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
拚音 | NAODONGMAIYINGHUAZHENG |
別名 | 中醫(yī):頭痛,眩暈,健忘,不寐,痙證,虛勞,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腦血管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腦動脈硬化癥系在全身性動脈硬化基礎上,因使腦部血管彌漫性硬化、管腔狹窄及小血管閉塞,供應腦實質的血流減少、神經細胞變性引起一系列的神經與精神癥狀,是一種較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臨床早期見頭痛、頭暈、耳鳴、失眠、記憶力減退、四肢麻木、情緒不穩(wěn)定等,隨著病程進展,常出現(xiàn)腦供血不足、腦組織點狀軟化、萎縮,可發(fā)生腦卒中、癡呆、癲癇等嚴重疾病。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1.脂肪浸潤學說 正常生理情況下,血脂在濾過動脈內膜后,可再通過中層及外膜的營養(yǎng)血管,回到血液;而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血脂過多地濾過動脈內膜后,不能很好回濾入營養(yǎng)血管,使之沉積于血管壁內膜下層。 2.血管壁本身代謝異常 包括血管壁本身組織演變,諸如血管壁酸性粘多糖變化,血管壁酶的變化等;兒茶酚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質的作用,以及吸煙等使血管長期痙攣,導致血管壁缺氧、營養(yǎng)不良而致通透性改變;又由于老年人血管壁的粘多糖代謝失調等,都可以使血脂質極易沉積于血管壁上。 3.血栓形成學說 由于內膜損傷,血小板粘附于局部而形成血栓。近年來,隨著各種電子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對腦動脈硬化的病因及發(fā)病機理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脂質代謝障礙和血管內膜的損傷,導致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及動脈管壁變性,這是動脈硬化最早及最主要的動因。早期動脈內膜中大量的中性脂肪、膽固醇沉積,膠原纖維亦大量增生,相繼形成壁血栓,管壁增厚,使血管腔進一步狹窄、扭曲,腦血管進行性閉塞,使供血區(qū)血液灌流不足,腦組織軟化,彌漫性萎縮,神經細胞變性以及功能障礙,臨床上出現(xiàn)腦功能進行性減退和神經系統(tǒng)損害。 血液動力學的研究與發(fā)展,對腦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日益受到重視。不少學者提出,在正常情況下,脂質進入與移出血管內膜的速度是處于動態(tài)平衡。在流體動力學較大的應力作用下,血漿中脂質向損傷的內膜壁移動占優(yōu)勢,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1977年Erland、Nelson等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發(fā)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最初損害是血小板在血液動力學作用下,先在動脈分叉處積聚,血小板與內皮細胞相互作用導致內膜的損傷,高膽固醇血癥可增加血小板聚積。國內許多學者在大量血液流變學研究資料中證實,血液動力學改變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有人認為遺傳缺陷等亦是腦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原因。 |
