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zhuǎn)貼]何新:上古五行十月歷考論
    

黃帝內(nèi)經(jīng):[轉(zhuǎn)貼]何新:上古五行十月歷考論

------------------------------------------------------

[提要]陰陽五行學(xué)說起源于中國上古的天文歷法學(xué)。20世紀初葉主流史家如顧頡剛等認為,“五行”學(xué)說是起源于戰(zhàn)國未及漢代的神秘理論,現(xiàn)在看來,這種傳統(tǒng)說法實乃不明其源流之論。

自漢代以后,五行學(xué)說的本來意義即淹晦失傳。[注一]現(xiàn)代哲學(xué)家多以為五行學(xué)說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為宇宙本原的物質(zhì)本體論,完全誤解了五行說的真正來源及意義。[注二]

五行,初義來源于五運五氣五風(fēng)。所謂“五行之氣”,實際就是以中原為本土,而感受到的來自中國大陸四邊的四方季風(fēng)。一般來說,東風(fēng)來時,春季降臨。西風(fēng)來時,秋季降臨。南風(fēng)來時,夏季降臨。北風(fēng)來時,冬季降臨。無風(fēng)(中央風(fēng))之時,酷署之季也。上古人認為,太陽與季風(fēng)都是形成五季變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陽(陽氣)及五風(fēng)(陰氣)相輔相成的陰、陽五行歷即黃帝歷。

--------------------------------

1

五行觀念起源于上古天文歷法之學(xué)。所謂五行,行,指五氣之行運,而用以標記五季、五時、五節(jié)。行者,巡也,即旬。孫星衍《尚書?洪范》疏中引鄭康成說:“行者順天行氣!薄豆茏?五行篇》云:“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 五行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稱“五運”,原來的意義是天地陰陽五氣的運行,用以說明一年之中五個季節(jié)的氣候變化。《呂氏春秋》把五行直稱為“五氣”,五行即一年中的五個節(jié)氣,或五個時節(jié)。

《禮運》云:“播五行于四時,和四氣而后(日)月生。” 《尚書?皋陶謨》:“撫于五辰,庶績其凝”,孫星衍疏引《詩毛傳》云:“辰者,時也!鄙瞎畔纳虝r代,“季節(jié)”不稱“季節(jié)”,商代稱“旬”,夏代稱“時”。據(jù)《管子》中的記述,一年分為五旬,一旬即一個時季,七十二日。五旬各以五材為象征,即金水木火土。用土之季在春,用火之季在夏,用金之季在長夏,用水之季在秋。用木之季在冬。

《禮記?郊特牲》孔疏:“以郊對五時之迎氣。”引皇侃疏:“天歲八祭。冬至,一也。夏正,二也。五時迎氣,三也!彼晕鍟r迎(五)氣,也指五季、五行也。
《春秋繁露?五刑相生》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

2

上古之五行歷法,兩漢以后即失傳。五行變成五種物質(zhì)即金木水火土。但究其本義,五行之金木水火土,非指五物,而為五物之氣。五氣即金氣、木氣、土氣、水氣及火氣之名,五氣行運而成五風(fēng)。五風(fēng)運行導(dǎo)致五種季節(jié)的發(fā)生,此乃五行、五運之本義。?
《管子?五行》曰:?
“黃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時!?
《史記?天官書》曰:?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左傳》昭公元年:“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知道,上古有兩種分季歷法,一種是四時之歷,即一年分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行至今。另一種是五行之歷,即一年以金木水火土五氣之行劃為五季,這種分季法于兩漢后失傳。
《史記?五帝本紀》及《大戴禮?五帝德》記黃帝發(fā)明五行,“治五氣”,王聘珍注:“五氣,謂五行之氣”。黃帝治五氣,即據(jù)五氣而制五行之歷法也。
《春秋繁露?五行大義》釋五行周天而產(chǎn)生五季節(jié)云:?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枪誓揪?xùn)|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生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
班固《白虎通德論》“五行”說:“行有五,時有四,何?四時為時,五行為節(jié)!边@些論述說明至兩漢時,人們?nèi)匀恢牢逍屑次骞?jié)氣。故《后漢書?東平王蒼傳》中有“五時衣各一襲”,即依五時之變而冷暖更衣的習(xí)俗。??

