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86,(2):16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柴胡12g,半夏10g,黨參6g,黃芩12g,防己12g,黃芪12g,白術(shù)12g,生姜3片,紅棗3枚,竹葉6g,燈芯6g,甘草3g。 |
加減 | 血尿黃芩用炭;骨蒸熱去柴胡,加銀柴胡;血壓高者加石決明。 |
功效 | |
主治 | 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水煎3次分2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60例中,腎炎42例,腎盂腎炎18例,療效標(biāo)準(zhǔn):痊愈:癥狀消失,化驗(yàn)?zāi)虺R?guī)3次以上陰性;有效:癥狀消失或稍有癥狀,化驗(yàn)?zāi)虺R?guī)遺有蛋白極微或微量紅細(xì)胞0-1-2,無效:癥狀如故或好轉(zhuǎn),化驗(yàn)?zāi)虺R?guī)蛋白、紅細(xì)胞如故或增多。結(jié)果;腎炎。(痊愈28例占66.7%,有效11例占26.2%,無效3例);腎盂腎炎(痊愈17例占94.4%,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0.5%。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