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當(dāng)我們無法了解對方的情況時,常常愛說:“不知他
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以前,葫蘆的確是用來盛放藥物的。據(jù)《后漢書·費(fèi)長房傳》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從此,后人稱行醫(yī)為“懸壺”。元代詩人錢昱有詩傳世:“賣藥不二價,懸壺?zé)o姓名。”“懸壺濟(jì)世”便成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也是古代醫(y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
這里的壺,即壺盧,是葫蘆的別稱,又名蒲蘆、瓠瓜、匏瓜等。葫蘆是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夏秋開花,秋冬結(jié)果,果實(shí)因品種不同而形狀多樣。一種稱為京葫蘆,李時珍稱為蒲蘆,中有細(xì)頸,個體較小,長10cm左右,也有長約30cm的,下端粗3~7cm;另一種稱為匏瓜,呈梨形,底端膨大,直徑7~30cm。我國各地均有產(chǎn),以江浙一帶居多。
葫蘆的用途十分廣泛,早期人類生活離不開它。其幼嫩的果實(shí)和葉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捌咴率彻希嗽聰鄩亍,說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蘆果實(shí)外殼色白,外層有蠟質(zhì),質(zhì)堅硬而輕。“一個葫蘆兩個瓢”,在陶器尚未發(fā)明的時代,先民用葫蘆瓢當(dāng)作碗壺、勺、杯使用。至今在我國一些地區(qū),葫蘆依然是輕便而實(shí)用的生活工具。
古人將葫蘆作為盛放藥物及酒的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得葫蘆清香之氣,融天地精華于一壺!拔ㄊ菈刂形,憂來且自斟”,壺中美酒啟之醇香徹腑,茗之更可解憂。把藥與酒浸漬于壺中,密封時日,啟封飲用,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于是壺與醫(yī)藥也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當(dāng)然葫蘆本身就是一味中藥,這也是它能成為醫(yī)藥化身的重要原因之一。葫蘆味甘、性寒,入肺、脾、腎三經(jīng)。其主要功用有四:一是利
水消腫?捎脕碇委
肝硬化腹水、
黃疸、小便不利等病證。用葫蘆殼3g、
葶藶子10g煎湯飲服,效甚佳。二是清熱解毒。
癰疽
疔瘡、
痔瘡腫痛、蛇蟲咬傷時,用新鮮葫
蘆葉、藤搗汁,敷患處,一日三四次,有解毒消腫之功。三是殺蟲止癢。主治疥癬、腳癬、白禿瘡等。用新鮮葫蘆葉、藤或果實(shí)內(nèi)囊搗爛取汁,直接涂于患處;也可煎湯取藥汁,浸漬患處,一日二三次。四是除煩止瀉。主治
胃熱、
消渴,心中煩熱,夜寐不安。用新鮮葫蘆60g,連皮帶瓤煎湯服,可清心、除煩、止渴。另外,
葫蘆子(成熟葫蘆種子、曬干)15g與
牛膝10g煎湯漱口,一日三四次,可治齒齦腫痛、齒松搖動。
葫蘆細(xì)腰,上下兩個圓球,造型古樸典雅,線條婉約婀娜,能體現(xiàn)東方文化的情趣和神韻。且葫蘆外形像“吉”字,“壺”與“!弊种C音,因此葫蘆也是消災(zāi)除病、吉祥如意、福壽康泰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