3

五行體系最早是從五方五土的劃分開始。殷商人在甲骨文中,以自我為中心,自稱中土商,并多次提到“四土”、“四方”即東土、南土、西土、北土。中商加上四方,是為五土、五方。
五土生五氣,五氣運行為五風(fēng)。五風(fēng)運環(huán),形成氣候上劃分之五季節(jié),這是華夏上古原始的氣象理論。?
甲骨卜辭中記五土、五方:?
“戊寅卜,王貞受中商年。十月”(《前編》8,10,1)?
“己巳,王卜,貞今歲商受年。王占曰:吉。?
東土受年?
南土受年?
西北受年?
北土受年”(《粹編》907)?
五方、五土有五大神風(fēng):?
“東方曰析,風(fēng)曰夷。?
南方曰夾,風(fēng)曰凱。?
西方曰韋,風(fēng)曰彝。?
北方曰勹,風(fēng)曰殳!保ā毒520)[注三]
五方之土有“五臣”:?
“庚午貞,……于帝五豐臣,……”(《粹編》12)?
(豐,借為方。即五方臣。臣者,長也。)?
“王又歲于帝五臣正!保ā洞饩帯13)?
這里的帝,應(yīng)該便是中央之帝,即殷人祖宗在其左右的那位上帝。這位上帝加上前面有名字的四帝,便是統(tǒng)領(lǐng)五方、代表五方的五帝。配以輔佐的“五豐臣”,就構(gòu)成五帝十神的天神體系。
在《山海經(jīng)》里,五方各有五神,五方之神均為人獸合體的怪物:?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保ā逗M鈻|經(jīng)》)?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海外東經(jīng)》)?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保ā逗M鈻|經(jīng)》)?
“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海外東經(jīng)》)”?
后來這些方神,或被附會于某些人物,如《呂氏春秋?孟秋》 “其神蓐收”高誘注:“少皋氏裔子曰該,實有金德,死托祀為金神”。
諸帝神又“各以方色稱號”(《太平御覽》卷十九引),即:青帝、赤帝、白帝、黑帝。中央之帝,則是亦人亦神的黃帝。上古又有所謂黃帝勝四帝的神話和傳說(見《孫子?行軍》及《孫子佚篇?黃帝伐赤帝》),又演化為上帝以某日殺某色龍于某方,行事應(yīng)有所規(guī)避的禁忌(見《墨子?貴義》)。?
《左傳?隱公六年》有九宗五正之說。九宗者,九州之宗正也。五正者,五行之官也!蹲髠鳌氛29年記:“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五行各有材官,稱“五官”,五官有族,封受氏姓。死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進行尊奉。?
五方、五風(fēng)、五臣、五帝之外,還有五火之說,亦見于甲骨文字:?
“丁丑卜,又于五火,隹。二月,卜。”(《鄴中》三,下,40,10)?
“……卜,又于五火,在齊!保ā洞饩帯72)?
“又”即“侑”,是祭祀的名稱,一種感恩之祭也。??

4

1984年我在《諸神的起源》一書中,曾推測上古流傳的羿射十日之神話,可能反映上古曾通行一種十月紀時而以十干命名的古老歷法。[注四]此說后來在陳久金等所著之《彝族十月歷》中得到證實。?
陳久金指出:“中國上古最古老的十月歷的月名,當(dāng)是依《洪范》五行所排列的順序來命名的:從夏至新年開始,經(jīng)水火木金土5個月,到冬至新年;再經(jīng)水火木金土5個月,又回到夏至新年。一年10個月分別配以公母,便成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七火公,八木母,九金公,十土母。如以冬至為一年之始,情況也相類似!?
這種歷法,即五行十月歷,或曰五氣十月歷法,來源甚為古老。我竊以為,此即上古所傳說之“黃帝(或顓頊?)歷”也。據(jù)《大戴禮?五帝德》及《史記?五帝本紀》,歷法始創(chuàng)于黃帝!妒酚洝贩Q黃帝“治五氣,設(shè)五量,撫萬民,度四方!弊⒁稘h書律歷志》:“黃帝起五蔀”,孟康云:“五蔀謂五行也。”?
《史記?歷書》曰:
“黃帝考定星歷,以立五行!
《管子?五行》曰:
“黃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時!
五行,以及所謂五行之氣,實際就是以中原為本土,而感受到的來自中國大陸四邊的四方季風(fēng)。一般來說,東風(fēng)來時,春季降臨。西風(fēng)來時,秋季降臨。南風(fēng)來時,夏季降臨。北風(fēng)來時,冬季降臨。無風(fēng)(中央風(fēng))之時,酷署之季也。上古人認為,太陽與季風(fēng)用是形成五季變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陽(陽氣)及五風(fēng)(陰氣)相輔相成的陰、陽五行歷即黃帝歷。[注五]

