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潛陽藥
【目的要求】
1.通過本章學(xué)習(xí),應(yīng)當了解平肝潛陽藥以及平肝潛陽功效術(shù)語的含義;掌握平肝潛陽藥在功效、主治病證、性能特點、配伍應(yīng)用、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
2.通過本章具體藥物的學(xué)習(xí):掌握石決明、牡蠣、代赭石的性能、功效、應(yīng)用、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了解珍珠母、刺蒺藜、羅布麻的功效和特殊用法。
3.本章內(nèi)的其他藥物,供學(xué)習(xí)時參考。
【概述】
1.含義
以平抑肝陽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肝陽上亢證的藥物,稱平肝潛陽藥,或稱平抑肝陽藥,又可簡稱平肝藥.
2.功效與主治
平肝潛陽藥均具有平肝潛陽功效,主治肝陽上亢證。肝陽上亢常時素體陰虛或肝郁化火,暗耗其陰,致肝腎陰虛,“水不涵木”不能制陽,以至于陰虛于下,陽亢于上。此證常以氣血上沖之頭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為主癥;亦可見頭重足輕、腰膝酸軟等下虛之癥;并可伴見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等癥;舌質(zhì)紅,脈弦細數(shù)或弦勁有力。.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高血壓病、甲亢、內(nèi)耳眩暈、更年期綜合征等屬于肝陽上亢證的部分患者可表現(xiàn)出上述癥狀,但不能將肝陽上亢證與這些病畫等號。
所謂平肝潛陽,是指平抑上亢之肝陽,以減輕或消除肝陽上亢證的治療作用,又稱平抑肝陽,簡稱平肝陽或平肝。習(xí)慣上將介殼及礦物類藥物的這種功效者稱平肝潛陽;將動、植物類藥物的這種功效稱為平抑肝陽或平肝陽及平肝等,實無本質(zhì)區(qū)別,亦無區(qū)分必要。其中兼能清肝熱,以治肝陽上亢而肝火甚者,稱清熱平肝。有的平肝潛陽藥兼有寧心安神,明目等功效。
3.性能特點
本類藥主治的肝陽上亢證,其病證多表現(xiàn)為熱象,故大部分藥標以寒性。本章中大部分藥物的藥味與五味理論言及的功效無對應(yīng)關(guān)系,僅少部分藥物因兼可泄熱,標以苦味;部分來源于介類貝殼的藥物標以咸味,但無實際意義。肝陽上亢證的病位在肝,故本類藥物主歸肝經(jīng);少數(shù)藥兼可寧心安神,又兼歸心經(jīng)。本類藥因能平抑上亢之肝陽,故有沉降的作用趨向。平肝潛陽藥在常用劑量范圍內(nèi)使用均可視為無毒。
4.配伍應(yīng)用
本類藥的應(yīng)用當考慮到其病本為肝腎陰虛,故常與滋養(yǎng)肝腎之陰的藥物配伍,益陰以制陽.肝陽化風(fēng),導(dǎo)致肝風(fēng)內(nèi)動者,當與熄風(fēng)止痙藥配伍。
石決明《名醫(yī)別錄》
為鮑科動物雜色鮑(光底石決明)、皺紋盤鮑(毛底石決明)、羊鮑、澳洲鮑、耳鮑。主產(chǎn)于廣東、福建、遼寧等地。夏秋捕捉,剝除肉后,洗凈貝殼,曬干。生用或煅用。
【性味歸經(jīng)】咸,寒。歸肝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l.平肝潛陽
用于肝陽上亢證。
本品生用有較好的平肝潛陽功效,其性寒,又可清肝熱,故宜于肝陽上亢兼有肝熱者。治陽亢熱盛之氣血上沖,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目赤等,常與玲羊角、夏枯草、鉤藤等清瀉肝火、平肝潛陽藥物配伍,如《經(jīng)驗方》育陰潛陽湯。若肝腎陰虛而陽上亢之頭暈痛者,宜與白芍、牡蠣、生地黃等滋陰潛陽藥配伍。
2.清肝明目
用于肝熱目疾及肝血虛目暗不明等證。
本品既清肝熱,又能明目,為治肝經(jīng)有熱之翳膜的常用藥。若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者,可與夏枯草、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配伍,治肝經(jīng)風(fēng)熱,目生翳膜,可與菊花、薄荷、刺蒺藜等清肝熱,疏風(fēng)熱之品同用。若肝血不足,視物昏花,目暗不明者,又可與菟絲子、熟地黃、枸杞子等補肝腎益精血、明目之品配伍如(奇效良方)石決明丸。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
