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內經》論“濕”述要
    

黃帝內經:《內經》論“濕”述要

作者:陳剛


      濕雖為重濁有形之邪,然其形無定體,積而為水,聚而成飲,凝則為痰,化生百病,四肢百骸,臟腑經絡,上下內外,無處不到,加之又常與風、寒、暑、燥、火相兼為患,六yin之中,其傷人最廣。故而濕邪在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早在《黃帝內經》中,對濕邪的認識就已非常深入,把濕邪對人體的影響有機地貫穿到了生理、病理、診斷、預防、治療的各個方面,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一整套濕邪作者單位:430061湖北中醫(yī)學院中基教研室 致病學說,從而為濕病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有鑒于此,本文對《內經》論濕內容進行初步的整理、分析,以冀加深對中醫(yī)學有關濕的理論認識,有助于今后指導臨床。
 
    1 濕邪的形成———外感與內生
 
    《內經》從濕邪的形成來源劃分,將濕邪分為外感和內生兩大類。
 
    1.1 外感 《內經》認為外感濕邪的產生或因久居低下卑濕之地;或長期水上作業(yè);或霧露浸漬;或天陰多雨,空氣潮濕;或突遭雨水澆淋,濕衣貼膚,導致周圍環(huán)境的濕氣太多,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就會乘機侵入人體內而造成濕病。
 
    (1)地之濕氣!鹅`樞·九宮八風》曰:“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端貑枴ゐ粽摗芬嘣:“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得之濕地也。”由生活環(huán)境太過潮濕所致。
 
    (2)天之濕氣!端貑枴の宄U笳摗吩:“敦阜(土運太過,是謂敦阜)之紀,大雨時行,濕氣乃用,燥政乃辟!薄端貑枴饨蛔兇笳摗吩:“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薄端貑枴ちo大論》曰:“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持于氣交,民病寒濕發(fā)!庇蓺夂蜃兓,雨濕盛行所致。
 
    《內經》以降,歷代醫(yī)家對外感濕邪的產生,多從上述之論。雖然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在濕邪侵襲人體的同時,由濕邪而滋生的微生物也對人體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就當時情況而言,《內經》對濕邪的闡述基本上涵蓋了外感濕邪可能發(fā)生的范圍,因而對后世醫(yī)家產生了廣泛的臨床指導作用。同時,由原文我們也可以看出,《內經》十分注重自然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其中蘊含了深刻的系統(tǒng)醫(yī)學及醫(yī)療氣象學的思想,而對于西方醫(yī)學,直到近代,才開始重視這一觀點并上升到理論,可見,《內經》對于病因的認識具有超前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對此我們有必要展開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2 內生 脾喜燥而惡濕,主運化水谷,飲食失調則損傷脾臟,使脾不能正常運化水谷,導致津液停滯而為濕邪,濕病的這一發(fā)病途徑有別于外感濕邪,濕邪的來源不是由外侵入,而是由身體內部產生,而后阻滯經絡、氣機、蒙蔽臟腑清竅而為病!秲冉洝氛J為濕邪除了外感以外,尚可由體內產生,尤其是注意到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可產生濕邪,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1)恣食肥甘,傷脾生濕!端貑枴て娌≌摗诽岢鲆跃哂行哑⒒瘽褡饔玫佩蘭治療脾濕中滿的“脾癉”病時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治之以蘭,除陳氣也。”這說明《內經》早已認識到“數食甘美而多肥者”易生濕。歷代醫(yī)家也代有此論。這是因為肥甘的食物,性質滋膩,不易為脾胃所消化,反易妨礙脾胃的運化,產生濕邪。
 
