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昆明土牛膝、拐牛膝、雞豚草 |
漢語拼音 | yun niu x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莧科植物紅褐粗毛牛膝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形似原種粗毛牛膝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細長,直徑3-5mm,土黃色。莖四棱形,有柔毛,節(jié)部稍膨大,分枝對生。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紙質(zhì),寬卵狀倒卵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5-7cm,寬0.4-4cm,朱端圓鈍,具突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波狀緣,兩面密生粗毛。穗狀花序頂生,直立,長10-30cm,花期后反折;總花梗具棱角,粗壯,堅硬,密生白色伏貼或開展柔毛;花長3-4mm,疏生;苞片披針形,長3-4mm,先端長漸尖;小苞片刺狀,長2.5-4.5mm,堅硬,光亮,常帶紫色,基部兩側(cè)各有1個薄膜質(zhì)翅,長1.5-2mm,全線,全部貼生在刺部,但易于分離;花被片披針形,長3.5-5mm,長漸尖,花后變硬且銳尖,具1脈;雄蕊長2.5-3.5mm;退化雄蕊先端截狀或細圓齒狀,有具分枝流蘇狀長緣毛。胞果卵形,長2.5-3mm。種子卵形,不扁壓,長約2mm,棕色;ㄆ6-8月,果期10月。區(qū)別點為:本變種葉片呈橢圓狀卵形,長2-9cm,寬1-4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波狀,兩面有柔毛,下面毛較多,干時紅褐色。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云 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路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挖,除去蘆頭及須根,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干燥根呈長圓柱形,略彎曲,多分枝,長達75cm,徑約0.4-1.5cm。外表灰棕色,有顯著的皺紋和橫紋,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棕黃色。無臭,味微甘。以肥大,油潤,外表棕灰色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和牛膝甾酮(I-nokosterone)[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活血通經(jīng);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活血藥 |
主治 | 腰膝疼痛;風(fēng)濕痹痛;閉經(jīng);淋濁;疔瘡癰腫;毒蛇蛟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0g。 |
用藥禁忌 | 孕婦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治疔瘡、癰疽,敷患處。亦能打胎。同豬肉煨食之,能明目。 2.《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有利尿、強精、通經(jīng)之效。能舒筋活血,專治腰膝疼痛。 |
考證 | 出自《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chyranthes aspera L.var.rubrafusca(Wight) Hook.f.[A.rubro-fusca Wi-ght] |
科屬分類 | 莧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