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ai le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光滑無毛。莖直立,近四棱形,多分枝。葉對生;無柄;基部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6mm,寬3-6mm,先端鈍尖,上部葉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尖,似苞葉狀,長6-13mm,寬2-4mm;具3出脈;ǘ鄶(shù),排列成疏散的二歧式聚傘花序,具細長梗;花萼5深裂,裂片鉆形,中脈在背面高高突起呈脊狀;花冠漏斗形,白色或粉紅色,長1.5cm,花冠筒部狹長,先端5裂,裂片短,長橢圓形,長2.7-3.2mm;雄蕊5,稍外露,著生于花冠喉部,花絲短,線形,長約2mm,花藥長圓形,卷作螺旋形;子房上位,2室,橢圓形,長7-長7.5-9mm,花柱宿存。種子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淺蜂窩狀網(wǎng)隙。花、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華南等沿海地區(qū)。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2200m的潮濕荒地或灘地水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開花時采時,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肝;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肝炎;膽囊炎;頭痛發(fā)熱;牙痛;扁桃體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entaurium pulchellum Druce var.al- taicum (Griseb.)Kitag.et Hara[Erythraea ramosissima var.al- taica Griseb.;Centaurium meyeri(Bunge)Druce] |
科屬分類 | 龍膽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