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貴陰賤之說,自古為昭.黃氏著書,本此立論,揆諸大 《易》消長之機.君人者,齊治平之道,其誰曰不然?然而以此論病,則有宜,有不宜也.病者有陽虛而至陰盛,貴扶陽以抑陰.病有陰盛而至陽虛者,貴壯陽以配陰.是皆宜于貴陽賤陰之法.然陽虛則陽可貴陽貴,陰虛則陰即未可賤也.陰盛則陰可賤,陽盛則陽即不為貴也.貴陽則陽不虛是為宜,貴陽則陰不盛亦為宜.若貴陽而陰益虛,且貴陽而陽愈盛則大不宜.陰盛之病,既不可以治陰虛者統(tǒng)之,則陽盛之病,亦豈可以治陽虛者混言之哉!
《素問》維"靈蘭秘典":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關危數(shù)語,有貴陽賤陰之意.此外則云:百病之生,久則傳化.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故陽畜積,病當死.又云: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此其不甚貴陽之意,言下顯然.而更有意在言外,令人默喻得之者.如所云:天氣清凈,光明者也.天明則日月不明,此謂大明見慢小明掩,故且欲其陽之藏也,不貴也.又云: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此謂陽不順降即不固密,故并懼其陽之逆也,不貴也.又云: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此更謂陽若侈張,陰即因以竭絕也,不貴也.又云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精,此又欲其陽之柔,而不欲其陽之強也,不貴也.
余讀《內(nèi)經(jīng)》,覺陽之足以病人者皆不為經(jīng)所貴.所以遍檢《素問》八十一篇,欲求一貴陽之說,不可得.而于此處,且預恐有以陽為口實者,而人多忽之.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內(nèi)經(jīng)》者乎?天下之病,有陰虛,有陽虛.而惟《
傷寒論》則只論陰盛陽盛,否則論陰
亡陽亡,獨不論陰虛陽虛.病人少厥陰盛而陽欲亡,所以貴陽.病人入陽明,陽盛而陰欲亡,所以不貴陽而貴陰.仲景于少厥陰盛用
姜附以回陽,貴陽也.于陽明陽盛用膏黃以救陰,不貴陽而貴陰也.于少厥之
熱厥熱利仍為陽盛,即仍用膏黃以固陰收陽者,貴陽而此時之陽而不貴也.非則是少厥之陽貴,陽明之陽不貴.少厥之陰賤,陽明之陰不賤.不明此乎,自不能說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傷寒者乎?抑黃氏既作貴陽賤陰之說,而其言又有自相矛盾者.何也?凡仲景于陽明用芩連膏黃時皆為陽盛,不為陽虛..黃氏又自忘其曾言陽盛入腑,而變?yōu)殛枖?陽敗者,陽虛也.以仲景之見為陽盛者,至黃氏氏而,見為陽虛,或竟是仲景不及黃氏之處.
然既認定陽虛,則竟用補陽之藥以補陽,仲景固不與爭也.乃于仲景膏黃方中忽加二冬、
元參、
生地,
蓯蓉之陰藥以補陰,則又不是陽虛而為陰虛矣.陽所由盛,黃氏既終身不解,而于陽盛之病則認作陽虛之病,又于認作陽虛之病,教人盡用陰虛之藥.是豈病之陽盛陽虛必力與古人辯,而藥之所以治陽虛陰虛者,不必為今人分乎?嗟乎!陽明之病非他,生死出入之會也.人病求醫(yī),人豈奈此陽虛陰虛可以通治之醫(yī)何?此無他,總以陽貴陰賤四字,獨不得施諸陽明一經(jīng).所以處處觸喉棘舌,萬說不去,而強言之.異哉!黃氏一代之大醫(yī)也,余以病人之故,亦不能為賢者諱也
此文轉自武陵浪人先生在傷寒論壇發(fā)表的帖子。
