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引水蕉、郁蕉 |
漢語拼音 | shui gui ji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石蒜種植物蜘蛛蘭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蜘蛛蘭 多年生草本。鱗莖球形。葉10-12枚,無柄;葉片劍形,長45-75cm,寬2.5-6cm,先端急尖,基部漸狹,深綠色,多脈;ㄇo扁平,實心,高30-80cm;佛焰苞狀總苞片長5-8cm,基部極闊;花莖頂端生花3-8朵;花白色,無柄;花被管圓柱形,纖細,長短不等,長者可達10cm以上;花被裂片線形,通常短于花被管;雄蕊著生于花被管喉部,花絲基部合生成杯形體(雄蕊杯),鐘形或闊漏斗形,長約2.5cm,有齒,花絲分離部分長3-5cm,花藥丁字形著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約與雄蕊等長或更長。蒴果肉質(zhì)。花期夏末秋初。 |
資源分布 | 原產(chǎn)熱帶美洲。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我國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區(qū)引種栽培。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葉,洗凈,切碎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鱗莖含生物堿:水鬼蕉堿( pancratistatine),水仙克拉辛堿(narciclasine),7-去氧水仙克拉辛堿(7-deoxynarci-clasine),7-去氧-反式-二氫水仙克拉辛堿(7-deoxy-trans-dihy-dronarciclasine),水鬼蕉種堿(littoraline),多花水仙堿(tazettine),漳州水仙堿(pretazettine),石蒜堿(lycorine),高石蒜堿(homolycorine),石蒜倫堿( lycorenine),O-甲基石蒜倫堿(O-methyllycorenine),小星蒜堿(hippeastrine),山蒜胺(lycoramine),去甲基海邊全能花定堿(demethylmaritidine),網(wǎng)球花胺(hae-manthamine),條紋堿(vittatine),4,5-二氫雙色水仙堿(4,5-dihy-drobicolorine),6α-去氧-8-氧多花水仙堿(macronine)及木脂體:開環(huán)異落葉松樹脂酚(secoisolariciresinol)。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抗腫瘤作用:水鬼蕉堿對鼠P388淋巴細胞白血病有抑制作用,體外對P388細胞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半數(shù)有效量為0.01μg/ml,水鬼蕉堿在體內(nèi)對鼠M5076卵巢腫瘤亦有抑制作用。水鬼蕉另2個成分假水仙堿和7-去氧假水仙堿亦有抗腫瘤作用。 2.抗病毒作用:水鬼蕉堿具很強的抗RNA病毒的作用。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舒筋活血;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舒筋活血藥;消腫止痛藥 |
主治 | 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腫痛;癰疽瘡腫;痔瘡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或烤熱纏裹。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Hymenocallis littoralis(Jacq.)Salisb.[Pancratium littoralis Jacq.;H.americana Roem.] |
科屬分類 | 石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