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油必舊
|
年份 | iouh pih jiou
|
別名 | |
來源 | 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
形態(tài)特征 | 菌核體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球形、扁球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20~30厘米,或更大。表面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nèi)部白色微帶粉紅色,由無數(shù)菌絲組成。子實(shí)體傘形;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生于菌核的外皮,初白色,后漸變?yōu)榈厣?孔為多角形,擔(dān)子棒狀,擔(dān)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微屈曲,一端尖,平滑,無毛。有特殊臭氣。
|
生態(tài)分布 |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淡,性平。
|
功效 | 利水滲濕,健脾胃,補(bǔ)中氣,寧心安神。茯苓皮利水消腫。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治脾虛濕盛、小便不利。茯苓皮治水腫。
|
用法用量 | 6~15克,水煎服。
|
方例 | 1.脾虛泄瀉 油必舊(茯苓)25克,(白術(shù))15克,水煎服。
|
化學(xué)成分 | 菌核含多種成分:①三萜類:茯苓酸,16α-羥基齒孔酸,3β-羥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acid][1],茯苓酸甲酯,16α-羥基齒孔酸甲酯,7,9(11)-去氫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acidmethylester],3β,16α-二羥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rien-21-oicacidmethylester],多孔菌酸C甲酯[2],3-氫化松苓酸,齒孔酸,去氫齒孔酸,茯苓新酸A、B、C、D、DM、AM[3],β-香樹脂醇乙酸酯,3β-羥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及7,9(11)去氫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acid][5]。②多糖:茯苓聚糖、茯苓次聚糖[6],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7]。其他尚含麥角甾醇[1],辛酸,十一烷酸,月桂酸,十二碳烯酸,棕櫚酸,十二碳烯酸酯,辛酸酯[8],以及無機(jī)元素[9,10]。
|
藥理 | 1.利尿作用 25%茯苓醇浸劑經(jīng)正常兔腹腔注射0.5g/kg,出現(xiàn)利尿作用[1]。用茯苓灰分與茯苓浸劑對清醒家兔慢性實(shí)驗(yàn),證明醇浸劑有利尿作用,而灰分無此作用,說明其利尿作用不是由于鉀鹽,而由于鉀鹽以外的其他成分所致[1]。對正常人稍有利尿作用,給家兔灌服,未能肯定其利尿效果[2]。用切除腎上腺的大鼠實(shí)驗(yàn),于注射去氧皮質(zhì)酮時(shí)合并應(yīng)用30%茯苓煎劑,比單用去氧皮質(zhì)酮者尿量增多,尿鈉和尿鉀的排出量亦增加,從而認(rèn)為不具有抗去氧皮質(zhì)酮作用,而與影響腎小管對Na+的重吸收有關(guān)[3]。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兼松明子等:《藥學(xué)雜志》(日),1970,90:475。 [2]Bang,et al.C A,1981,94:139981e. [3]Tai T,et al.Phytochemistry,1993,32(5):1239. [4]王利亞等:《中國中藥雜志》,1993,18(10):613。 [5]Tai T,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7):2548. [6]郭信芳等:《時(shí)珍國藥研究》,1993,4(1):15。 [7]金山久(?車已)等:《藥學(xué)雜志》(日),1986,106(3):206。 [8]Moon S K,et al.C A,1987,107:36264f. [9]蔡傳英等:《中草藥》,1984,15(2):61。 [10]林似蘭等:《中國中藥雜志》,1991,16(4):222。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高應(yīng)斗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55,41(10):963。
[2]鄧祖藩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61,47(1):7。
[3]羅厚蔚等:《南京藥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64,(10):69。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