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辣培蒜
|
年份 | lain beih funx
|
別名 | |
來源 | 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it)Herb.的鱗莖。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草本。鱗莖近球形,外有紫褐色的鱗莖皮。葉于秋季花后抽出,帶狀,長14~30厘米,寬約1~2厘米,頂端鉤,邊金緣,綠色;ㄇo單一,直立,高約35厘米,實心;傘形花序有花5~7朵頂生,總苞片2枚;花兩性,鮮紅色,花被漏斗狀,基部合生成短筒狀,上部6裂,裂片強(qiáng)度反卷和皺縮;雄蕊6,生于喉部;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xì)長,柱頭小頭狀。蒴果常具三棱;種子近球形,黑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陰濕的山坡及河岸草叢中。產(chǎn)于廣西金秀、藤縣、賀州、全州、資源等縣市;分布于我國華東、華南至西南各省份。
|
采集加工 | 秋后采鱗莖,沸水燙過曬干備用或鮮用。
|
性味 | 味辛、甘,性溫。有毒。
|
功效 | 祛痰,利尿解毒,催吐,散結(jié),消腫止痛。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1.5~3克,水煎服,或用鮮品30克搗汁沖酒服,或調(diào)醋含漱;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趁熱熏洗,搗敷涌泉穴或肚臍。
|
方例 | 1.疔瘡腫毒 辣培蒜(石蒜)適量,搗爛敷患處。
|
化學(xué)成分 | 石蒜鱗莖含果糖,葡萄糖,蔗糖[1],偽石蒜堿,去甲雨石蒜堿,去甲高石蒜堿,石蒜堿,高石蒜堿,雨石蒜堿,石蒜倫堿,多花水仙堿,石蒜胺,雪花蓮胺堿,小星蒜堿,表雪花蓮胺堿,條紋堿,網(wǎng)球花定堿,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2]。又含對-羥基苯乙酸[3],O-去甲基石蒜胺即O-去甲基二氫雪花蓮胺堿,前多花水仙堿[4],O-β-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α-D-呋喃葡萄糖甙,O-β-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4α-D-吡喃葡萄糖甙[5],石蒜-R-葡萄甘露聚糖[6]。
|
藥理 | 1.解熱、鎮(zhèn)痛作用 石蒜堿12mg/kg靜脈注射或5mg/kg~10mg/kg皮下注射,均可降低人工發(fā)熱家兔的體溫[1]。石蒜堿5mg/kg大鼠皮下或靜脈注射,30min后體溫開始下降,90min可降至最低,約下降1℃,并與氨基比林有協(xié)同作用[2]。石蒜堿12mg/kg 小鼠腹腔注射,能顯著增強(qiáng)嗎啡或延胡索的鎮(zhèn)痛作用[3]。 2.抗炎作用 石蒜堿3mg/kg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對兔甲醛性及大鼠蛋清性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切除腎上腺后,石蒜堿不能對抗大鼠蛋清性足腫脹。石蒜可使小鼠胸腺萎縮,使兔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明顯減少,并使蟾蜍嗜酸性白細(xì)胞減少。去垂體蟾蜍,石蒜堿的這些作用則消失,故認(rèn)為石蒜堿抗炎作用與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有關(guān)[2,4]。 3.催吐作用 每只鴿灌胃石蒜煎劑1g,1h可嘔吐[5]。0.1%~0.5%石蒜堿0.2mg/kg-1mg/kg犬靜脈注射,10min后產(chǎn)生嘔吐反應(yīng)[6]。其作用比去水嗎啡弱,但比吐根堿強(qiáng),嘔吐潛伏期與吐根堿相似,比去水嗎啡潛伏期長[7]。 4.促進(jìn)尿酸排泄作用 石蒜堿6mg/kg大鼠腹腔注射,可明顯增加尿酸排出量[4] 。 5.抗腫瘤作用 雪花蓮胺堿對大鼠腹水肝癌及吉田肉瘤均有抑制作用[8]。偽石蒜堿及其鹽酸鹽對大鼠癌肉瘤w256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每日10mg/kg的劑量腹腔注射,抑制率達(dá)55%~76.3%[9,10]。石蒜堿衍生物石蒜堿內(nèi)銨(AT-1840)對數(shù)種動物腫瘤有顯著的抑制作用[11]。 6.抗病毒作用 石蒜堿有抗病毒活性,濃度低于1μg/ml時即可抑制脊髓灰白質(zhì)炎病毒。偽石蒜堿對EMC、JBE和ICM病毒、嗜神經(jīng)組織RNA病毒感染的小鼠,具有顯著的對抗活性,抑制逆轉(zhuǎn)錄酶活性,降低血漿中病毒滴定度[12,13]。 7.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石蒜堿內(nèi)銨醋酸(AT-1840)10mg/kg腹腔注射5-6d可明顯抑制學(xué)紅細(xì)胞引起的小鼠遲發(fā)型超敏反應(yīng);顯著降低小鼠的胸腺重量,并能顯著升高羊紅細(xì)胞致敏的正常和荷瘤小鼠血清補(bǔ)體C3的含量;還能扭轉(zhuǎn)荷瘤小鼠脾臟空斑形成細(xì)胞的明顯下降,而對淋巴細(xì)胞轉(zhuǎn)化及血清IgG卻呈抑制作用,提示本品對細(xì)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可調(diào)節(jié)荷瘤小鼠部分體液免疫功能的缺陷[14]。 8.毒性 石蒜堿小鼠腹腔注射、灌胃、皮下注射的LD50分別為112.2mg/kg、344mg/kg和145mg/kg。家兔灌胃或皮下注射石蒜堿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瀉和衰竭,最后死亡[15]。雪花蓮胺堿小鼠皮下注射和灌胃的LD50分別為14mg/kg±2mg/kg和17mg/kg±3mg/kg[15]。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Nakahara K,et al.Bio J O kayamauniv,1957,3:187. [2]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上冊),第1版,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590。 [3]Isogai Y,et al.C A,1977,87:130515d. [4]Kobayashi S,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11):3433. [5]Uchiyama T,et al.Agri Chem,1985,49(11):3315. [6]Tomoda M.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11):3965.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劉慰庸等:《貴陽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國慶獻(xiàn)禮論文集),1959:110。
[2]羽野壽等:《日本藥理學(xué)雜志》,1960,56(2):214。
[3]陳牧群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65,12(9):594。
[4]陳牧群等:《煤礦醫(yī)學(xué)》,1979,(1):1。
[5]陳牧群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57,5(1):1。
[6]Abdumalikova N V,et al.C A,1967,66:64113j.
[7]島本暉郎等:《日本藥理學(xué)雜志》,1958,54:21。
[8]羽野壽等:《日本藥理學(xué)雜志》,1959,55:82。
[9]南京藥學(xué)院等:《中草藥通訊》,1978,(5):6。
[10]潘啟超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79,14(12):705。
[11]石油化工系統(tǒng)中草藥科技情報協(xié)作組:《中草藥動態(tài)》,1978,(5):5。
[12]劉家鼎等:《中國藥學(xué)會1962年年會論文資料》,1962。
[13]Leven M,et al.J Nat Prod,1982,45(5):564.
[14]金筠芳等:《中國藥理學(xué)與毒理學(xué)雜志》,1987,1(4):277。
[15]唐烯燦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63,10(8):466。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