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11/14 09:40 編輯 52667788.cn/yishi/網(wǎng)上稱:解放軍第81醫(yī)院以及四川省人民醫(yī)院發(fā)表多篇論文指出
何首烏可能會致藥物性肝炎,即使是常規(guī)額劑量對肝部的副作用也會存在。解放軍第81醫(yī)院在其論文中提供了案例分析。在2004年5月份到2008年5月份,對四年間共收治的40例因口服何首烏致
肝損傷的案例進行分析,其中38例均為常規(guī)劑量,這40例病人均為治療脫發(fā)、
白發(fā)而服用了何首烏。平均服用9周后,出現(xiàn)了肝損傷的案例,有兩例患者死亡。
真是讓人搞不明白,一方面,何首烏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滋補強壯藥物,而且是一種平緩的藥,主要就是補益肝腎,有無數(shù)的人實踐過。另一方面,醫(yī)院里的病例確鑿實在。這是怎么回事呢?
回想我以前也吃過首烏,而且一買就是一個1公斤裝的小包裝。服用的時間也不算短,一點事也沒有。后來沒再吃了,是因為堅持的不夠,不是怕什么,F(xiàn)在想再來接著吃,看到網(wǎng)上的報導,不能不讓人猶豫。
我想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吧,不一定個個吃了就得藥物性肝損傷。譬如
青霉素有人過敏,大部分人都不過敏,是不是這樣的呢?我以前吃了沒事,以后還能不能吃呢?
----------- 其實不奇怪的,無論什么藥,就是西藥的青霉素,也是有適應癥的,辨證不準,補藥對身體來說就是毒藥,我的分析那些脫發(fā)的人很可能是痰濕淤血之邪實證,此時用何首烏不但起不到補益的作用,反而助長了邪氣,此消彼長,正氣越來越弱,邪氣越來越盛,就成了報道說的那樣子。所以辨證很重要,藥不可亂用。中醫(yī)里有這樣一句話很能概括:“
大黃救人無功,
人參殺人無過”。
-----------
江海余生 發(fā)表于 2013/11/13 13:22
其實不奇怪的,無論什么藥,就是西藥的青霉素,也是有適應癥的,辨證不準,補藥對身體來說就是毒藥, ...
向江海余生先生求教:我想,人老了無病也是虛,服用一點首烏應當不會有什么問題吧?不是為了治病,在陶御風先生的一本小書里看到,何首烏能促進脂質(zhì)代謝,這一點在其他資料里面也常提到。這樣的話,服用點何首烏,或許能夠避免或減輕隨著高膽固醇血癥形成而來的
動脈粥樣硬化?就一般觀察而言,人老了,都要得心腦血管病,時間遲早而已,輕重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何首烏真的能夠促進脂質(zhì)代謝,這不是很對老年人的癥嗎?請問,這樣想對嗎?
-----------談點個人看法:何首烏有補益肝血、清肝風作用。但,血虛血凝風動之人,一般伴隨有木郁,此時只滋肝陰不達肝木恐怕罔效,且長期服用會有后患。試想,一個木郁血虛之人,只服用
白芍、
阿膠,而不輔助達木之品,長期下去,恐怕也是有問題的。
-----------
zhzish 發(fā)表于 2013/11/13 14:50
談點個人看法:何首烏有補益肝血、清肝風作用。但,血虛血凝風動之人,一般伴隨有木郁,此時只滋肝陰不達肝 ...
學習了。謝謝!
-----------
回復 疙瘩豆豆 的帖子 樓上那位說的很對,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種藥,而且你這種想法是中藥西用,就是用西醫(yī)的理論來用何首烏這個中藥,你再查一下,何首烏的藥理,應該不止這個吧?中藥還是要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才能用好。按你的理解,現(xiàn)在臨床治療心腦血管病都是用的
三七提取物,
丹參提取物、銀
杏葉提取物,那我們提前吃點三七粉,丹參或
銀杏葉豈不是更好?臨床雖然這樣用,可是效果呢?我想只有天知道。一個人生病必然是兩種以上的因素導致的,《內(nèi)經(jīng)》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方面有邪氣入侵,一方面正氣虛損;正確的做法是生活習慣要好,沒有不良嗜好,保精全形,正氣充足,“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11/13 15:31 編輯 52667788.cn/wszg/zhzish 發(fā)表于 2013/11/13 14:50
談點個人看法:何首烏有補益肝血、清肝風作用。但,血虛血凝風動之人,一般伴隨有木郁,此時只滋肝陰不達肝 ...
請問,調(diào) 木郁、達肝木的藥,價廉物美的,能和首烏配起來用的,有哪些啊?
-----------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11/13 15:29 編輯 52667788.cn/shiti/今天開了點竅。有了點收獲。不過還要繼續(xù)學習!
-----------
江海余生 發(fā)表于 2013/11/13 15:13
回復 疙瘩豆豆 的帖子
樓上那位說的很對,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種藥,而且你這種想法是中藥西用,就是用 ...
謝謝江海余生先生的指教!
-----------
回復 疙瘩豆豆 的帖子不客氣,理越辯越明,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