珍珠母《本草圖經(jīng)》
為蚌科動物三角帆蚌和榴紋冠蚌的蚌殼,或珍珠貝科動物珍珠貝、馬氏珍珠貝等貝類動物貝殼的珍珠層。主產(chǎn)于海南、廣東、廣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收。生用或鍛用。
【性味歸經(jīng)】咸,寒。歸肝、心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1.平肝潛陽
用于肝陽上亢證。
本品的性能與功效類似于石決明,亦能平肝潛陽,清肝熱,亦宜于肝陽上亢眩暈兼見肝熱之證,并常與石決明、白芍等清肝熱,平肝陽之品配伍。又固有寧心安神之功,故肝陽上亢眩暈、肝熱內(nèi)盛兼見心神不寧,煩躁失眠者,更為適宜。
2.清肝明目
用于肝熱目疾及肝虛目暗不明等證。
本品亦與石決明類似有清肝明目功效,宜于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者,常與石決明、夏枯草、谷精草等明目退翳之品同用。治肝腎陰虛之視物昏花,目暗不明者,可與菟絲子、枸杞子等補肝明目之品配伍。也可通過配伍用于夜盲癥。
3.鎮(zhèn)驚安神。
用于心神不寧證、癲狂、癇證等。
本品又具鎮(zhèn)驚寧心安神功效。治心悸失眠,可與其他寧心安神藥物配伍。治療癲狂證,宜與化痰開竅、瀉火、寧心安神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研細末外用,有燥濕斂瘡之效,可用于濕疹,水火燙傷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適量,研細未用。
牡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等的貝殼。主產(chǎn)于廣東、福建、山東等地。全年可采。生用或煅用。
【性52667788.cn/wsj/味歸經(jīng)】咸、澀,微寒。歸肝、腎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1.平肝潛陽
用于肝陽上亢及陰虛動風(fēng)證。
本品與龍骨相似,有平肝潛陽之功,且常配伍使用,惟寧心安神之力不及,故亦宜于肝陽上亢或兼見心神不寧者。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眩暈、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心悸失眠者,宜與龜板、龍骨等滋陰、潛陽之品配伍。本品斂陰潛陽、寧心安神之功,還可用于熱盛陰傷,虛風(fēng)內(nèi)動,虛煩脈弱,手足抽搐者,常與生地、鱉甲等滋陰藥物配伍。
2.收斂固澀
用于正虛不固的滑脫諸證。本品味澀,煅用亦類似龍骨,有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止汗等收斂固澀功效,且兩者常相須為用,廣泛用以治療腎虛不固之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及表虛不固之自汗、盜汗等滑脫諸癥,并常配伍與病證相宜的補虛及及收斂固澀藥物。具體應(yīng)用與龍骨相同。
3.軟堅散結(jié)
用于痰核、瘰疬、癭瘤等。
本品味咸有一定軟堅散結(jié)功效,并常與化痰散結(jié)、瀉火藥配伍,以治痰火郁結(jié)所致瘰疬、癭瘤、痰核等,如《醫(yī)學(xué)心悟》消瘰丸,以之與貝母、玄參等同用。
此外,鍛牡蠣有收斂制酸作用,可用治胃痛,嘔吐酸水者,單用研末,或配伍其他制酸止痛藥。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或煅用。入丸、散劑,每次1~3g。
代赭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主方晶系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主產(chǎn)于山西、山東、河南等地。從礦床或巖石出,去泥土雜石。打www.med126.com碎生用或醋洋研粉用。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肝、肺、胃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l.平肝潛陽
用于肝陽上亢證。
本品既可平肝潛陽,性寒又略兼清肝熱之效,與石決明、珍珠母等治肝陽上亢兼肝火亢盛之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者,宜與石決明、夏枯草等潛陽,清瀉肝火之品同用。若治肝腎陰虛之肝陽上亢,兼虛煩不眠者,當與滋陰、潛陽安神之品同用。
