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Yu mi zhou
|
傣藥名 | 更毫龍
|
別名 | 古毫發(fā)
|
中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果序穗軸。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玉蜀黍 Zea mays 1.又名:包麥、玉麥、苞谷(云南)。
一年生草本。稈常不分枝,基部各節(jié)具氣生根,根入土而成支柱。葉鞘具橫脈;葉片常寬大,中脈粗壯,邊緣成波狀褶皺。雄圓錐花序頂生;雄小穗長達(dá)1cm,含2小花,兩穎片幾乎等長,膜質(zhì),背部隆起,具9~10脈,外稃與內(nèi)稃幾乎等長于穎,均為透明膜質(zhì),雄蕊3;雌花序通常胞生;雌小穗常9~18(~30)行排列于粗壯而呈海綿狀的穗軸上,兩穎相等,甚寬,無脈,具纖毛,第一小花不育,外稃透明膜質(zhì)而似穎,但較小而無纖毛,內(nèi)稃存在或缺,第二小花結(jié)實(shí),外稃似第一小花外稃,有或無第二內(nèi)稃,雌蕊具極長而細(xì)弱的花柱。穎果略呈球形,成熟后超出穎片或稃片之外;ü谙那锛尽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末秋初玉米收割時(shí),取果序穗軸曬干或烘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多糖(polysaccharose)[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淡,性平。入水、土、風(fēng)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
|
主治 | 主治“攏沙龍接火”(咽喉腫痛),“說鳳令蘭”(口舌生瘡),“攏沙龍答接泵亮,呢埋”(目赤腫痛,發(fā)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0~30g;或適量,磨于水中內(nèi)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Sugayama J,et a1.C A,1966,65:12559a
藥理
[1]趙世望,等.西雙版納傣藥志.第二集.西雙版納州衛(wèi)生局,1980.95
[2]Sugayama J,et a1.C A,1966,65:12559a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