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夏季中暑多,針灸治療好
    

針灸拔罐:夏季中暑多,針灸治療好

中暑之病因病機多因機體正氣虛弱,復于盛夏感受暑熱或暑濕穢濁之氣,使之乘虛而入,邪熱郁蒸,不得外泄,致正氣進一步內耗,清竅被蒙,經氣厥逆,而呈壯熱神昏甚至熱極動風之象。若病情發(fā)展,氣耗陰竭,則可發(fā)生虛脫等危急情況。

  針灸治療中暑的記載,多見于明清的一些針灸書籍,以《針灸大成》、《楊敬齋針灸全書》、《針灸逢源》、《神灸經綸》等為多。

  據病情進退,可辨為輕重二型。輕癥中暑:癥見頭昏頭痛、胸悶嘔惡、高熱汗閉、煩躁不安、脈洪數、舌苔黃膩。重證中暑:除上述癥狀外,如為暑熱蒙心,尚見神昏喘促、轉筋抽搐;如屬氣陰兩傷,則現面色蒼白、汗出氣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脈象虛細、質淡白等證候。治療也可按以上兩型分而治之。

  (一)輕癥中暑

  1.治則:清泄暑熱。

  2.處方:內庭、曲池、內關、太陽。

  3.方義:內庭為足陽明之滎,“滎主身熱”(《難經》),曲池為手陽明之合,兩穴合用可泄陽明之暑熱;內關通于陰維,陰維之脈行腹里、貫胸膈,故能和胃止嘔;太陽為經外奇穴,刺血清熱,疏解頭部昏痛。

  4.治法:宜將病人迅速置于陰涼通風處,解開衣衫。先以三棱針點刺雙側太陽,擠去惡血,余穴均施涼瀉法。留針至癥狀明顯改善,留針期間亦須間斷運針。

  (二)重癥中暑

  暑熱蒙心

  1.治則:清熱開竅止搐。

  2.處方:水溝、百會、委中、十宣;轉筋抽搐加陽陵泉、承山、后溪。

  3.方義:暑熱蒙心,清竅閉塞,取水溝、百會以醒腦通閉;委中,膀胱經合穴而屬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熱毒;十宣更有瀉熱治神、調節(jié)陰陽之功。轉筋抽搐乃熱極動風之象,取筋會陽陵泉穴舒筋解痙;承山為止搐緩攣之驗穴;后溪,通于督脈而和腦相維系,更有息風鎮(zhèn)驚之效。

  4.治法:先刺水溝,深刺至齒,針尖向上,施以瀉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針瀉血,余穴亦用瀉法,強度宜適當加大。留針至神清搐止,須間斷運針。

  氣陰兩脫

  1.治則:補氣滋陰。

  2.處方:氣海、百會、太淵、復溜。

  3.方義:氣海為元氣之海,灸之可大補元氣;百會為諸陽之會,更能升陽固脫;太淵乃手太陰肺經原穴,本型為中暑之危重階段,汗出脈絕,取此以滋肺陰固衛(wèi)陽;復溜是足少陰腎經經穴,可補腎陰振腎氣。四穴合用,內補肺腎之陰液,外固欲脫之衛(wèi)陽。

  4.治法:氣海、百會施艾條啄法灸,持續(xù)下斷,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針刺,采用補法留針,其間須反復運針刺激。

  此型病情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醫(yī)療法。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