-----------陽貴陰賤之說,自古為昭.黃氏著書,本此立論,揆諸大 《易》消長之機.君人者,齊治平之道,其誰曰不然?。。。。。是說一般意義上,要君子乾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之卦,總以乾坤立論。乾者,其性剛健,一氣流行,循環(huán)往復,經(jīng)久不衰,說的是個動字。沒有動,生命立刻止息。坤者,其性卑順,有無相生的物質(zhì)與物質(zhì)流,順從于天地一氣磅礴的動勢,這股動勢在宇宙中生成與破滅日月星辰,在地球上生成與破滅萬事萬物。天元大運,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坤無這股動勢的元亨,但有母馬之和順,又能不離不棄地隨之健行。然乾坤有進退,陰陽有盈縮。潛龍在淵,潛龍勿用,是陽潛伏收縮在陰中,外觀一團陰氣,毫無陽蹤。內(nèi)陽而示人以陰。這在很多情況下特別有用。亢龍有悔,是為真陰而焦慮。農(nóng)夫春夏辛苦勞作,為的是秋后的收獲,收獲是陰。長途大貨,千里萬里,風雨兼程,為的是回去后能拿到運輸費用,因為鈔票是陰精。為了陰,必須陽,忙于陽,是為陰。不忙于陽,那來的陰?這是教育人要貴忙,也就是要貴陽。由此可見,貴陽賤陰,不是凡夫俗子二元論中的你多貴重與我多輕賤。絕對不能對著看。若對著看,那是不懂易,易本容易,一下變?yōu)椴灰。[待續(xù)]
-----------病者有陽虛而至陰盛,貴扶陽以抑陰.病有陰盛而至陽虛者,貴壯陽以配陰.是皆宜于貴陽賤陰之法.然陽虛則陽可貴陽貴,陰虛則陰即未可賤也.陰盛則陰可賤,陽盛則陽即不為貴也.貴陽則陽不虛是為宜,貴陽則陰不盛亦為宜.若貴陽而陰益虛,且貴陽而陽愈盛則大不宜.陰盛之病,既不可以治陰虛者統(tǒng)之,則陽盛之病,亦豈可以治陽虛者混言之哉! 。。。。【引用】。
陰陽無貴賤,貴陽賤陰只是對人的一種教育。
陰陽貴賤論,是繼金元至明代陰陽孰多孰少激烈爭論的另一種翻版與延續(xù)。前者是孰多孰少,后者是孰賤孰貴。接下來還可以發(fā)動陰陽孰先孰后的爭論。就像。。是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雞與蛋孰輕孰重?孰多孰少?孰貴孰賤?。。。皆是不懂陰陽,將陰陽對立來看。
何為陰陽?看來這個基本問題必須再說分明。在一氣運行之中,一氣一方面生長,同時另一方面收藏,生長為陽而收藏為陰,它是一氣運行中的兩種表現(xiàn)。左路陽生之時,陰跟著長。右路陽殺之時,陰跟著藏。當陽盛之時,陰未衰,而是跟著長。當陽收之時,陰未盛,而是跟著藏。這是素問說的。不是九芝先生在上段論述中所體現(xiàn)的此消彼一定長。陰陽消長論是后世學者的私生子。后世有對立,互根,消長,轉換之說,都是典型的二元論,陰陽只是性質(zhì)不同,是一個東西成立的兩面,兩面怎么可能對立?互根不對,陰與陽都是對一氣運行的描述,無所謂根。轉換也不對,轉換只是消長的變種。
籠統(tǒng)地模糊地泛談陰陽虛實實再是致命的,什么是陽?生長之氣。如何生長?不是什么簡單的補陽溫陽。僅益火之源,消不了陰翳,因為若沒有木氣。什么是陰?收藏之氣。如何收藏,不是什么滋陰。僅壯水之主,尚不制陽光,要清君相,斂降金水。
-----------《素問》維"靈蘭秘典":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關危數(shù)語,有貴陽賤陰之意.此外則云:百病之生,久則傳化.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故陽畜積,病當死.又云: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此其不甚貴陽之意,言下顯然.而更有意在言外,令人默喻得之者.如所云:天氣清凈,光明者也.天明則日月不明,此謂大明見慢小明掩,故且欲其陽之藏也,不貴也.又云: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此謂陽不順降即不固密,故并懼其陽之逆也,不貴也.又云: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此更謂陽若侈張,陰即因以竭絕也,不貴也.又云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精,此又欲其陽之柔,而不欲其陽之強也,不貴也.
