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yǔ)拼音 | Yam qi
|
傣藥名 | 芽先哈
|
別名 | 牙千哈
|
中藥材基原 |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巖七 Tupistra chinensis Baker
常綠草本。有根莖,平臥于地上,多節(jié),圓柱狀。葉劍形,聚生于莖頂,基部抱莖,長(zhǎng)50cm,寬3~5cm,葉脈明顯。穗狀花序由葉腋抽出,花白色。漿果球形,熟時(shí)紅色,內(nèi)有種子1粒。
生于宕石、林下管溝邊。分布于云南思茅、孟連、西雙版納地區(qū)。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根莖含彎蕊開(kāi)口箭苷元(wattigenin)A,螺甾四醇(ranmogenin)D[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氣微膽,性寒。入土、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利尿。
|
主治 | 主治“攏沙龍接火”(咽喉腫痛),“攏!保ㄐ”銦釢弁),“攏沙龍接喉”(牙痛),“接崩”(脘胃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1~2片含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lèi)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王一飛,等.云南植物研究,1995,17(3):341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