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木棉、斑枝花、瓊枝。 |
漢語拼音 | mu mian hua |
英文名 | Commen Bomhax Flower, Flower of Common Bombax |
藥材基原 | 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木棉 落葉大喬木,高達(dá)25m。樹皮深灰色,樹干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干展。掌狀復(fù)葉;總?cè)~柄長10-20cm;小葉5-7枚,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6cm,寬3.5-5.5cm;小葉柄長1.5-4cm;ㄉ诮斎~腋,先葉開放,紅色或橙紅色,直徑約10cm;萼杯狀,厚,3-5淺裂;花瓣肉質(zhì),倒卵狀長圓形,長 8-10cm,兩面被星狀柔毛;雄蕊多數(shù),下部合生成短管,排成3輪,內(nèi)輪部分花絲上部分2叉,中間10枚雄蕊較短,不分叉,最外輪集生成5束,花藥1室,腎形,盾狀著生;花拄長于雄蕊;子房5室。蒴果長圓形,木質(zhì),長10-15cm,被灰白色長柔毛和星狀毛,室背5瓣開裂,內(nèi)有絲狀綿毛。種子多數(shù),倒卵形,黑色,藏于綿毛內(nèi)。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tái)灣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400-1700m以下的干熱河谷、稀樹草原、雨林溝谷、低山,次生林中及村邊、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氣候,為熱帶季雨林的代表樹種,不耐寒,喜光,耐旱,生長迅速,萌蘗性強(qiáng),深根性, 抗風(fēng)力強(qiáng)。在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中性土壤中生長最好。 栽培技術(shù) 用播種、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開裂前采集, 種子發(fā)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隨采隨播,也可用濕沙短期貯藏,條播,覆土2cm,平均氣溫20℃以上,一般4-5d可出齊苗;扦插多在2-3月或雨季進(jìn)行,用長80-100cm,橫徑1-2cm的大枝,插入苗床10-15cm深,經(jīng)常保持床上濕潤;分株是自母株根部萌蘗處,連一段母根和須根截?cái)喾衷愿壮苫睢?br> 田間管理 實(shí)生幼苗不需移栽,苗過密時(shí)經(jīng)1次間苗后,可任其生長,每月追肥1-2次。幼苗怕霜凍,第1年入冬小苗應(yīng)澆水井用草覆蓋,防霜凍。扦插苗栽后應(yīng)遮陰、噴水,緩苗后半個(gè)月可追施薄肥,其后常中耕除草。 |
采收和儲(chǔ)藏 | 春末采收,陰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呈于縮的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狀,長5-8cm;子房及花柄多脫離;ㄝ啾瓲睿L2-4.5cm,3或5淺裂,裂片鈍圓、反卷,厚革質(zhì)而脆,外表棕褐色或棕黑色,有不規(guī)則細(xì)皺紋;內(nèi)表面灰黃色,密被有光澤的絹毛。花瓣5片,皺縮或破 碎,完整者倒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外表棕黃色或深棕色, 密被星狀毛,內(nèi)表面紫棕色或紅棕色,疏被星狀毛。雄蕊多數(shù),卷 曲;殘留花柱稍粗,略長于雄蕊。氣微,味淡微甘澀。以花朵大、完整、色棕黃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花萼含水分85.66%,蛋白質(zhì)1.38%,碳水化 合物11.95%,灰分1.09%,總醚抽出物0.44%,不揮發(fā)的醚抽出物0.18%。種子含蛋白質(zhì)9.3%,其氨基酸組成主要有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精 氨酸(arginine),甘氨酸(glycine)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種子油脂肪酸組成主要有:肉豆寇酸(myristic acid)13.44%,棕櫚酸(palmitic acid)43.61%,花生酸(arachidic acid)2.32%,山萮酸(behenic acid)14.39%,亞油酸(linoleic acid)26.24%等;種子還 含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a-生育酚(a- tocopherol),正-二十六烷醇(n-hexaconsanol),棕櫚酸十八烷醇酯(octadeccyl palmitate),沒食子酸(gallic acid),1-沒食子酰-β-葡萄糖(1-galloyl-β-glucose),沒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鞣酸(tannic acid),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木糖(xylos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淡;性涼 |
歸經(jīng) | 脾;肝;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解毒;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解毒藥 |
主治 | 泄瀉;痢疾;咳血;吐血;血崩;金瘡出血;瘡毒;濕疹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 2.《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飲。 3.《嶺南采藥錄》:消暑。 4.《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 5.《南寧市藥物志》:去濕熱。治血崩,金創(chuàng)。 6.《廣西中藥志》:去濕毒,治惡瘡。 7.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腸炎,菌痢。 |
考證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Bombax malabaricum DC. [Gossampinus malabarica (DC)Merr.] |
科屬分類 | 木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