5

今傳世之《夏小正》,本來面目就是上古的十月歷法,后來經(jīng)過晚周人的改纂,但遣跡仍存見在經(jīng)文中。[注六]
上古這種五行十月歷法,將一年分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季又分為陰陽兩部分。每部各分為36天,一年十蔀即360天。十蔀,即十個節(jié)氣,或曰“季”,或曰“節(jié)”,或曰“月”。
《管子?五行》說:
“作立五行,以正六時,以正人位。人與天調(diào),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也就是說:從冬至甲子至乙亥72日為木行,繼之丙子至丁亥72日為火行,繼之戊子至己亥72日為土行,繼之庚子至辛亥72日,最后是壬子至癸亥72日而畢,恰為六個干支周期的結(jié)尾,共360日整。
《管子?四時》篇中,于春夏秋冬各占三月、各據(jù)一方、各應(yīng)一行外,特于敘述季夏時,中間橫插一段“中央曰土,土德關(guān)輔四時入出……”云云,從而形成五季。而《五行》篇中,以五季分配一年之三百六十日,各得“七十二日”。其法從冬至開始,第一個七十二日配木,第二個七十二日配火,如此類推,五個七十二日配完五行,正好一年完畢,以五行統(tǒng)配一年之三百六十日。
這種歷法,是晚周人所傳述的上古五行十月歷法。東漢未流行的《太平經(jīng)》中有一則“三合相通訣”:?
“十號數(shù)之終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天正以八月為十月,故物畢成。地正以九月為十月,故物畢老。人正以亥為十月,故物畢死。
三正(天、地、人)竟也,物當(dāng)復(fù)生,故乾在西北。凡物始核于亥,天法從八月而分別之。九月而究竟之,十月實核之。故天地人之三統(tǒng)俱終,實核于亥。”?
這一記述清楚地表明,以“亥”月為終的歷法,原型也是五行十月的歷法。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在季夏之月末尾,皆有“中央土”。《淮南子》的《時則訓(xùn)》,火德主管孟夏、仲夏,五月、六月季夏則為土德,一年亦分紀為五時(春、夏、季夏、秋、冬)。這其實也都是上古五季、十月歷法觀念的反映。


(原文收入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書、夏小正新考》一書,網(wǎng)上重發(fā)時作者有訂正。)


------------------------------------------------------

①上世紀初“古史辯”派以為五行說起自我國鄒衍“五運說”,并疑《洪苑》所言“五行”為晚出之說。又謂陰陽五行說乃漢代隨讖緯出而大行。其說皆出臆測,不足為訓(xùn)。
②我本人過去對五行論的真義也有誤解。
③參《乙編》2452,3094;《通》398。
④“堯時,十日并出!濒嗄松渲
1.十個太陽在同一天一起出。?
2.十個太陽交替(連著)出,沒有夜晚。?
十日,十只太陽。十個不同的太陽,分別有名號,即十干,將一年分為十個節(jié)氣。前者是神話,后者是歷史,指歷法混亂。?
羿射日,神話,羿造反,歷史。羿即有易、有狄、有虞之首領(lǐng)。
⑤秦國所用之顓頊歷,似即為十月歷。出士秦簡《編年記》云:“昭王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所謂后九月,即以十月為終月,閏月置于九月后,稱后九月。
⑥詳說見陳久金《論夏小正》《十月太陽歷》,《陳久金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支持,這樣的文章多多轉(zhuǎn)發(fā)對中醫(yī)返璞歸真將大有裨益
...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