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略講《孫真人衛(wèi)生歌》16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減卻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
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難。
這里給我們介紹的是一年四季在飲食方面要注意的一些東西。他并沒跟我們說吃什么不吃什么,只從五味上做了一個規(guī)定。
因為吃什么不吃什么是不好控制的,人們吃什么東西總是在變化的。比如說古代經常講“
藜藿之家”,就是吃一些粗茶淡飯的人家。藜、藿,諸位有誰吃過么?好像我沒有吃過。還有什么葵菜,古人經常吃的。現在人也不吃了,淘汰了。我們現在吃的
辣椒,在我們那里叫“
胡椒”,一個胡字說明是胡人那里來的。西紅柿,是西方傳過來的,在西方當時叫狼
桃,誰都不敢吃,后來有人吃了,發(fā)現很好吃,于是流傳開來并傳到中國。我們中國又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國度,只要好的我們就會拿來。古人不知道后世會吃什么,所以他也不列舉后人吃什么,直接從五味上來講。
春天是生發(fā)的,肝氣非常的旺。肝氣旺就容易急,肝氣旺、脾氣大的人他就容易起急,而肝又不喜歡急,所以肝宜緩之。到了春天的時候就多吃一些甜的,它能夠緩肝之急,讓肝能夠緩緩地生發(fā),不要生發(fā)得太急。
酸是入肝的,能夠柔肝養(yǎng)陰,所以春天酸味不能沒有,但不能太多。稍微有一點酸味它能夠酸甘化陰,柔肝養(yǎng)陰。但是如果酸多了,又會收斂,違逆了季節(jié)的生發(fā)之性,對肝就不好了。所以“春月少酸宜食甘”,其實“少”應該讀“稍”,稍微可以吃一點酸的,甘味甘甜的東西呢可以多吃一些,這是春天飲食的一個大的原則。
冬天是要封藏的。什么味道能夠幫助人體的封藏呢?苦味。苦以堅陰。就飲食而言,都是稍微有點苦就行了,不能太苦!略微有點苦就能苦以堅陰,苦以堅之,如果太苦了,可能就會苦寒敗胃。在程度上很講究。
冬天可以吃一些味道微苦的東西,但是不能吃咸,咸能軟堅!你再堅固,它能給你軟下來。一軟下來就封藏不住了。而且過咸能傷血,傷血就是傷陰哪!秋冬養(yǎng)陰,不能傷陰,要少吃咸的。
夏天可以略微增加一點辛辣的,也不能太多,太多了它就會耗散。苦味要稍微減掉一些,因為苦跟寒是聯系在一起的。夏天的時候陽氣在表,腹中虛寒,你再一吃苦的,你的腸胃會受不了。太寒了,寒上加寒,雪上加霜,容易拉肚子。這時候它才不苦以兼陰呢,只會苦寒敗胃。
秋天你就不要吃辣的了,因為秋主收,辛辣能散,跟秋收的節(jié)令相違背。但是要多吃一點酸的,酸能收,正好跟這個節(jié)令是一致的,幫助秋收。為什么有人他一到秋天痰就多啊?因為它收不了。春生夏長,長了很多東西,卻不能收藏成人體需要的東西。所以秋天痰多怎么辦?一方面要化痰,另一方面要加強人體收的功能,精氣得到收斂,痰就少了。如果你光化痰,這邊化,那邊收不住,它還要生出來。結果化痰化了一個秋天,發(fā)現這個人瘦了,冬天病了,這就不好。
“季月可咸甘略戒”,季月,就是每一個季節(jié)的最后一個月,也就是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我們可以把五行跟十二個月排一下,三月是辰、九月是戌、十二月是丑、六月是未,辰戌丑未都是屬土的,脾土旺于這四個月。所以在四個月里,可以稍微多吃一點咸的。咸能軟堅,能幫助運化。而甜味吃多了就不好,因為它可能滋長中焦的濕熱。
四季跟五味不是完全跟五行上對應的。有的人講養(yǎng)生,酸就能補肝哪,苦就能補心哪,辛就能補肺呀,咸就能補腎哪。都說錯了。誰說補了?只是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腎,甘入脾。酸能到肝里去,至于它到肝去干什么,就要具體分析了。酸入肝,可能是柔肝養(yǎng)陰去了,也可能是酸收瀉肝去了。甘味入脾,入脾后干什么呢?它能夠甘以補脾,但是太多了它又能助長脾的濕熱。所以千萬不要講,五味就這么簡單地補五臟。
“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難”,全減,就是說要“薄滋味”,吃任何東西以清淡為妙。一年四季,只要你吃的清清淡淡的,保準健康。為什么呢?因為“五味令人口爽”,這是老子《道德經》講的。爽,是不是五味令人很爽快、很舒服?有這個意思,但是爽快完了以后呢,你嘴里邊就沒有味道了。爽,也是有著多重含義,甚至有著相反含義的一個字。如果你把它當舒服講,就是舒服完了,不舒服。必須是這種感覺,才叫爽。就像說“乖”,你對小孩說,你要“乖”,這“乖”有聽話的意思,也有違背的意思。有“乖”原則,就是對于原則有違背。這個“爽”也有這樣的意思。還有“爽約”,就是違約,違背了約定。但是爽約之前,往往是很爽快地答應,拍胸脯,沒問題。然后過了幾天不見他的動靜,爽約了。很多病都生于滋味太好。好吃你就多吃點,一多吃,壞了。其實好吃和多吃是沒有必然聯系的,甚至,越是好吃,越要少吃點。
根據唐略講座《中醫(yī)養(yǎng)生要領:孫真人衛(wèi)生歌》整理。
講座直播yy頻道:96484009。2013年講座從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點開講。
更多內容,或更深入交流,請訪問: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軒中醫(yī)學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軒`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館: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傳統中醫(yī)-唐略 @清艾軒中醫(yī)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