中醫(yī)病因 | 1.腎精不足,髓?仗 先天稟賦不足,或年邁腎精虧耗,或房室過度,陰精過耗,或陰虛火旺,遺精頻頻,或腎氣不足,滑泄無度,或勞役過度,傷骨損髓,皆可致腎精不足。 2.中氣不足,氣血虛弱飲食不節(jié),或憂思勞倦,傷及脾胃,或稟賦不足,或年邁陽衰,增多可致脾胃虛弱。 3.陰陽失衡,肝陽上亢素體陽盛,陰陽失衡,陰虧于下,陽亢于上;或憂郁惱怒,肝失條達,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火邪傷陰,肝陰暗耗,陰不制陽,風陽升動,上擾腦竅,或腎陰素虧,水不涵木,陰不維陽,風升陽動。 4.氣郁脾虛,痰濁中阻飲食不節(jié),姿食肥甘;或優(yōu)思勞倦,傷及于脾;肺氣不足,水津不布;腎氣不足,水失氣化;肝氣郁結,氣郁濕滯。 5.瘀血內停,脈絡阻滯跌仆墜傷,頭腦受損,瘀血內停,阻滯脈絡;或瘀停胸中,氣機逆亂;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腦動脈硬化癥多見于50歲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多見于絕經期以后。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1.腎精不足,髓海空虛 腎主藏精,生髓充腦,腦為髓海,精足則髓充,腎精不足,髓海失養(yǎng),發(fā)為眩暈。正如《靈樞·海論》曰:“腦為髓!、“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2.中氣不足,氣血虛弱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病則運化失司,氣血虛弱;蚴а螅瑲怆S血耗,或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氣虛則清陽不展,清氣不升,腦竅不利;血虛既致肝失所養(yǎng),虛風內動,更因精血髓相互資生,一榮俱榮,損俱損,而致精髓不足,腦海失養(yǎng),發(fā)為眩暈。正如《證治匯補·眩暈》曰:“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產亡陰,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于血虛也”!毒霸廊珪ぱ灐吩唬骸霸≈捎袣馓撜,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此皆不足之證也! 3.陰陽失調,肝陽上亢肝為風木之臟,體陰用陽,主動主升,肝之陰陽失調,則肝陽上亢,虛風內動,腦竅受擾,發(fā)為眩暈。正如《臨床證南醫(yī)案·眩暈門》華蛐云按曰:“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諸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 4.脾肺氣虛,痰濁中阻飲食不節(jié),恣食肥甘,或憂思勞倦,傷及于脾,脾陽不振,健運失司,水谷不化,濕濁內停,積聚成痰;或肺氣不足,宣肅失司,水津不布,津液聚而成痰;或腎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泛為痰;或肝氣郁結,氣郁濕滯,釀生痰濁。痰阻經絡,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腦竅失利,發(fā)為眩暈健忘、不寐等癥。正如《丹溪心法·頭!吩唬骸邦^眩,痰挾氣虛并火,……無痰不作眩! 5. 瘀血內停,脈絡阻滯 跌仆墜傷,頭腦受損,瘀血內停,阻滯經絡,氣血不能上榮,腦失所養(yǎng)發(fā)為眩暈健忘;或瘀停胸中,或婦人產時惡寒露不下,一則瘀血阻滯,氣機逆亂,并走于上,干擾腦竅;一則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虛精傷,精傷髓虧,腦海失養(yǎng),發(fā)為眩暈健忘不寐等癥。正如《醫(yī)學正傳·眩運》曰:“外有因墜損而眩運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 |
