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人才的職稱評定將從“重論文、重科研項目”向“重科技成果轉化”轉變
誰都知道,時下評職稱有兩道硬杠杠,論文與英語,缺一不可。其中,論文還要按評職高低相應發(fā)表在什么級別的刊物上。論文這東西,要一分為二看,對于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它幾乎是唯一成果,問題是,評職稱的并非都是基礎理論研究者,一把尺子量到底,對許多人來說,就顯得不那么公平了。像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未必是寫論文高手,論文對其執(zhí)業(yè)也沒那么重要論文.客服.QQ,81995535,將論文作為評職稱的必達標準,未免就不那么通人情、合道理。
廣東科技人才的職稱評定將從“重論文、重科研項目”向“重科技成果轉化”轉變。8月31日,廣東省人社廳和省科技廳聯(lián)合出臺《關于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根據(jù)“意見”,只要研究開發(fā)高新技術并成功實現(xiàn)轉化,即使沒有論文,也有很大機會申報正高職稱。若要對這個“意見”貼上標簽,我愿意給出這樣一個詞:“務實”。既不否認職稱論文的必要性,又不再“唯論文”,依據(jù)科研實效靈活處理,力求打破陳舊的、僵化的評判標準與評審機制,讓得到市場認可的人脫穎而出。
人才評價中的形式主義與本本主義,體現(xiàn)在“六重六輕”——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業(yè)績、重論文輕貢獻、重近期輕長遠、重顯能輕潛能、重數(shù)量輕質量。一言以蔽之,重外在輕實質。尤其在職稱評價中“唯論文”,其負面作用不可小覷。一者,造成不良價值導向。像高校教師,研究與教學,孰重孰輕?評職稱“唯論文”傾向,勢必對“教學為主型”教師不利,長此以往,教學便不受待見。不但對長年守著三尺講臺的教師不公平,也對學生不利,畢竟大學之根本還在于教學。
二者,論文并不代表評職稱者的真正水平。能寫論文、發(fā)表論文者未必有多少真才實學,而有真才實學者囿于種種條件未必能夠寫、發(fā)表論文,或者因為相關研究未達到發(fā)表論文的程度,“唯論文”未能反映出真實情況。三者,職稱論文是一個巨大浪費。東拼西湊、剪刀加漿糊論文.客服.QQ,81995535,為評職稱而寫論文,為發(fā)表而買版面,這種“論文”多半是文字垃圾,毫無可觀之處。四者,“唯論文”催生出一個畸形的“論文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職稱論文的寫作、購買到發(fā)表,養(yǎng)肥了一個灰色利益共同體,也損害了學術環(huán)境。
不再“唯論文”,多條腿走路,為職稱評審、人才評價糾偏,為未來發(fā)展之方向,但細節(jié)仍有可斟酌之處。就以“研究開發(fā)高新技術并成功實現(xiàn)轉化”這一標準來看,如何量化是個問題。什么樣的技術算作“高新技術”、獲得多少效益才算“實現(xiàn)轉化”、當這種成果是集體智慧結晶時個人如何“分成”等等,似乎需要一套較為細化、可執(zhí)行的指引。如果說,對這個意見還有什么期望,有兩點可以考慮“擴容”:一是,不再“唯論文”,不應是科技人員“專利”,許多行業(yè)都需要這種改革,如教師、護士等;二是,論文可以淡化,職稱英語、計算機呢?至少,在一些行業(yè)它們的作用不大,未來是否還是必考科目呢?
廣東省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體制 粵人社規(guī)〔201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