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治愈脈管炎(《臨證實驗錄》)
黨某,女,45歲,奇村人。一日其夫請余出診,患者臥于炕上,枕前放置兩根尺余長光滑木棒,唾有痰涎之紙團狼藉遍地,室內(nèi)衛(wèi)生極差。陳設簡陋,褐衣破被,一幅
藜藿之象呈于目前。其夫敘云:13年前,因
發(fā)熱、關節(jié)腫痛,醫(yī)予祛風治療,當晚,藥后汗出之際,猝受驚嚇,汗遂止。關節(jié)疼痛非但不止,反增添肢體麻木,
心悸易驚,后關節(jié)逐漸變形。
初尚能料理家務,繼則不能行立,至后臥床不起。時值北京阜外醫(yī)院醫(yī)療隊下鄉(xiāng),診斷為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治療三月余,服藥期間疼痛減緩,停藥病情如故。自臥床后,體軀日趨肥胖,腹大如釜,腰圍四尺余,不能翻身、起臥。
下肢大肉盡脫。膝關節(jié)猶如鉚釘固定,左腿只能伸展約70。,右腿可伸130。左右。上肢能隨意活動,借助木棒探取、推移炕上物品。最痛苦者,前年又增胸腹疼痛,或竄或憋,咳唾引痛,手不可近,痛甚時講話亦難連續(xù)。每日子夜自覺氣從腿股(約梁丘穴處)沖逆,至腹后變成疙瘩,大如拳頭,狀似豚奔,結于心下,有礙呼吸,煩惋莫耐,持續(xù)一時左右,疙瘩自行消失,方漸安適。若逆甚時
嘔吐清涎,吐后疙瘩亦可消失。喜唾痰,質(zhì)黏稠,每5~10分鐘便唾一次,以致遍地狼藉。胸以上喜涼,膈之下喜熱。胃納好,大便時秘時瀉。常小便淋痛。
帶下黃稠,月經(jīng)三四月一行。兩月前,復因
吐血住奇村分院,胸透提示:
肺水腫。血壓116/72mmHg ;炇覉蟾妫焊喂δ躎IT10U,’rFT+++,紅細胞420萬/mm3,白細胞6200/mm3。因在吐血期間,未作鋇餐。治療半月,吐血得止,肺水腫消失而出院。
其余癥狀則一如往昔。
觀其面色晦暗黧黑,舌淡紅,苔白膩。觸知胸腹背膂皮膚柔軟如綿,而深觸皮下肌肉則堅硬如石,真罕見也。
診得脈象沉伏。
脈癥分析:發(fā)汗期間,猝受驚恐,玄府封,腠理閉,邪不得解。浸yin于皮肉,稽伏于筋骨,日久則肌肉頑麻,骨節(jié)畸變。因驚恐氣郁之刺激,致氣血逆亂,升降失司,津液遂化為痰飲。痰飲之成,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凌心則心悸
失眠。留胃則惡心嘔吐,上逆則奔豚跳躍,下注則便稀帶多,流竄經(jīng)絡則疼痛不已。怙惡不悛,一十三年,真魯之慶父、漢之莽卓也。治當峻劑猛逐,非荊軻劍、搏浪錘,不能蕩其巢也。擬
礞石滾痰丸6g ,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三日。
二診:胸腹疼痛減輕,唾痰減少,繼服五日。
三診:滾痰丸服之八日,從未
泄瀉,亦不疲倦。奔豚仍晝伏夜出,上逆如故,嘔吐清水,此飲邪之證也。飲為陰邪,故發(fā)于夜也。宜更兵換將,改逐飲以治。擬十棗湯加減:
甘遂1g
大戟1g
白芥子1g
研末,
紅棗10枚煎湯,早晨空腹送下,連服七日。
四診:藥后泄瀉大量水樣泡沫便,胸
腹痛大減,奔豚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程度減輕。首戰(zhàn)告捷,宜乘勝擊之,直搗黃龍。原方續(xù)進。
五診:服藥已二十日,胸腹疼痛幾近消失,驚悸止,能安臥,奔豚偶作,隨即消失,板硬之肌肉明顯變軟,腰圍縮減八寸。自己可慢慢起臥,不倦軟,不泄瀉,諸癥次第減失。邪衰大半,扶正已至其時,疏與
六君子湯,七攻三補,寬猛相濟,以求政和。擬:
原方,每日一劑,連服七日。
黨參10g
白術15g
茯苓15g
陳皮15g
半夏10g
甘草3g
三劑,第八日起每日一劑。
按:患者癥狀林林總總,麇集一身。臥床13年,食、寐、便俱于斗室之內(nèi),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為驚痰、實痰、頑痰之屬所致。短期內(nèi)繩之以法,實為不易,本要抽絲剝繭,緩緩圖治。奈家境貧寒,無力買藥,多次所服之藥均系余贈,時余月薪34,5元,僅可養(yǎng)家糊口而已。醫(yī)治三月,初得效時,余調(diào)往市醫(yī)院,治療中斷。后聞舊病復發(fā),依舊臥床不起。張景岳謂:“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能手!庇嘧岳⒉荒。此1979年之事也。
補記:“四清”時其夫為村干部,屬清查對象。半夜工作隊員翻墻入院,致其受驚,從此一病不起。怨天乎?尤人乎?
-----------很少見的醫(yī)案。前車之鑒。
-----------好像與題不符。脈管炎,現(xiàn)代醫(yī)學稱四肢血管病的一種,中醫(yī)稱
脫疽。但此例不是。
-----------奔豚之證,不易根除。
-----------十三年病史,后天不能補先天,痰飲除后,應補先天、后天同補,方可鞏固療效。
-----------有意思
-----------這兩天剛好用十棗湯,很好用,吐瀉起來轟轟烈烈過后不傷身體,仲景用于表解里未和,延伸出去可冶各種頑痰引起的古怪病癥。
-----------只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能買到
芫花,和大戟,甘遂這些藥了。能用的也少了
-----------這醫(yī)案很棒,我也看過,但應為
控涎丹而非十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