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牛草果、苦蘆骨。 |
漢語拼音 | ba mao gu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 |
動植物形態(tài) | 芭茅 多年生草本。通常有根莖。稈為白色質軟的髓所填滿,高2-4m。葉鞘無毛,或邊緣具稀疏纖毛;葉舌長1-3mm;葉片條狀披針形,長50-90cm,寬15-30mm,除表面基部具微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頂生,大型,由多數(shù)總狀花序組成,長30-50cm,主軸顯著延伸,幾達花序的頂端,或至少達到花序的2/3以上;分枝的腋間有微毛,通常細弱;小穗柄無毛,先端膨大,短柄長約1-1.5mm,長柄長約2.5-3mm;小穗有1兩性花,攣生于德軸之上;有不等長的柄,基盤具稍長的絲狀毛;穎稍不等長,厚膜質或紙質,第1穎兩側內(nèi)摺成2脊,先端鈍或具有2微齒,背部無毛,第2穎先端漸尖,有3脈,邊脈不明顯,邊緣有小纖毛,背部無毛或疏生柔毛;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透明膜質,稍短于穎,邊緣有小纖毛,先端鈍圓,無芒,第2外稃有疏松扭轉而膝曲的芒,芒長(5-)7-11mm,其內(nèi)稃微小而不存在;雄蕊3,花藥長約1.8mm;、果期5-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草地及河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甘;微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解表透疹;行氣調(diào)經(jīng) |
功效分類 | 解表透疹藥;行氣調(diào)經(jīng)藥 |
主治 | 小兒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浸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Warb.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