。。。。【引用】
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則危。這是素問以天下喻人身,以十一臟喻君王以下的臣使,而以心喻君主。君臨天下,主明則天下安,主不明則天下危。心主神明,心明則身安,心不明則身危。黃在闡釋中已明釋此意。心卦為離,離者明也,內(nèi)明外明,所以離也。離火不是相火之熱之躁,僅是明麗,如日之麗。若心陽亢害,如承氣證的譫語,狂證的登高而歌,打人毀物,主不明此時臣使皆危,此時當貴陽么?不是,九芝云,此有貴陽賤陰之意,是九芝不辯陽與明的區(qū)分。
本條以下所引各段,主要是1】陽當斂藏,2】濁氣上逆,3】精以養(yǎng)神。這都是素問的語意,不應受到九芝的臆度。此處已顯示出九芝使用貴賤的圈套,在測試素問。
-----------余讀《內(nèi)經(jīng)》,覺陽之足以病人者皆不為經(jīng)所貴.所以遍檢《素問》八十一篇,欲求一貴陽之說,不可得.而于此處,且預恐有以陽為口實者,而人多忽之.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內(nèi)經(jīng)》者乎?天下之病,有陰虛,有陽虛.而惟《傷寒論》則只論陰盛陽盛,否則論陰亡陽亡,獨不論陰虛陽虛.病人少厥陰盛而陽欲亡,所以貴陽.病人入陽明,陽盛而陰欲亡,所以不貴陽而貴陰.仲景于少厥陰盛用姜附以回陽,貴陽也.于陽明陽盛用膏黃以救陰,不貴陽而貴陰也.于少厥之熱厥熱利仍為陽盛,即仍用膏黃以固陰收陽者,貴陽而此時之陽而不貴也.非則是少厥之陽貴,陽明之陽不貴.少厥之陰賤,陽明之陰不賤.不明此乎,自不能說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傷寒者乎?抑黃氏既作貴陽賤陰之說,而其言又有自相矛盾者.何也?凡仲景于陽明用芩連膏黃時皆為陽盛,不為陽虛..黃氏又自忘其曾言陽盛入腑,而變?yōu)殛枖?陽敗者,陽虛也.以仲景之見為陽盛者,至黃氏氏而,見為陽虛,或竟是仲景不及黃氏之處.
天下之病,有陰虛,有陽虛.而惟《傷寒論》則只論陰盛陽盛,否則論陰亡陽亡,獨不論陰虛陽虛.病人少厥陰盛而陽欲亡,所以貴陽.病人入陽明,陽盛而陰欲亡,所以不貴陽而貴陰.仲景于少厥陰盛用姜附以回陽,貴陽也.于陽明陽盛用膏黃以救陰,不貴陽而貴陰也.于少厥之熱厥熱利仍為陽盛,即仍用膏黃以固陰收陽者,貴陽而此時之陽而不貴也.非則是少厥之陽貴,陽明之陽不貴.少厥之陰賤,陽明之陰不賤.不明此乎,自不能說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傷寒者乎?抑黃氏既作貴陽賤陰之說,而其言又有自相矛盾者.何也?凡仲景于陽明用芩連膏黃時皆為陽盛,不為陽虛..黃氏又自忘其曾言陽盛入腑,而變?yōu)殛枖?陽敗者,陽虛也.以仲景之見為陽盛者,至黃氏氏而,見為陽虛,或竟是仲景不及黃氏之處.。。。。【引用】
余讀《內(nèi)經(jīng)》,覺陽之足以病人者皆不為經(jīng)所貴.所以遍檢《素問》八十一篇,欲求一貴陽之說,不可得.而于此處,且預恐有以陽為口實者,而人多忽之.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內(nèi)經(jīng)》者乎?。。。。!居嘧x《內(nèi)經(jīng)》,覺陽之足以病人者皆不為經(jīng)所貴】.陽之足以病人者,素問中敘述很多,問題在于這個貴字,怎樣敘述才算是貴?依九芝說法,是不是所有已敘述的都不算貴,不然為什么九芝會說,余讀內(nèi)經(jīng),覺陽之足以病人者,皆不為經(jīng)所貴?又說。。所以遍檢《素問》八十一篇,欲求一貴陽之說,不可得。這是九芝先生,不能平心靜氣的結果。面對天下病患九成水寒土濕,生長不足的實際情況,黃坤載勸人要貴陽,就像面對一群懶漢,勸他們要貴忙,再不忙就完了。而遇到工作狂時,首先勸他們的卻是,你們必須休息,不能再忙了,再忙就完了。企圖將陰陽以貴賤的模式固定下來,然后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是九芝先生的想法。不要安在黃元御頭上。
【天下之病,有陰虛,有陽虛.而惟《傷寒論》則只論陰盛陽盛,否則論陰亡陽亡,獨不論陰虛陽虛.病人少厥陰盛而陽欲亡,所以貴陽.病人入陽明,陽盛而陰欲亡,所以不貴陽而貴陰.仲景于少厥陰盛用姜附以回陽,貴陽也.于陽明陽盛用膏黃以救陰,不貴陽而貴陰也.于少厥之熱厥熱利仍為陽盛,即仍用膏黃以固陰收陽者,貴陽而此時之陽而不貴也.非則是少厥之陽貴,陽明之陽不貴.少厥之陰賤,陽明之陰不賤.不明此乎,自不能說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傷寒者乎?】。。。。
