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為
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根。主產(chǎn)于華北及內(nèi)蒙古。原植物生于平原或山坡草地。喜涼爽干燥氣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溫,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解毒、涼血。臨床用名白頭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溫,無毒。主治溫瘧,狂易寒熱,
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治金創(chuàng)。
《名醫(yī)別錄》:有毒。主治
鼻衄。
《藥性論》:使,味甘,苦,有小毒。止
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疬。
《日華子本草》:得酒良。治一切風(fēng)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
《本草圖經(jīng)》:俗醫(yī)合補(bǔ)下藥,甚驗(yàn),亦沖人。
《本草衍義》:性溫,止腹痛,暖腰膝。
《藥性賦》:味苦,性溫,無毒?缮山担幹嘘栆。其用有四:傅男子陰疝偏腫,治小兒頭禿膻腥;鼻衄血非此不效,痢赤毒有此獲功。
《湯液本草》:氣寒,味辛苦,無毒。有毒。
《本草》云: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
《心》云: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本草經(jīng)疏》:白頭翁,《本經(jīng)》味苦溫?zé)o毒。吳綬益以辛寒。詳其所主,似為得之。東垣謂其氣厚味薄。既能入血主血,應(yīng)云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陽明經(jīng)血分。暑伏足陽明經(jīng),則發(fā)溫瘧;伏手陽明經(jīng),則病毒痢、滯下純血?耜,鼻衄者,血熱也。寒熱也,血瘀血。癥瘕積聚,癭氣,靡不由血凝而成。積滯停留則腹痛。金瘡,血涼則痛自止?嗄芟滦,辛能解散,寒能除熱涼血,具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熱涼血行瘀之要藥歟。前人所謂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腥膻,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引獲功,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簡誤:白頭翁苦寒,滯下胃虛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
泄瀉由于虛寒寒濕,而不由于濕毒者,忌之。
《本草蒙筌》:味苦,氣溫?缮山,陰中陽也。無毒。一云味甘、苦。有小毒。近根底處,白茸寸余,狀類老翁,名由此得。主溫瘧陽狂寒熱,治癥瘕積聚腹疼。逐血愈金瘡,驅(qū)風(fēng)暖腰膝。消
瘰疬,散癭瘤。小兒頭禿膻腥及鼻血衄神效,男子陰疝偏腫并百節(jié)骨痛殊功。牙齒痛亦除,赤毒痢必用。
《本草乘雅》:命名白頭翁,形色之相肖。亦白秉金用,頭為陽首。翁者,歷年久,事盡知,故有風(fēng)自靜,無風(fēng)自搖。驗(yàn)體之能立,用之能行,是以首出庶物,不為八風(fēng)所奪也。宜哉蕩中藏之垢穢,故頸之癭瘤,溫瘧之揚(yáng)狂,積聚之傳會,寒熱之癥瘕,金瘡之屠毒,百體治平,腹心患滅。
《藥性解》:白頭翁,味苦,性溫,有小毒。入心、腎二經(jīng)。主溫瘧發(fā)狂、癥瘕積聚、癭瘤瘰疬、金瘡鼻衄、齒痛腹痛骨痛、赤毒下痢、男子陰疝偏腫、小兒頭禿膻腥。
按:白頭翁味苦,本入心經(jīng),經(jīng)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又入腎。溫瘧等證,無非水衰火旺,故治之。
《本草備要》:瀉熱涼血。
苦堅腎,寒涼血。入陽明血分。胃、大腸。治熱毒血痢,仲景治熱痢,有
白頭翁湯,合
黃連、
黃柏、
秦皮。東垣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溫瘧寒熱,齒痛骨痛,腎主齒骨,齦屬陽明。鼻衄禿瘡,瘰疬疝瘕,血
痔偏墜。搗敷患處。明目消
疣。有風(fēng)反靜,無風(fēng)則搖,近根處有白茸。
《本經(jīng)逢原》:白頭翁味苦微寒,入手足陽明血分!侗窘(jīng)》言苦溫者,傳寫之誤也。其治溫瘧狂易寒熱等癥,皆少陽、陽明熱邪固結(jié)之病,結(jié)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矣!秳e錄》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熱毒入傷血分之候。仲景治熱痢下重,有白頭翁湯。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鼻衄,及熱毒下痢紫血鮮血,用此并效。但胃虛大便完谷不化,痢久不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本草崇原》:白頭翁,無風(fēng)而搖者,稟東方甲乙之氣,風(fēng)動之象也。有風(fēng)則靜者,得西方庚辛之氣,金能制風(fēng)也。主治溫瘧者,溫瘧之邪,藏于腎臟,稟木氣則能透發(fā)母邪也?褚缀疅幔瑴丿懖∫。治癥瘕積聚,癭氣,逐血者,稟金氣則能破積聚而行瘀也。止腹痛,乃腹中之痛,有由于積帶者,積滯去,故痛止也。療金瘡,是和血行瘀之效。
