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185 |
總例數(shù) | 72例 |
性別例數(shù) | 男31例,女41例 |
治療組例數(shù) | 35例,男14例,女21例 |
對照組例數(shù) | 37例,男17例,女20例 |
年齡區(qū)間 | A組:18~46歲,B組:18~56歲 |
平均年齡 | |
疾病 | 早期梅毒 |
并發(fā)癥 | |
藥品通用名稱 | 芐星青霉素G |
藥品商品名稱 | |
藥品英文名稱 | Benzathine Benzylpenicillin G |
劑型 | |
規(guī)格 | |
批準文號 | |
生產(chǎn)廠家 | |
分類 | 化學藥品 |
用藥目的 | 治療 |
用法用量 | A組(芐星青霉素G組):每次240萬U芐星青霉素(墨西哥產(chǎn),批號T00187),雙側(cè)臀部肌注,每周1次,連續(xù)3次,總量720萬U。B組(阿奇霉素組):口服阿奇霉素(克羅地亞產(chǎn)片劑,批號98123),首次2 g,隔日1次,以后每次1 g,連用1周,總量5 g。 |
聯(lián)合用藥 | |
療效評價標準 | 要求參加治療的入選患者在治療開始后的1天、14 天分別采血樣做RPR滴度測定。并以兩次RPR的最高滴度作為治療反應的基線滴度。在治療后的3個月、6個月、9個月、l2個月進行血清學隨訪。通過隨訪中RPR試驗滴度消長資料來判定治療是否有效。隨訪中RPR下降2個或2個以上滴度,則判為治療有效;如果隨訪中RPR升高2個或2個以上滴度,則判為治療失;RPR升高或下降在1個滴度范圍之內(nèi),則判為無效。以梅毒的癥狀和體征包括在基線水平上的所有可疑皮損消失,并且RPR轉(zhuǎn)陰或滴度下降4個或4個以上,則判為治愈;在基線水平上梅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RPR滴度既沒有2倍(1個滴度)下降,也沒有升高,則判為臨床有效/血清無效(血清固定);出現(xiàn)新發(fā)典型皮損,RPR滴度4倍或4倍以上升高(2個滴度)并且沒有明顯的再暴露史,則判為治療失敗。 |
治療效果及臨床指征比較 |
口服阿奇霉素與肌肉注射芐星青霉素G兩種方法治療后滴度下降大于等于2個的百分比RPR在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血清學反應見表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2。
表2結(jié)果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 X2=0.196 8,p>0.05,說明兩組療效均好。 |
本研究報道不良反應 | |
其他報道不良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