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tenosynovitis stenosans of styloid process of radius |
拚音 | RAOGUJINGTUXIAZHAIXINGJIANQIAOYAN |
別名 | de Quervain病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筋腱、韌帶、滑囊疾病與損傷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發(fā)生在橈骨莖突部的狹窄性腱鞘炎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參見“狹窄性腱鞘炎”條。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橈骨莖突部有一淺在的骨溝,上有韌帶覆蓋,形成一骨纖維鞘管,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腱從此管中通過,出鞘管后折成一定角度分別止于第一掌骨基底和拇近節(jié)指骨基底。當拇指及腕部活動時,此折角增大,從而增加了肌腱與管壁的磨擦。手工操作者,特別是用拇指用力捏持操作的工種,為了穩(wěn)定拇指,外展拇長肌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增加該肌腱與鞘管的磨擦,故發(fā)病率較高。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女性發(fā)病率較男性高。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腱鞘表面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鞘管壁正常厚約0.1cm,腱鞘炎時可增厚2~3倍;鞘管內滑液量增多變黃;肌腱和管壁之間有條索樣粘連;表面失去原有光澤,呈粗糙暗黃色。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起病多比較緩慢,有時可突然發(fā)生癥狀。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橈骨莖突部疼痛,可放射至手、肘或肩臂部,活動腕及拇指時疼痛加重,有時拇指伸直受限。橈骨莖突處明顯壓痛,觸之似骨性隆起。握拳尺偏試驗陽性。 |
體檢 | 檢查時,橈骨莖突處明顯壓痛,并且可形成結節(jié),觸之似骨性隆起。握拳尺偏試驗陽性:將拇指屈于掌心,然后握拳,腕關節(jié)向尺側偏斜,橈骨莖突部有劇痛者為陽性。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一、非手術療法: (一)固定方法:發(fā)病早期或癥狀較輕者應盡可能減少手部活動,如洗衣、擰毛巾等;蛴么笮『线m、能與拇指貼合的紙板或鋁板,將拇指固定在背伸20度,橈偏15度外展位,根據(jù)病人情況可固定3~6周。 (二)封閉療法:用1%奴佛卡因1.5ml,醋酸氫化可的松12.5mg作鞘管內注射,每周1次,2~3次為一療程。 二、手術療法:經(jīng)上述治療無效者,可在局麻下行狹窄腱鞘切開術。 1.切口:在橈骨莖突部作2~3cm長的縱"S"形切口,或在橈骨莖突上一橫指處作長約2cm橫切口,前者顯露腱鞘容易,但傷口愈合后皮膚疤痕較顯著;后者則相反。切開皮膚后縱行分離皮下組織,將橈神經(jīng)淺支及頭靜脈牽向一側加以保護。 2.顯露腱鞘:縱行切開深筋膜并牽拉開,即可顯露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的腱鞘。 3.切開腱鞘:在腱鞘側方縱形切開,即可見外展拇長肌和伸指短肌腱。如有粘連應分離清除。檢查拇指自動伸直外展活動情況,要求完全松解。 4.分層縫合傷口,局部加壓包扎。 5.術后處理:懸吊患肢,次日開始練習自動活動,10天拆線。 |
中醫(yī)治療 | 一、藥物治療: 1.內治法:以調養(yǎng)氣血、舒筋活絡為主,可用桂枝湯加當歸、首烏、威靈仙等。 2.外治法:固定期間可敷三色膏,去除固定后可用海桐皮湯熏洗。 二、手法治療:詳見‘推拿按摩’欄。 三、小針刀療法:可用小針刀在閉合操作下,縱形挑割切開腱鞘,達到松解目的。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術者一手托扶患手,另一手在橈側痛處作輕柔按摩,推拿,同時拔伸牽引與旋轉腕部,最后將拇指伸屈外展5~6次,并向遠心端牽拉。以上方法需緩慢而穩(wěn)妥進行,可每日或隔日一次。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