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切爾哇
|
漢語拼音 | MAQUE
|
拉丁名 |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雀科動物樹麻雀的腦、肉、糞。
|
動植物形態(tài) | 雌雄相似,體長約126~137mm,體重200g左右。從額至后頸暗栗褐色,肩和上背棕褐色 ,而雜以黑褐色縱紋。從下背至尾上覆羽砂褐色。翼上小覆羽淡栗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羽端棕白色,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橫斑;飛羽也呈黑褐色。眼先、耳區(qū)上的一塊斑以及頦與喉的中央等均黑色,喉側白色,胸和腹白而沾砂褐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全國各地,也見于青藏高原海拔近5000m的地方。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活動范圍很廣,一般多棲息于鄉(xiāng)村住屋附近。性好結群活動,有時可至數(shù)百一群。喧鬧不停。飛翔力較差。主要以農(nóng)作物為食,盜食谷物糧食。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在繁殖季節(jié),捕捉昆蟲。營巢簡陋。繁殖力強,年產(chǎn)卵2~3次,每產(chǎn)卵5~6枚。卵的顏色變化很大,但底色均為白色或灰白色,其上布有多變的各種色斑。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四季可捕殺麻雀,取頭,鮮用或晾干,研細;再除去內(nèi)臟、爪,將肉晾干,研細,或鮮用;收集糞便,揀凈泥土,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腦、肉、糞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干燥的雀糞,圓柱形,有時稍彎曲,長5~8mm,徑1~2mm。表面灰棕色或灰白色(隨食物來源不同有差異)。質(zhì)稍硬,易折斷,斷面棕色,呈粒狀。氣微腥臭。以干燥、無雜質(zhì)、無泥土者為佳。
|
中藥化學成分 | 糞便含灰分33.7%,總氮量5.66%,氨0.2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丸劑,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麻雀肉味甘,性溫。麻雀糞味澀,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陽痿,療瘡癤。
麻雀肉:治腎寒病、久病體虛、病后體弱無力等癥。
麻雀糞(用火烤焦,產(chǎn)煙):熏治噎逆;(合胡麻油渣,入鍋水煮,待快干時倒酒適量,撈起,用布包敷患處)敷治瘡癤,提膿。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5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述:麻雀肉、腦均能壯陽,治腎寒病。糞治呃逆,麻雀是居住在村莊的灰色小雀,亦名赤得東本,此為藏麻雀。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