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窄正馬步樁功:
以腳平拉開,稍比肩寬(是為窄)兩腳平行,兩足尖微內含抓地之意。平心,身體松清。氣沉丹田,靜氣,下坐,臀部坐穩(wěn),提肛(意提),膝至胯要求上平(是為低),雙膝前頂,不過足尖,而有內扣之意,襠內“外撐”,兩胯向后拉,造成胯與膝內有“對拉拔長”之勢,同時塌腰,腰上起拔背之勢。虛領頂勁,神貫百會穴,上身豎直,虛胸實少腹,兩臂盤肘交叉雙手搭大臂,兩肘尖馬兩膝尖上下垂直,有寬胸自然背舒之功,背圓舒展之勢,神意內斂,寧心靜氣。亦有雙手合十式,雙拳置兩側肋窩處等不同姿勢。
初練為“靜站式”以使上身松沉,筋勁骨力自然挺拔舒展而轉輕靈,是名催僵去拙。內氣自然向丹田氣海內聚集而至柔,即內功強化的開始,掌握好“形虛氣運”為準則。站馬步樁以站樁內景象功夫的不同階段而區(qū)分,有易氣、易形、易筋、易骨,易髓的功夫效用。從初站馬步樁時的僵、疼、酸、累、軟、乏等現(xiàn)象的逐漸消失,到一站即覺全身之氣聚向丹田內時,是易氣功夫,久站而身輕乃易形功夫,由頂至足全身各部位松靜自然,繼爾會出現(xiàn)形體松沉覺有筋肉脫骨之景象是為易筋之功夫。此時,氣聚丹田,復又能舒而全身乃至德全神,自然形虛氣運,雙足自覺舒平,是為根靈,一股內勁由足根似圓柱上升至膝胯、腹胸、脊柱骨節(jié)間,以腰為準,腰上節(jié)節(jié)松開上拔之勢直貫頭頂百會穴,腰下邊下拉之勢直至會陰穴上翻貫入丹田。又通過夾脊部位分布兩胛雙肩雙臂直貫肘手部位,是為易骨。此時為一氣貫穿,周身一家功夫基礎定矣。更時內氣聚丹田而自達皮毛,由皮毛意斂入骨,自覺氣爽神清,一旦入骨,渾身清靜爽快若空無,乃易髓功夫的開始,自得內感通靈的上乘功夫的藝境基礎成矣。在整個修練馬步站樁功夫過程中,由出現(xiàn)“腹響雷鳴”到“虛氣恭”(即放屁)現(xiàn)象止住乃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臟腑各自自然歸位”的過程,行話名“入槽”。臟腑入槽歸位乃能適應技擊攻防要求的內在功夫。以上乃站馬步樁靜練功夫成熟的火侯。這就是前賢所說的換勁,弱轉強,拙化靈,以求技擊妙用的馬步樁練習功夫的方法作用目的及其意義。然在練功過程中“形虛氣運、凝神氣固、勿忘勿助”是法則。
修練馬步樁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水平時,要加入拳法訓練。亦是提前加入訓練手法功夫,以減少練馬步樁功中的單調和寂寞,增加練功的綜合效果,可使習拳練功中興趣盎然,自有妙不可言的益處。歷來自有“馬步直拳、馬步正、側炮拳”以及向兩腿側“陽峻泉”穴位置高度的上崩下砸拳法的訓練,金雞抖翎肘的訓練等多種方式,皆可運使,亦是“靜中能動、動中求靜”的訓練。這就是站馬步樁功的內筑丹田氣之根、外筑形體足之根、內外合一訓練乃拳術攻防之道的總根,一馬步修練內外功夫而為拳術、武術、馬戰(zhàn)各種功夫的總根始的道理明矣。低窄馬步樁屬于下盤式,高寬馬步四平樁屬于中盤式。
由正馬架演變而來的有弓箭步樁、偏馬架樁,要求中土不離位是功夫。一字馬,可演變?yōu)殛_疊步樁、扣腳疊步樁,又名踩畦埂、疊龍步。熊步樁,乃不丁不八疾步型,有高樁、中樁、矮樁之分。中盤可演變?yōu)椤罢郫B一字順肩樁”,再加雙手平開上托,名為“逆轉陰陽樁”,如以正馬步高樁可為“正步折疊一字順肩樁”。
下盤式有“坐盤”,亦名“古樹盤根”樁。撲步樁,乃熊步式或丁字步演變而來。臥魚樁,此樁多以動練者多見,然能靜練則更佳。
單腿的站樁可有十字蹬腳樁、披身踢腳樁、鶴翔點腳樁、金雞獨立樁、倒點鶴翔十字平衡樁、腰腿功夫好的朝天蹬樁、側身擺蓮腿高置樁、手足齊用的俯臥撐靜樁。
尚有以手帶腿的“倒立樁”,行走動勢乃為蝎子爬,向胸腹部方向行走而上臺階的名為“蝎子倒爬城”功夫,此乃動中求靜的功夫,以頭和手的“三角倒立樁”,再將手提起只以頭倒立,名為“朝天
一柱香”,尚有平空而躺的“鐵板橋樁”。
-----------記號。有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