病理 | 病理改變主要為腦動脈粥硬化和小動脈硬化,病變部位主要在大、中動脈的彎曲、擴張?zhí)幣c分叉處。如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端、在穿過頸椎與椎體橫突受壓處以及進入枕大孔水平,頸總動脈的分叉處、頸動脈竇、頸動脈虹吸部、基底動脈、Willis環(huán),以及大腦前、中、后動脈的起始段及基底動脈分支。高血壓患者主要病變在腦深部的穿支血管(細小血管)。 粥樣硬化的動脈在早期內膜下有膽固醇脂質沉積,一般沉著在細胞內或內膜下細胞間隙,從內膜表面可見到黃色條紋或斑塊(稱粥樣斑塊)。其后期內膜結締組織增生,復合糖類積聚,內膜明顯增厚。病灶內常含有鈣質,造成管腔狹窄,粗細不均,這種改變造成血流速度的減慢。內膜中層亦發(fā)生脂質浸潤,平滑肌纖維和彈力纖維斷裂,以及粘蛋白積聚,造成內膜破潰、出血或局部血栓形成。這些動脈病變引起所供應的腦部組織血供障礙,導致栓塞。有的受損動脈常產生動脈硬化性狹窄,血管壁肌纖維和彈力纖維破壞,引起動脈血管扭曲、擴張形成梭形動脈瘤。在腦部,可見腦重量減輕,半球間裂及葉間裂增寬,腦回變窄,腦溝也增寬,特別在額葉最為明顯,頂葉及枕葉僅有輕度或無萎縮。腦干和小腦也比正常為小。這種萎縮的腦切面見皮質帶變薄,其下面的白質亦變小。腦室對稱性擴大。在內囊、殼核、腦橋,甚至在小腦可見到多數小而不規(guī)則的空腔,即所謂腔隙狀態(tài)。 鏡檢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腦皮質神經元可以皺縮,星形膠質細胞的血管周圍底部支持的膠質有變性,腦的毛細血管壁增厚,有過量的襻:嚴重變性時大腦實質有灰白色并保留著變性神元的印跡。星形膠質細胞固縮及肥厚,在梗塞區(qū)隨梗塞年齡不同而異。最先見的是被犯區(qū)小動脈、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內的紅細胞有沉積及聚集,以后可見進一步變性,毛細血管壁膨脹,有些發(fā)生紅細胞滲出。隨著愈合過程出現(xiàn),梗塞區(qū)可見逐漸有新血管形成及疤痕形成。其好的一面是形成側支循環(huán)有利于腦功能恢復,不利的是可促發(fā)癲癇放電。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1)腎精不足,髓海空虛: 證候: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神疲健忘,少寐多夢。偏于陰虛者,五心煩熱,顴紅咽干,舌嫩紅少苔,脈弦細數;偏于陽虛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黧黑,舌質胖嫩,脈沉細。 證候分析:精髓不足,無以充腦,故眩暈神疲;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虛故腰膝酸軟;腎開竅于耳,腎虛故耳鳴耳聾;精關不固,故遺精早泄;腎虛則心腎不交,水火不濟,故少寐多夢,健忘;腎精不足,陰不維陽,虛熱內生,故五心煩熱,顴紅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精虛無以化氣,日久腎陽亦衰,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黧黑,舌質胖嫩,脈沉細。 (2)中氣不足,氣血虛弱:證候:眩暈,動則加甚,勞累則發(fā),神疲懶言,氣短聲怯,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納谷不香,面色(白光)白或萎黃,唇甲無華,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虛弱,腦失所養(yǎng),故頭暈目眩;動則氣耗,故勞累則發(fā)作或尤甚;氣虛陽氣不布,故神疲懶言;肺脾氣虛,故氣短聲怯,面色(白光)白或萎黃;血虛不能養(yǎng)心,心神不寧,故心悸怔忡,少寐健忘;氣虛脾失健運,故納呆,血虛不能濡養(yǎng)周身,故唇甲、面色無華;氣血兩虛,故舌淡有細弱。 (3)陰陽失調,肝陽上亢:證候: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面色潮紅,急躁易怒,失眠多夢,每遇惱怒或煩勞則加重,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紅苔黃燥,脈弦或弦數。 (4)脾肺氣虛,痰濁中阻:證候:眩暈、頭重如蒙,胸悶惡心,嘔吐痰涎,倦怠無力,舌苔白膩,脈濡滑。證候分析:痰濁中阻,蒙蔽清竅,清陽不升,故眩暈而見頭重如蒙;痰阻氣機不利,故胸悶;胃氣上逆,故嘔吐痰涎;脾陽不振,故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均為痰濁內蘊之象。 (5)瘀血內停,脈絡阻滯: 證候:眩暈、頭痛、面色黧黑;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或細澀。證候分析:瘀血阻絡,氣血不通,腦失所養(yǎng),故見眩暈;血脈瘀滯,不通則痛,故頭痛;瘀阻血絡,血不能運,故面色黧黑;舌紫暗或邊有瘀點斑,脈澀俱屬瘀血內阻之象。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腦動脈硬化癥診斷標準: 1981年全國第三屆神經精神學術會議修訂(試行草案) 1. 輕度腦動脈硬化病 (1)年齡在45歲以上。 (2)初發(fā)高級神經活動不穩(wěn)定的癥狀及/或腦彌漫性損害的癥狀。 (3)眼底動脈硬化Ⅱ級以上。 (4)主動脈增寬。 (5)顳動脈或橈動脈較硬等周圍動脈硬化癥,或有冠心病。 (6)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如深反射不對稱、掌頦反射性陽性及/或吸吮反射陽性。 (7)血清膽固醇增高。 (8)排除其他腦疾病。 診斷判斷:具備上述8項中的5項或5項以上。 2.中度腦動脈硬化病慢性型者應具備以下兩項條件 (1)輕度腦動脈硬化病的診斷標準。 (2)由本病引起的下列癥狀(綜合征)之一:癡呆、假性延髓麻痹、帕金森綜合征、癲癇等。 3.彌漫性腦動脈硬化病:為慢性重癥腦動脈硬化病。應具有中等度腦動脈硬化病條件(也可伴小卒中),病情反復加重,病變廣泛,生活難以自理。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結合實驗室檢查等綜合進行。以下幾點做為診斷參考:①年齡在50歲以上;②初發(fā)高級神經活動不穩(wěn)定的癥狀及(或)腦彌漫性損害癥狀;③全身動脈硬化的癥狀與體征,如眼底動脈硬化Ⅱ°以上,或主動脈弓增寬及顳動脈或橈動脈捫及變硬,以及冠心病等;④有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如膝反射不對稱,掌頦反射陽性及吸吮反射陽性者;⑤血清脂類增高;⑥腦血流量減少;⑦除外腦部腫瘤等疾患。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腦動脈硬化的早期不一定出現(xiàn)癥狀。癥狀的出現(xiàn),一般取決于全腦血的功能狀況(如側支循環(huán))及全身情況(如血壓、心臟等)。 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慢性進行性腦功能障礙以及局限性神經系統(tǒng)體征,臨床上分為三期: 1.無癥狀期 腦動脈粥樣硬化已經存在,或者病變不嚴重,或者循環(huán)代償功能良好,在臨床上無癥狀表現(xiàn),此時只能稱為“腦動脈粥樣硬化”,一般不可稱其為“腦動脈硬化癥! 2. 急性期 若急性發(fā)病,表現(xiàn)為局灶性缺血性腦血循環(huán)障礙“腦卒中”。 3.慢性期即腦動脈硬化癥 腦動脈硬化癥的臨床表現(xiàn)較多,主訴頭昏、頭痛,頭部脹痛、緊縮和壓迫感,疼痛常從頭頂向枕部放射。體位變化,以及咳嗽、解大便等用力時,癥狀可有加重;颊甙橛蟹α、頭暈、精神萎縮、嗜睡等;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范圍縮。焕^續(xù)發(fā)展可出現(xiàn)對各種刺激產生過敏、情緒不穩(wěn)定、易激動,有時表現(xiàn)為欣快,有時則為焦慮、緊張、多疑、恐懼,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淡漠及頹喪、傷感等。自知力常相對地減退,甚至出現(xiàn)營養(yǎng)差,過早衰老,頭發(fā)變白,早禿等。 4.病情繼續(xù)發(fā)展 可發(fā)生腦動脈硬化性癡呆、慢性皮質下腦病、帕金森綜合征、假性球麻痹、顱神經麻痹等嚴重的神經精神癥狀及體征。 |
體征 | 臨床出現(xiàn)多種神經系統(tǒng)體征,如大腦皮層受損出現(xiàn)原始反射(強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及高級皮層功能障礙的綜合征;錐體束損害引起肢體運動障礙;錐體外系受損而則出現(xiàn)共濟失調、步態(tài)不穩(wěn)等,以及括約肌功能障礙(尿失禁、尿潴留等)、癲癇發(fā)作等神經系統(tǒng)體征。眼底動脈硬化改變,眼底動脈來自頸內動脈,動脈變細,反光增強,嚴重者呈銀絲狀;有時可見到淡黃色的膽固醇的斑點;動靜脈有明顯交叉壓迫現(xiàn)象;個別病例還可見到視網膜點狀出血;或在血管周圍有少量滲出等。臨床常伴有高血壓。 |
