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uo sui shi ke ji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殼斗科植物多穗石櫟的莖枝。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喬木,高11-15m。小枝幼時淡褐色,老時干后暗褐黑色。葉互生;葉柄長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時被灰白色粉霜;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7-14cm,寬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下面稍帶灰白色,側(cè)脈7-10對,支脈纖細,疏離,稍明顯,小脈通常不明顯。雄花序極少復(fù)穗狀;雌花3朵一簇,常1朵結(jié)實。果序長8-10cm,軸纖細,直徑約5mm;殼斗淺盤形,包圍堅果基部,直徑9-14mm,高3-5mm;鱗狀苞片輪狀排列,細小,除頂部外與殼斗愈合,被褐黑色絨毛;堅果扁球形,直徑1.6-1.8cm,長9-13mm,未成熟時頂部錐尖狀,成熟時近平坦,中央有短尖頭,基部截平,無毛;果臍深內(nèi)陷,直徑6-8mm;ㄆ5-9月,果期翌年5-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qū)。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邊的灌叢中偶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濕;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濕藥;活血止痛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損傷骨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Wall.)Re-hd.[Quercus polystachyus Wall.;Q.litseifolius Hance;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 |
科屬分類 | 殼斗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