    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過食肥甘厚味之人日多,相繼有對廣州等幾個沿海城市進行臨床調查,發(fā)現(xiàn)喜食海鮮者濕證患病率較清淡飲食者為高,因此,《內經》的這一認識即使到今天,也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2)脾失健運,水聚為濕。我們知道,內生濕邪的產生,主要是由肺、脾、腎三臟的水液代謝失調引起的,但《內經》就此明確指出:五臟之中,脾胃與濕病關系最為密切。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逼橥僚K,惡濕而喜燥,當某些原因損及脾臟,使其運化功能減弱,水津不能運行三焦,布散周身,因而會出現(xiàn)諸濕腫滿的狀況。后世醫(yī)家經過臨床的不斷驗證,也已深刻認識到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2 濕邪的性質
 
    2.1 起病隱匿 濕為陰邪,其性濡潤,有來緩去遲的特點。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其性靜兼,其德為濡”。故濕邪致病,徐而不驟,潛伏于內,積久乃發(fā),始則若隱若現(xiàn),似是而非,象難察,證難辨,其癥狀表現(xiàn)多呈緩慢地由輕到重的過程,這種隱匿性決定了其病勢纏綿,治療也將非常棘手。
 
    2.2 趨下性 《靈樞·百病始生篇》云:“濁濕傷下”,又云:“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薄端貑枴ぬ庩柮鞑∑吩:“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陰在泉,濕客下焦!彼跃拖,濕類于水,故濕邪侵襲人體,易趨下部陰位臟腑及組織器官或者說首先影響到下部。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內經》也認識到濕可困阻中焦,甚或蒙蔽清陽,而致“首重如裹”。
 
    3 對外感濕邪致病過程的認識
 
    對外濕致病過程,《內經》也有非常深刻的認識。《素問·調經論》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入于大經脈!薄昂疂裰腥艘玻つw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wèi)氣去,故曰虛。”對外邪感人的途徑,由淺入深,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交待得這么清楚,這說明當時的醫(yī)家對外濕侵襲人體后的致病過程是做了長期細致的觀察的。
 
    4 濕病的臨床表現(xiàn)
 
    對濕病的臨床表現(xiàn),《內經》的歸納可謂詳盡而全面。
 
    4.1 單獨為患 (1)侵犯肌表:濕邪從皮膚侵襲人體,其部位多在皮肉筋脈。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濕傷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濕邪侵犯皮肉筋脈,可出現(xiàn)以肢體酸重疼痛麻木為主的著痹證,如《素問·痹論》所云:“濕氣勝者為著痹”。另外,濕邪侵犯皮膚,還可致皮膚生痤、生?疹的病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云:“汗出見濕,乃生痤?”。(2)濕犯下焦:濕邪客于下焦,可出現(xiàn)濡瀉及陰部腫等癥狀。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濕客下焦,發(fā)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3)上蒙清陽:濕邪侵犯人體,上蒙清陽,會表現(xiàn)出頭重如裹的癥狀。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因于濕,首如裹”。同時,濕邪上蒙清陽,還會表現(xiàn)出頸項肩背沉重不舒,甚則酸痛而轉側不利的癥狀。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諸痙項強,皆屬于濕”。(4)濕邪積久還可損及內臟!秲冉洝氛J為:濕氣通于脾,濕傷內臟,影響最大的是脾!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脾惡濕”,《素問·至真要大論》亦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云:“濕勝則濡瀉,甚則水閉腑腫”,則是濕傷脾的具體病證。濕傷內臟,還可以傷肺與腎。《素問·生氣通天論》云:“秋傷于濕,上逆而咳”,即為濕邪傷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雨氣通于腎”,《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太陰司天,濕yin所勝,……腑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饑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于腎”、“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均屬濕邪傷腎的例證。
 