體檢 | |
電診斷 | 1、腦電圖檢查:腦動脈硬化癥患者的腦電圖檢查,絕大多數患者屬正常腦電圖,少數病例可見異常。通常的腦電圖變化是腦節(jié)律變慢在θ波范圍。 2、腦血流圖檢查:對腦動脈硬化患者診斷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近年來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33氙(133Xe)頸內動脈快速注入,以測定半球腦血流或局部腦血流的方法,提高了腦血流圖檢查的診斷價值。約有11%的腦動脈硬化患者出現(xiàn)病理性圖形。 |
影像診斷 | 1、頭顱X線平片檢查:腦動脈硬化癥患者的頭顱X線平片可見顱內頸內動脈虹吸部或蒼白球處鈣化,基底部亦可偶見鈣化。腦萎縮的患者可見鈣化的松果體向下移位。 2、腦動脈造影檢查:具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顯示主動脈異常彎曲或伸長,管腔擴大;具特殊改變表現(xiàn)為動脈管腔不規(guī)則,呈“鋸齒狀”。最常見于頸內動脈虹吸部,偶見于大腦前、中、后動脈部位。 3、腦動脈硬化癥患者做頭顱CT檢查,有時可見多數性腦梗塞灶。采用腦超聲及多普勒測定可見腦血流量減少。 |
實驗室診斷 | 眼底檢查:近二分之一的腦動脈硬化患者經眼底檢查而作出診斷。通常為小動脈迂曲,動脈反光增強而呈銀絲狀,動脈變細及粗細不均勻,動、靜脈交叉壓跡存在;嚴重時靜脈血流受阻,局部可見淤滯,水腫及出血;腦動脈硬化嚴重者,可產生視乳頭萎縮。 |
血液 | 血生化測定:患者可有高膽固醇血癥,平均膽固醇6.94mmol/L (261.7mg%),膽固醇/磷脂系數升高;呈高β脂蛋白血癥。血漿尿酸濃度增高,見于動脈硬化累及外周血管如冠狀動脈及頸顱血管時。凝血異常見于慢性腦血管疾病患者,80%呈高凝狀態(tài),尤在急性腦梗塞期更顯著。血漿纖維蛋白原、可溶性纖維素血漿濃度、血小板粘著性均有增高。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腦脊液常規(guī)檢查,一般壓力不高,有時甚至降低。細胞數正常。生化檢查亦無特殊,大多數病例蛋白質在450mg/L以下,氯化物及糖量正常,或有輕微變化。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 神經衰弱、精神疲勞、神經官能癥; 2.藥物中毒(特別是長期服用各種安定藥、鎮(zhèn)靜藥、降壓藥及治療震顫麻痹藥物); 3.進展較慢的顱內占位病變和顱內壓增高,如顱內腫瘤、慢性硬膜下血腫、繼發(fā)性腦積水等; 4.維生素B族缺乏; 5.嚴重貧血; 6.甲狀腺、垂體、腎上腺功能低下; 7.心肺功能障礙,慢性缺氧狀態(tài); 8.慢性肝腎疾病所致的肝腦征候群,尿毒癥; 9.癌腫及其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 10.低血糖。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腦電圖和腦阻抗血流圖有改善。 |
預后 | 腦動脈硬化癥預后與病情輕重有關。若早期或病情較輕,治療護理得當,預后良好。若病性發(fā)展出現(xiàn)智能減退、生活不能自理、言語不清或失語、假性球麻痹、巴金森綜合征、癲癇發(fā)作、腦梗塞;或合并心臟病、嚴重感染則預后不良。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對腦動脈硬化癥尚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動脈硬化的防治,以及增加腦血供、改善腦循環(huán),對精神與神經癥狀予以對癥處理。 1.降低血脂藥物 (1)維生素類:維生素B6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 50~200mg/日,靜脈注射共20天。大量維生素C0.5~1g/日或維生素B12 500~1000μg/日,肌肉注射,均對類脂質代謝產生有利影響。 (2)氯貝了酯(clofibrate):別名安妥明?诜看500mg,每日3~4次。此藥降甘油三酯作用較強,能減少組織膽固醇沉積降低凝血作用。 (3)煙酸及煙酸肌醇酯:具擴張外周血管及降低膽固醇之作用。煙酸用量:口服50~100mg,每日3次;肌注250mg,每日2~3次;煙酸肌醇酯口服0.2~0.4g,每日3次。 (4)不飽和脂肪酸:以亞油酸為主要成分,常用制劑為亞油酸丸,每次3~5粒,每日3次;大劑量時有消化道反應,胃部不適。此外有心脈樂、益壽寧等。 2.擴血管藥物 (1)地巴唑: 20mg,每日3~4次,口服。 (2) 654一2: 10mg,每日3次,口服。 (3)維腦路通:0.1g,每日3次,口服。 (4)鹽酸氟桂嗪(西比林): 5mg/片,每晚5~10mg,連服4~8周為一療程。(5)尼莫地平: 30mg/片,每次一片,每日3次。 (6)潘生。 25mg,每次服一片,每日3次。 (7)長效硝酸甘油:每次10mg,每日3~4次。 (8)氫化麥角堿:0.25~2mg,舌下含服,每日2次。 (9)罌粟堿:每次30mg,每日3~4次,口服或肌肉注射。 (10)腦益嗪:每次25~50mg,每日3次,副作用為胃腸道反應、嗜睡、發(fā)疹。 (11)環(huán)扁桃酯:別名抗栓丸, 200~400mg,口服,每6~8小時一次,連服6周為一療程。 (12)抗眩啶片劑: 4mg/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3~4次;注射劑, 2mg/2ml, 4mg/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 (13)腦活素:5~20ml,加生理鹽水50~250ml中,緩慢靜滴,每日一次。 3.激素治療 腦動脈硬化癥患者可用小劑量考的松治療,每日25~30mg,可使老年人動脈硬化引起的記憶力減退好轉,也使之活躍而情緒愉快。對于絕經前期腦動脈硬化的婦女可用小劑量雌激素治療,對腦動脈硬化癥合并有腦缺血或腦梗塞者,可應用固醇類皮質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每次10~20mg,每日1~2次,靜脈滴注。 4.對癥治療 頭痛、失眠、煩躁不安患者,可適當選用安神鎮(zhèn)靜藥物,如安定、利眠靈、魯米那、小劑量的阿斯匹林等藥物。有精神癥狀的患者、可選用氯丙嗪25~50mg,每日3次;或丙咪嗪25mg,每日3次,有心肌梗死者慎用;或多慮平150~300mg/日。對出現(xiàn)錐體束征的患者,可選用東莨菪堿、安坦、左旋多巴等藥物治療。小劑量阿斯匹林可治療和預防腦動脈硬化癥。 |
中醫(yī)治療 | (1)腎精不足,髓海空虛: 治法:填精補髓充腦。偏于陰虛者滋陰,偏于陽虛者溫陽。 方藥:偏于陰虛者左歸丸加減。本方重用熟地以填人身陰精之源;輔以枸杞、山萸肉增強滋陰填精之力;鹿龜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膠補陽,龜板膠滋陰,共奏填精補髓充腦之功;菟絲子配牛膝強腰壯骨,山藥滋益脾胃。若虛熱較甚者,可加黃柏、知母、地骨皮滋陰清熱。偏于陽虛者右歸丸加減。本方附子、肉桂加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膠,溫補腎中元陽,填精補髓益;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杜仲俱為滋陰填精之品,更加當歸補血益精之功,然方中附桂剛燥,不宜久服,可改用巴戟天、仙靈脾等溫潤之品,以期助陽而不傷陰。若遺精頻頻,可加芡實、桑螵蛸、復盆予以固腎澀精;若眩暈較甚,無論陰虛、陽虛均可加用龍骨、牡蠣、磁石以潛鎮(zhèn)浮陽。 (2)中氣不足,氣血虛弱: 治法:補氣養(yǎng)血益腦 方藥:歸脾湯加減。本方人參、白術、黃芪、甘草、大棗甘溫補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之源;當歸甘溫養(yǎng)血;茯神、棗仁、龍眼肉甘平,安神益腦;遠志交通心腎、寧心定志;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滋膩礙胃。如此則氣血得復,眩暈自止,若偏于血虛者,可加用熟地、阿膠、枸杞以助補血之功。 (3)陰陽失調,肝陽上亢: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清腦。