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2,13(3):103 |
劑型 | 膏劑 |
藥物組成 | 生麻黃、生半夏、吳茱萸、白芥子、明礬等藥。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哮喘。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藥按一定比例研極細末,以30%二甲基亞砜成軟膏狀,用時取0.5-1cm大小一團置于傷濕止痛膏中心,分別敷貼于雙側涌泉穴,每日換藥1次,半月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哮喘97例中,男69例,女28例;年齡11-86歲;病程2個月至50年。屬中醫(yī)寒型57例,熱型12例,寒熱夾雜型28例。均符合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內科學制訂的診斷標準。敷貼1個療程后進行隨訪,并按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內科學會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評定療效。結果:哮喘癥狀完全控制,體征消失者為臨控,共27例;哮喘癥狀減輕(在Ⅱ度以上者),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與同期相比減少2/3)者為顯效,共36例;哮喘癥狀減輕(在1度以上者),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與同期相比減少1/3)者為好轉,共28例;哮喘減輕在Ⅰ度以下,無變化或加重者為無效,共6例;總有效率93.8%。其中支氣管哮喘與喘息性支氣管炎組,各年齡組以及中醫(yī)分型組之間的療效,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