    4.2 兼夾為患 (1)寒濕證:感受寒濕之邪,或濕從寒化者,則病寒濕之證!端貑枴ふ{經論》云:“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wèi)氣去,故曰虛”。指出寒濕之邪重濁而凝滯,傷人之后可使氣血營衛(wèi)滯澀不暢!端貑枴ちo大論》又云:“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jié)不利,身重筋痿”,“感于寒濕,則民病身重腑腫,胸腹?jié)M”,“病人關節(jié)禁固腰椎痛,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素問·五臟生成》說:“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2)風濕證:《素問·六元正經大論》云:“風濕相薄,……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jié)不利,身重筋痿!保3)濕熱證:《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縱,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此為濕熱傷筋出現(xiàn)的筋脈拘攣及痿證!端貑枴ちo大論》又云:“厥陰司天之政,……四之氣,溽暑濕熱相薄,……民病黃疸而為腑腫”,此為濕熱相薄出現(xiàn)的黃疸及浮腫病證。
 
    5 濕病的預防措施
 
    “上工治未病”,《內經》非常注重對濕病的預防,要預防疾病,必須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靈樞·本神》),使之符合陰陽變化之道,增強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能力;還要注意避濕防病,《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禁濕地濡衣”;同時又要防止四時不正之氣的侵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靈樞·九宮八風》亦告誡:“謹候虛風以避之”;至于有傳染性的邪氣,因其“皆相染易”,更要“避其毒氣”(《素問·刺法論》),因此,要選擇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的居住環(huán)境,避免長期居住和工作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冬天要多著衣物以避免寒濕之氣;夏天應選陰涼通風之外以避暑濕之氣;同時對由濕氣中滋生微生物而致病的傳染病患者要及時回避或隔離。
 
    另外,濕邪發(fā)病與脾胃關系非常密切,而脾胃負責飲食物和津液的運化。如果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就容易導致內生濕邪的產生。因此,培養(yǎng)正確的飲食習慣是防止?jié)癫‘a生的一個重要方面!端貑枴げ貧夥〞r論》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薄秲冉洝诽岢龅囊怨阮愂澄餅橹鳎赃m量的水果、蔬菜及肉類食物為輔的飲食方案,歷經數千年的實踐檢驗,證明了它是科學的、正確的,有助于保養(yǎng)脾胃,避免內生濕邪的產生;同時,飲食不宜過度!端貑枴け哉摗氛f:“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通常飲食以七八分飽為宜,過飽容易導致食滯中焦,壅塞損傷脾胃,濕邪內生。
 
    綜上所述,針對濕病的病因病機,避免感受濕邪和適當的飲食和食療,濕病是可以預防的。
 
    6 濕病的治療
 
    6.1 藥物治療 《內經》針對六yin勝復致病的特點,提出五味調治的規(guī)律,具體到“濕”,則有《素問·六元正經大論》“濕yin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及《素問·至真要大論》“濕yin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的論述;仡櫋秲冉洝啡,在不同章節(jié)分別提出了苦溫燥濕、淡滲利濕、辛溫發(fā)汗等治濕的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內經》不同篇章中所提到的總共13首方劑中,居然有4首方劑與濕邪的治療有關,它們是:澤瀉飲治濕熱內郁引起的酒風;雞夭醴治療濕熱鼓脹;蘭草湯治脾胃濕熱引起的脾癉;半夏秫米湯治療痰濕內擾心神引起的不寐,約占31%,《內經》對濕病治療的重視,可見一斑。其根據“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素問·至真要大論》)和五行生克原則,并結合大量醫(y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六yin所勝的五味用藥規(guī)律,至今對“濕病”的臨床治療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6.2 導引按? 《素問·異法方宜論》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梢妼б?也是治療濕病的一個重要手段,應加以深入研究。
 
    7 小結
 
    從《內經》的論述看來,其對涉及濕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如濕病的理、法、方、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視和闡述,為后代醫(yī)家對本病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即使對現(xiàn)代臨床治療也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其對濕邪的性質、病因病機的認識還不夠全面,確立的治療原則也不能涵蓋所有濕病的臨床表現(xiàn),隨著全球暖濕氣流的影響,濕病患者的增加在所難免,其治療也日益迫切,這就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進一步深入研究濕邪的性質、內涵、以期闡明濕邪更深層次的病因病機,并進而確定針對性的治療原則,真正解除患者的濕邪之困。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