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kuan ye zi qi |
英文名 | Javanese Flowering Fern |
藥材基原 | 為紫萁蕨科植物寬葉紫萁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大型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達(dá)2m。葉一型,但羽片為二型;羽片厚革質(zhì),光滑;葉柄長約60cm,堅硬,有光澤,下部粗達(dá)1.5cm;葉片長約80cm,寬約50cm,長圓形;羽片25-30對,下部的對生,長約22cm,寬2-2.5cm,上部的互生,斜向上,長披針形,上部漸尖頭,邊緣全緣或波狀,多少反卷,稍有鋸齒,基部針形,具2-5mm的短柄;葉脈粗糙,二至三回分歧;中部或中部以上的數(shù)對羽片能育,長約5-12cm,寬不到1cm,線形,有時僅羽片上部能育,基部闊而不育;主脈兩側(cè)羽裂成多數(shù)卵圓形或長圓形的孢子囊小穗,背面布滿暗棕色的孢子囊群。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常綠混交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收,洗凈,去須根與葉柄,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止血?dú)⑾x;祛風(fēng)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癰癤;腮腺炎;風(fēng)濕骨痛;漆瘡;腸道寄生蟲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止血?dú)⑾x的功能。用于癰癤、腮腺炎、腸道寄生蟲、漆瘡、風(fēng)濕骨痛,嫩苗用于外傷出血。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Osmunda javanica Bl.[Plenasium javanicum Persl] |
科屬分類 | 紫萁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