2.降肺胃逆氣
用于嘔吐、呃逆,喘息等肺胃氣逆之證。
本品具苦降之性,既降胃氣以止嘔吐、呃逆(類似旋覆花);又可降肺氣以治喘息氣急,常配伍應(yīng)用。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噯氣,宜與降逆止嘔、調(diào)中和胃藥物配伍以增效,如《傷寒論》旋覆代赭湯,以本品與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肺氣上逆,喘息氣短、痰鳴、睡臥不能者,常與宣肺、化痰、平喘藥配伍;若肺腎氣虛之喘咳不已,氣短神疲者,宜與人參、山藥等補肺腎之氣藥同用,如《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參赭鎮(zhèn)氣湯。
3.涼血止血
用于多種出血證。
本品有一定止血之效,又兼可涼血,宜于血熱迫血妄行所致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證。若治吐血、衄血或崩漏出血有熱者,并常與清熱、涼血止血之品配伍,若崩漏日久,頭暈眼花等正虛而失血者,則宜與收斂止血和扶正補虛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劑,每次1~3g。
【使用注意】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長期服用;且孕婦慎用。
刺蒺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主產(chǎn)于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秋季采收。打下果實,炒黃用。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平。歸肝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1.平肝
用于肝陽上亢證。
本品具有平肝潛陽功效,但其藥性及作用均較緩和,常配伍其它藥使用。治陰虛陽亢之頭痛、目眩者,常與滋補肝腎及其他平肝潛陽之品配伍。有肝熱者可與鉤藤、菊花、珍珠母等平肝、清肝藥同用。
2.疏肝
用于肝郁氣滯之證。本品味辛,略有疏肝理氣解郁之效,可用于肝氣郁結(jié)之脅肋乳房脹痛等。治胸脅脹痛,常與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氣之品同用以增效。若乳房脹痛,月經(jīng)不通者,宜與行氣活血、通絡(luò)止痛之品配伍。
3.祛風(fēng)明目
用于風(fēng)熱目疾。
本品又可祛風(fēng)以明目,治療風(fēng)熱所致目赤腫痛、羞明多淚,或目生翳膜,常與疏散風(fēng)熱,清肝明目之菊花、草決明等配伍,如《銀海精微》白蒺藜散。
此外,本品還有祛風(fēng)止癢功效,可以治療風(fēng)疹瘙癢,單用或配伍其他祛風(fēng)止癢之荊芥、烏梢蛇、防風(fēng)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
羅布麻《救荒本草》
為夾竹桃科植物羅布麻的全草。主產(chǎn)于遼寧、吉林、內(nèi)蒙古等地。夏季開花前摘葉,割取全草。曬干用。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肝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1.平肝
用于肝陽上亢證。
本品性味苦寒,有較強的清肝熱作用,又能平肝陽,故宜于肝陽上亢而熱象明顯者。常單用本品煎服,或開水沖泡代茶飲;亦可與鉤藤、菊花等清熱平肝之品配伍使用。
2.清熱,利尿
用于水腫等證。
本品有較明顯的利尿作用,又可清熱,故宜于水腫、小便不利兼有熱象者,單用或與澤瀉、豬苓、車前子等利水滲濕類藥配伍。
【用法用量】水煎或開水泡服,3~15g。平肝、清熱宜用葉,利尿多用根。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之性偏盛,服用過量,可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yīng),故不宜過量和長期服用。
【復(fù)習(xí)思考題】
1.平肝潛陽藥的功效、主治病證及配伍應(yīng)用是什么?
2.試比較代赭石與磁石功用異同。
3.代赭石的功效、主治病證及使用注意是什么?
4.簡述石決明的功效與主治病證。
5.試比較牡蠣與龍骨功用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