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hua nan tie jiao ju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鐵角蕨科植物華南鐵角蕨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30-40cm。根莖短而斜升,頂部與葉柄基部密被淡棕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6-12cm,淡灰褐色或灰禾稈色,向上近光滑或偶有一二鱗片;葉片堅紙質(zhì),兩面無毛,披針形至闊披針形,長18-25cm,基部寬6-10cm,頂部漸尖并為羽裂,基部不縮狹,向下為二回羽狀或三回羽裂,羽軸兩側(cè)有狹翅;羽片8-10對,互生,斜向上,有柄,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鈍頭;末回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淺裂成長短不等的粗鈍齒;葉脈上面隆起,下面多少凹陷呈溝脊狀,側(cè)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線形,背生于小脈中部,每裂片有1-3個;囊群蓋線形,厚膜質(zhì),全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1000m的林下濕石上或路旁石縫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苦;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利濕化濁;止血
|
功效分類 |
利濕化濁藥;止血藥
|
主治 |
白濁;前列腺炎;腎炎;刀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splenium austrochinense Ching
|
科屬分類 |
鐵角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