿支引向深靜脈或到大隱或小隱靜脈,再分別流入腘靜脈和股靜脈。當肌肉收縮壓迫靜脈竇和深靜脈將血液泵入心臟;血流的方向由靜脈瓣控制。
病因學
靜脈曲張病人多伴有瓣膜功能不全。靜脈曲張病人常有家族史。
某些專家認為瓣膜功能不全是靜脈曲張的病因。他們的理論是大隱靜脈和股靜脈連接處瓣膜功能不全允許血液反流入大隱靜脈,導致從大腿到小腿的瓣膜相繼關閉不全。根據(jù)該理論,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是在腹股溝結扎大隱靜脈并將大隱靜脈剝脫,加或不加小隱靜脈剝脫。如果瓣膜回流功能不全是主要因素,則術后不再有靜脈曲張。
另一相反的理論認為小腿的1支或數(shù)支靜脈有病變,使肌肉收縮時血液從壓力高和容積增加的深靜脈流向淺靜脈。久之。淺表靜脈擴張,瓣膜的瓣葉分開不能閉合(并列),病變血管中血液逆流。當其他的穿支靜脈瓣功能不全,則更多部位發(fā)生逆流。這些病變逐漸發(fā)展到大隱靜脈近端,引起大隱靜脈股靜脈連接處繼發(fā)性功能不全。該理論可解釋靜脈曲張最初的發(fā)生部位,和各種方法治療后出現(xiàn)新的靜脈曲張的原因,但不能解釋將大隱靜脈用作動脈旁路移植后處于動脈壓力下并不發(fā)生曲張。
新近的研究提示靜脈壁遺傳性薄弱(缺陷)是靜脈擴張的主要原因,隨后導致靜脈曲張(原發(fā)性特發(fā)性靜脈曲張),這可解釋靜脈曲張難以治愈的本質。
其他病因包括先天性動靜脈瘺。在Klippel-Trenaunay綜合征,小腿發(fā)生先天性動靜脈瘺,廣泛的淺表毛細血管血管瘤和靜脈曲張。靜脈血流增多加重靜脈曲張但不能致使靜脈曲張。其他動靜脈瘺如創(chuàng)傷性的,可使靜脈擴張,但修復瘺后,靜脈恢復正常,進一步證明靜脈曲張不是由于血流壓力增高,除非靜脈為遺傳性薄弱。
繼發(fā)性因素包括妊娠早期激素變化,妊娠后期盆腔靜脈受壓以及腹部腫瘤。從事需要長期站立的職業(yè)加重已存在的靜脈曲張,但不是致病的直接因素。以前有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在靜脈再通后導致深靜脈瓣功能不全,可引起穿支靜脈繼發(fā)性功能不全并發(fā)展為靜脈曲張。
癥狀和體征
曲張的靜脈可伴以脹痛,乏力或灼熱感,抬高患肢或穿彈力襪可緩解。癥狀與靜脈曲張的大小或程度不一定相關;嚴重的小腿受累可無癥狀,而小的靜脈曲張可有疼痛。在婦女月經期癥狀可加重。醫(yī)學全.在線52667788.cn
最初,曲張的淺表靜脈張力增高而可觸及,但不一定能看到。以后變粗扭曲,成為顯而易見。
診斷
靜脈曲張通常由病人診斷,但其曲張程度往往較望診所見要大,精確的判斷只能在病人站立位時經觸診來判斷。在有癥狀的病人,需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腰部神經根刺激可引起腓腸肌疼痛的感覺。髖或膝部骨關節(jié)炎或膝關節(jié)內部病變必須排除。動脈功能不全表現(xiàn)為間歇跛行或休息時疼痛(特別是臥床休息時由于嚴重動脈供血不足而典型的足部燒灼痛)伴腿部營養(yǎng)性變化以及一支或更多脈搏減弱或缺如,特別是踝部。如有動脈搏動存在,或足部溫暖,則休息時疼痛的診斷需改變。燒灼痛可由于周圍神經炎。靜脈曲張?zhí)弁醋蠲黠@的特征可能是肢體抬高后疼痛緩解。
用Trendelenburg試驗可檢出直立位血液經功能不全的大隱靜脈瓣逆流。該試驗可檢測大隱靜脈股靜脈連接處瓣膜是否完整以及作大隱股靜脈交界處切斷術(Trendelenburg手術)是否合適。Trendelenburg試驗時,病人仰臥,小腿抬高,檢查者將止血帶置于大腿上部,以防止病人站立時因血液反流而充盈大隱靜脈和下肢的淺表靜脈。止血帶的正確綁扎很難掌握,特別是腿很粗時。最好檢查者在病人站立位時觸診檢查大隱靜脈,在腹股溝約于股動脈搏動內側一指寬的距離。正常的靜脈難以觸及,檢查者用一手觸診大隱靜脈,另一手的指尖輕拍低位的靜脈曲張,較易觸及大隱靜脈,如腹股溝處觸及血流震顫則肯定是靜脈。病人然后取仰臥位,檢查者保持1或2手指按在大隱靜脈上,輕輕按壓,不使靜脈完全閉塞,用另一手將病人的腿上舉45°,讓靜脈血排空,然后強壓腹股溝以閉塞大隱靜脈;當壓力維持時,病人站立。如血液從腹股溝反流到下肢靜脈不顯著,則下面的靜脈曲張至少在10~20秒內不能看到,在此以后從下面來的正常血流使靜脈自然充盈。但在去除靜脈壓力后曲張的靜脈快速充盈提示大隱靜脈股靜脈連接處有逆流。
小隱靜脈功能不全通常在病人站立時窩或窩下方可觸及張力高的小隱靜脈,但小隱靜脈穿過深筋膜與深靜脈連接的部位常有變異。
用多條止血帶以確定靜脈穿支關閉不全的部位并無必要且不準確。如踝部存在繼發(fā)變化如水腫,嚴重皮膚變化,雙重多普勒超聲檢查可證實深靜脈功能不全的存在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