而惟《傷寒論》則只論陰盛陽盛,否則論陰亡陽亡,獨不論陰虛陽虛.。。。。。略舉兩例以說明九芝先生沒有讀懂傷寒論。1】。太陽病,
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
桂枝二越婢一湯。。血虛脈弱,是無陽也,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主要是陽虛。2】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
調(diào)胃承氣湯。此條是說,營郁衛(wèi)閉,表證未解,因氣虛不能外發(fā),故現(xiàn)脈停不動。正虛不能勝邪,正方聚集力量,頃之振栗戰(zhàn)搖,而后汗出而解。在脈未停之先,其尺寸之脈,必有大有小,但寸微是陽郁于下,必待陽氣升發(fā),汗出而后解。此即文中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之意。若但尺脈微弱,是下元陰虛腸燥,下竅堵塞得汗不解,必下之通燥結,使未實之
胃熱,以下法下瀉而后解。此是陰虛腸燥而腑熱未實,若為陽明病,必腑熱蒸發(fā),汗出蒸蒸如炊籠,表邪必定四散瓦解。今表證未解,必是腑熱未實也。此條是說陰虛。
【病人少厥陰盛而陽欲亡,所以貴陽.病人入陽明,陽盛而陰欲亡,所以不貴陽而貴陰.仲景于少厥陰盛用姜附以回陽,貴陽也.于陽明陽盛用膏黃以救陰,不貴陽而貴陰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九芝為什么要把自己發(fā)明的貴賤之論塞進來呢?
【于少厥之熱厥熱利仍為陽盛,即仍用膏黃以固陰收陽者,貴陽而此時之陽而不貴也.非則是少厥之陽貴,陽明之陽不貴.少厥之陰賤,陽明之陰不賤.不明此乎,自不能說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責,黃氏非善解傷寒者乎?】。。。。少陰下利,色純青,以及目睛不了了,是少陰過負趺陽,厥陰之熱利
白頭翁證,僅是乙木郁于大腸,至于厥熱勝復
烏梅丸證,不可籠統(tǒng)地談陽盛與陰盛。要講六經(jīng)升降開闔,怎可一句貴賤了得?
-----------就人這生生之本而言,體用無可別,陰陽無可分,說貴這貴那的,那是腦殼上長了個大包,儒者書生醫(yī)那是害死人,真正的臨床家是沒有時間寫長篇大論的.......也不是不說陰陽,不是不分,不是不別,但那是本之外的事兒了.........
請老先生繼續(xù),和子洗耳恭聽.
-----------生長為陽,收藏為陰。正是所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六氣是一氣,五行是一行,不過是生長化收藏的變化。
所謂陽貴陰賤者,不過是陽主陰從而已。
[
本帖最后由 tengel 于 2008/1/2 11:50 編輯 www.med126.com]
-----------元御之說,惟有實踐,方知其所蘊之貴
貴陽賤陰,乃指陽為主宰,但並非陰全無用
學者切勿死於句下
元御書中有言
外感陽明之中,燥濕相半,三陰全是濕寒
內(nèi)傷雜病水寒土濕者,十之八九
觀九芝之言,只論陰陽, 不分內(nèi)外
一看即知,學者說理之言,參考即可!
且元御對外感陰陽之轉換傳變,更是令人佩服
聊數(shù)言,以供參考!
-----------“何為陰陽?看來這個基本問題必須再說分明。在一氣運行之中,一氣一方面生長,同時另一方面收藏,生長為陽而收藏為陰,它是一氣運行中的兩種表現(xiàn)。左路陽生之時,陰跟著長。右路陽殺之時,陰跟著藏。當陽盛之時,陰未衰,而是跟著長。當陽收之時,陰未盛,而是跟著藏。這是素問說的。不是九芝先生在上段論述中所體現(xiàn)的此消彼一定長。陰陽消長論是后世學者的私生子。后世有對立,互根,消長,轉換之說,都是典型的二元論,陰陽只是性質(zhì)不同,是一個東西成立的兩面,兩面怎么可能對立?互根不對,陰與陽都是對一氣運行的描述,無所謂根。轉換也不對,轉換只是消長的變種。”
先生之論精彩。但若從一元論,似不當有陰陽俱虛之說。而仲景文中多處有陰陽俱。。。。之說,這個卻如何理解。請賜教。
-----------陽易損而陰易盛,是黃師的論點,所以他的方子以補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