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本方以天麻、鉤藤、石決明為平肝熄風眩暈之要;黃芩、山梔清熱瀉火,使肝風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補肝益腎,夜交藤、茯神以養(yǎng)心安神。方中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強平肝潛陽之功。若肝火較盛者,可加龍膽草清肝火。 (4)脾肺氣虛,痰濁中阻: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熄風。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本方半夏燥濕化痰,天麻化痰熄風而止眩暈,二藥合用,為治風痰眩暈之要藥;白術、茯苓健脾燥濕,治痰之本;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姜棗調理脾胃,使痰消風熄,眩暈自愈。若眩暈甚者且嘔吐頻頻,可加代赭石、膽南星、竹茹鎮(zhèn)逆止嘔。 (5)瘀血內停,脈絡阻滯: 治法:活血祛瘀通竅。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本方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竅止眩暈;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氣,麝香香竄開竅,使諸藥入病所,大棗調理脾胃,防理血之品損傷中氣,姜酒辛散,以助活血祛瘀之功。本方中可酌加其他活血藥及蟲類藥,如全蝎、蜈蚣、地龍搜剔之品,更增活血通竅之力。若兼寒邪阻絡,可加用桂枝,細辛溫經通絡。治法與治則:中醫(yī)治療本病采用扶正補腎、填精補腦、平肝潛陽、化痰降濁、活血化瘀通達腦脈,虛實相兼,標本兼顧治療方法。 |
中藥 | 根據病情選用人參歸脾丸、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杞菊地黃丸、人參鹿茸丸。每服1丸,日服2次。 |
針灸 | (1)體針,取百會、四神聰、合谷、神門、三陰交、足三里、 太沖、背部心、脾、肝、腎愈穴。 (2)耳針:取神門、皮質下、枕、心、腎、脾、肝?舍槾蹋少N敷。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腦動脈硬化癥是一種中老年漸進性發(fā)病,因此辨證分型治療為主,若有高血脂、高血壓、小卒中時可采加用西藥對癥治療。非藥物療法不失為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可以加強和鞏固本病的療效。 治療參考: 1.腦動脈硬化癥初期,表現(xiàn)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等神經衰弱癥候群,中醫(yī)以補腎益髓,健脾化痰,養(yǎng)血安神為主,以六味地黃丸、歸脾丸、天王補心丹、復方丹參片等為主治療。配合西藥對癥治療。 2. 病情發(fā)展、發(fā)生癡呆,治以補腎活血、益智化痰開竅為主,采用生曬參、何首烏、生地、菖蒲、郁金、遠志、五味子、丹參為主方。 3.若肝腎不足、元氣耗損,出現(xiàn)假性延髓麻痹、痙搐等癥,治以滋腎柔肝、養(yǎng)血熄風定搐,采用天麻鉤藤飲、羚羊鉤藤湯等進行治療?傊静∧壳吧袩o特殊治療方法,總的預后比較差,因此本病應用采預防與治療相結合、中醫(yī)與西醫(yī)相結合、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相結合,以減輕癥狀,延緩病情發(fā)展,減少合并癥為中老年人造福。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①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勞累,生活起居規(guī)律化,適當參加文體活動。②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③低脂飲食,應用適當蛋白質,限制動物脂肪和含膽固醇較多食物,飲食清淡不要過咸。多食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餐不宜過飽,忌煙酒。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