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薯蔗、干蔗、接腸草、竿蔗、糖梗 |
漢語拼音 | gan zhe |
英文名 | Sugarcane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稈。 |
動植物形態(tài) | 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于節(jié)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zhì),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ㄐ虼笮,長達(dá)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jié)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于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zhì),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nèi)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果期秋季。 |
資源分布 | 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宜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地方栽種。 栽培技術(shù) 用莖稈埋植法?捎谜嵘液驼崆o作種苗。于冬季,將育苗訂做成寬1.3-1.6m、高10-12cm的畦,按間距約1cm把處苗平排或斜排于苗訂上,芽向兩側(cè)。排種后蓋土,再蓋塑料薄膜,以保溫保溫。春季在整好的地上,開溝栽植,行距一般為1m,栽后蓋土壓緊。 田間管理 苗期,中耕除草2-3次,追肥2-3次,并進(jìn)行間苗。移栽前施磷、鉀肥作基肥,移栽后以追施氮肥為主。生長后期剝除枯老葉。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 病蟲害防治 棉蚜蟲、粉介殼等害蟲為害莖葉,可用化學(xué)藥劑防治。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收,除去葉、根,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蔗汁含多種氨基酸,有本酸。氨基酸有:天冬酰胺(asparag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絲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正亮氨酸即α-氨基已酸(norleucine),賴氨酸(lysine),蘇氨酸(threonine),谷氨酰胺(glutamine),脯氨酸(proline),酷氨酸(tyrosine),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有機(jī)酸類有:甲基延胡索酸(mesaco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烏頭酸(aconitic acid),甘醇酸(glycol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和草酸(oxalic acid)。莖含維生素B1(vitamin B1),維生素B2即核黃素(riboflavin),維生素B6即吡哆素(pyridoxine)和維生素C即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和葡萄糖(glucos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1.凈制:去除根、葉及莖尖,洗凈,刮掉外表臘粉,表皮及節(jié)芽等。 2.切制:絞、切成小節(jié)、碎塊、生食(嚼汁)或搗汁。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甘蔗制糖過程中提出的糖蜜內(nèi),含有對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中抑制作用的多糖類(0.55g/1.2kg),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組成。榨去汁的甘蔗渣中,也含這種多糖類(2.6g/2.6kg)。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1.蔗漿煎煉:與魚筍之類同食,皆不益人。 2.配萊菔:清熱解酒;配生姜:溫中降逆;配粟米:補(bǔ)脾潤肺。 |
藥性 | 甘;寒 |
歸經(jīng) | 肺;脾;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生津;潤燥和中;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潤燥藥 |
主治 | 煩熱;消渴;嘔噦反胃;虛熱咳嗽;大便燥結(jié);癰疽瘡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甘蔗汁,30-90g;或榨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甘蔗萊菔湯《山家清供》:酒食過度。甘蔗生姜汁《梅師集驗方》:治療反胃。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所謂積溫成熱也。蔗漿消渴解酒,自古稱之,而孟詵乃謂共酒食發(fā)痰者,豈不知其有解酒除熱之功耶!度杖A子》又謂沙糖能解酒毒,則不知既經(jīng)煎煉,便能助酒為熱,與生漿之性異矣。 2.《本草經(jīng)疏》:甘蔗,為稼穡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氣,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甘寒除熱潤燥,故主下氣利大腸也!洞竺鳌分^其消痰止渴,除心胸?zé),解酒毒。今人用以?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52667788.cn/tcm/2010/20100519234346_331173.shtml" target="_blank">噎膈、反胃嘔吐,大便燥結(jié),皆取其除熱、生津、潤燥之功耳。 3.《玉楸藥解》:蔗漿,解酒清肺,土燥者最宜。陽衰濕旺者服之,亦能寒中下利!侗静荨分^其下氣止嘔,則雖屬甘緩,亦頗疏利不壅,與白沙糖性平功用相仿。 4.《綱目拾遺》:黃海若云,凡痘疹不出,及悶痘不發(fā),毒盛脹滿者,此痘屬急癥,宜青皮甘蔗榨汁與食,不時頻進(jìn),則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過于蚯蚓、白鴿,惜人不知其功用。 5.《別錄》:主下氣和中,助脾胃,利大腸。 6.《食療本草》:主補(bǔ)氣,兼下氣。 7.《日華子本草》:利大小腸,下氣痢,補(bǔ)脾,消痰止渴,除心煩熱。 8.《日用本草》:止虛熱煩渴,解酒毒。 9.《滇南本草》:治百毒諸瘡,癰疽發(fā)背,搗爛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風(fēng)失音,沖開水下。又熬餳食,和胃更佳。 10.《滇南本草圖說》: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 11.《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瀉、瘧、痢,解瘡火諸毒。 12.《隨息居飲食譜》:利咽喉,強(qiáng)筋骨,息風(fēng)養(yǎng)血,大補(bǔ)脾陰。 |
考證 | 出自1.《別錄》。 2.孟詵:蔗有赤色者,名昆侖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嶺南者為勝,江東雖有,而劣于蜀產(chǎn)。會稽所作乳糖,殊勝于蜀。 3.《綱目》:蔗皆畦種,叢生,最困地力,莖似竹而內(nèi)實,大者圍數(shù)寸,長六、七尺,根下節(jié)密,以漸而疏。抽葉如蘆葉而大,長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莖,可留過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譜》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綠嫩薄皮,味極醇厚,專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淺。曰竻蔗,亦名蠟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糖。曰紅蔗,亦名紫蔗,即昆侖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糖。凡蔗榨漿飲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雋永也。 4.《隨息居飲食譜》:甘蔗,榨漿名為天生復(fù)脈湯。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aulis Sacchari S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accharum sinensis Roxb.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