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巖高梁
|
漢語拼音 |
xian zi cao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Globose phaenosperma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顯子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顯子草,多年生草木。根較稀疏而硬。稈單生或少數(shù)叢生,光滑無毛,直立,堅硬,高100-150cm,具4-5節(jié)。葉鞘光滑,通常短于節(jié)間:葉舌質(zhì)硬,長達(dá)2.5cm,兩側(cè)下延為葉鞘的邊緣;葉片長披針形,基部狹窄,先端漸尖細(xì),長10-40cm,寬1-3cm,粗糙或平滑,常翻轉(zhuǎn)而使上面向下呈灰綠色,下面向上作深綠色。圓錐花序長達(dá)40cm,分枝在下部者多輪生,長達(dá)10cm,幼時斜向上升,成熟時極開展;小穗長4-4.5mm,倒生者具長約1mm之短柄;第1穎長2.5-3mm,具3脈,兩側(cè)脈甚短,第2穎長約4mm,具3脈;外稃具3-5脈,兩邊脈不明顯,長約4mm,內(nèi)稃略短于外稃;花藥長2mm。穎果倒卵球形,長約3mm,黑褐色,表面具皺紋;ā⒐5-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華中、西南及陜西、甘肅、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50-1800m的山坡林下、山谷溪旁及路邊草叢。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澀;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補(bǔ)虛健脾;活血調(diào)經(jīng)
|
功效分類 |
補(bǔ)益藥
|
主治 |
病后體虛;經(jīng)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泡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經(jīng)閉:巖高梁一兩,月月紅、公雞尾毛各二錢,猴骨五錢。泡酒服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貴州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Phaenospermatis Globos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aenosperma globlsa Munro ex Benth.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