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茶米菜、小杉海苔、小葡萄藻、茶葉藻 |
漢語拼音 | xiao shan zao |
英文名 | Fir Algae |
藥材基原 | 為杉藻科植物小杉藻的藻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藻體紅紫色,有光澤,軟骨質(zhì),強(qiáng)韌,密集叢生,高1-2cm,也有達(dá)4.5cm者,寬1-2mm,體匍匐,相互重疊成團(tuán)塊狀,直立枝扁平,分枝亞羽狀,不規(guī)則互生或?qū)ι,分枝先端尖?xì),常反曲如雞爪狀,髓部由無色長形藻絲組成。囊果圓球形,突出體表。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 廣東等沿海。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潮間帶巖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藻體紫紅色,密生成團(tuán)狀,長2-4cm,軟骨質(zhì)。分枝扁平,呈不規(guī)則羽狀分枝,頂端強(qiáng)烈反曲似爪。藻體表面可見突出的囊果。氣微腥,味微咸。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主要含卡拉膠。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咸;寒 |
歸經(jīng) | 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和胃;通便 |
功效分類 | 健脾藥 |
主治 |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便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藻:味甘、咸,性寒。有清熱、和胃、通便的功能。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也可作輕瀉劑用于慢性便秘。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Alga Gigartin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Gigartina intermedia Sur. |
科屬分類 | 杉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