《本草求真》:[批]瀉腸
胃熱毒。
白頭翁專入腸胃。味苦性寒。何書用此以治痢便膿血,經(jīng)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損,故以純苦之劑以堅,如仲景之治挾熱下痢之用白頭翁湯之屬是也。湯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若使熱結(jié)不除,則腎愈虛愈解而痢莫愈。又書何以用此以治溫瘧寒熱,齒痛骨痛,鼻衄禿瘡,疝瘕等癥,亦因邪結(jié)陽膽,服此熱解毒清,則腎不燥擾而骨固;齒屬腎。胃不受邪而齒安;齦屬陽明。毒不上浸而衄止;熱不內(nèi)結(jié)而疝與瘕皆卻;疝,用此搗敷。風(fēng)無熱熾,而小兒頭禿得除矣?偨郧鍩峤舛局σ。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足陽明經(jīng)血分。治熱毒血痢,療
吐血衄血,祛溫瘧陽狂,消癭瘤瘰疬,涂
疔瘡疽
癰,圍毒氣散漫。
配
川連、
木香,治下痢咽痛;配
陳皮、川連、
川柏,治挾熱痢。
白頭翁臨風(fēng)偏靜,又能驅(qū)風(fēng)。
《本經(jīng)疏證》:溫瘧為病,緣素問論證與金匱要略不同,其旨遂歧,而以為罕有之候,殊不知素問與金匱要略本無所異,素問是述其所以然,金匱要略遂補(bǔ)其所常見,正可謂若合符節(jié)者矣。瘧論曰: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fēng),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fā)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故熱,熱已則氣反入而寒;金匱要略曰: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白虎加
桂枝湯主之。夫冬中于風(fēng),必隨陽氣之伏而入也。陽氣發(fā)矣,何以尚不能自出?蓋惟應(yīng)時而動,故曰陽氣,惟不肯應(yīng)時而動,故曰邪氣。曰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fā)泄,明明所依者漸不足恃,方浩然有去志,然尚不去也。遇大汗出乃始出焉,始終只與陰糾連,故汗出熱作,汗收熱止,其所謂寒者,必不如寒瘧之寒栗鼓頷,故曰身無寒但熱,而邪依于陰既久,遂相浹洽,故脈如平,若使脈不平,原為汗出輒復(fù)熱脈躁疾之陰陽交,非溫瘧矣。骨節(jié)疼煩,正以見邪之藏于骨髓,嘔正與汗同,亦陽隨陰出也。故主以白虎加
桂枝湯,
白虎湯固治汗后身大熱者也。如此猶不可明溫瘧者病以時發(fā),汗出而熱,乃作夏間常有之病也。然則不與癉瘧無別乎?夫癉瘧熱止則無寒,今必稍有寒也。癉瘧者無端而熱作,此必汗而始熱,此其所以別矣。白頭翁根色紫,紫為赤黑相兼,正與熱依于骨髓合,而近根處有白毛,毛為肺所主,白又其色,是使水中之火達(dá)于金,從皮毛而解也。故曰主溫瘧狂易寒熱?啾局鹘担詼貏t主發(fā)故也。他如熱依于血為癥瘕,依于飲為積聚,依于痰為癭氣,依于腸胃中脂液而腹痛者并能主之。曰逐血者,承癥瘕而言也。不曰逐飲痰脂液者,色紫之物,原能入血,不能入飲痰脂液,且附飲痰脂液之熱既去,則病自可除,不必更逐也。他如因血出而熱隨出者,為金瘡,為鼻衄;因津液下溜而熱隨出者,為毒利,亦并能主之,故仲景于厥陰熱利產(chǎn)后下皆用之,正其旨耳。
《本草新編》:白頭翁,味苦,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一云味甘、苦,有小毒者,非。主溫瘧、陽狂、寒熱,治癥瘕積聚,逐血,愈金瘡,祛風(fēng)暖腰,療血疝腫,并療百節(jié)骨疼痛。赤毒之痢,所必用也。
或問白頭翁,人多錯認(rèn)是鳥名,誰知是《本草》之藥耶!侗静荨费云涔πьH多,皆不足深信。惟
傷寒中之下利,乃熱毒也,芩、蓮、
梔子不足以解毒毒,必用白頭翁,以化大腸這熱,而又不損脾氣之陰,逐瘀積而留津液,實(shí)有奇功也。若胃虛寒,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不由于濕毒者,俱宜忌之也。
《本草分經(jīng)》:苦,寒。入胃、大腸血分,堅腎涼血瀉熱。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白頭翁有抗寄生蟲作用。體外實(shí)驗(yàn)證明,白頭翁煎劑在1:40濃度時,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生長,白頭翁皂甙在1:200濃度時也能完全抑制原蟲的生長。白頭翁對陰道滴蟲也有明顯的殺滅作用。
2. 白頭翁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頭翁對多種球菌、桿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小鼠流感病毒PR8株的感染有顯著抑制作用
3. 白頭翁皂甙A3有抗癌作用。
4. 白頭翁皂甙有較強(qiáng)的殺精子作用;白頭翁
乙醇提取物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抗痙攣?zhàn)饔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