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羚羊角、平貝母、青礞石(煅)、大黃、甘草、朱砂、生石膏、黃芩、人工牛黃。 |
加減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主治 | 肺熱咳嗽,痰熱喘促,咳吐黃痰,小便短赤,便燥等肺實熱證。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瓶2g。小兒1-3個月每次0.1g,4-12個月每次O.2-0.5g,1-2歲每次0.5-1g,3-10歲每次1-3g,11-14歲每次3-4g,均日2次口服,重癥者4-6小時1次,或遵醫(yī)囑。 |
用藥禁忌 | 肺寒及氣虛咳嗽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解熱,解毒,止咳祛痰、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1.解熱。羚羊角、牛黃、石膏。甘草、黃芩均有清熱作用。 2.解毒,甘草、黃芩、牛黃均有解毒作用。 3.止咳祛痰:甘草、貝母、牛黃均有止咳祛痰作用。 4.抗炎:黃芩、牛黃、甘草對大鼠甲醛性腳腫、棉球肉芽腫、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大黃、黃芩、牛黃和甘草均有抗病原微生的作用。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