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瞿麥丸臨床運用作者:葉騰輝
一、用方心法
瓜蔞瞿麥丸出自《金匱要略》,以瓜蔞根、
茯苓、懷
山藥、
附子、瞿麥五藥組成,有化氣、行水、潤燥的作用,用于小便不利并有口渴的疾患,筆者用此方加減診療
消渴、淋證、
水腫等疾患,獲效良好,體現(xiàn)了張仲景一病多方、一方多病的辨證治療的精髓。
二、驗案舉例
驗案1
王某,女,56歲,退休教師。1982年3月2日初診。
患者原有
糖尿病史。近10余日,病情增劇,口渴引飲,每日18L猶不能解其渴,小便頻數(shù)而長,面色黃淡而晦,納谷不香,
心悸,心中有冷感,腳軟無力,舌質(zhì)胖嫩淡紅而潤,脈象沉弱,此
腎氣虛,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承,膀胱氣化功能失約。乃思《金匱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
腎氣丸主之”。即以腎氣丸法,服藥20余劑,療效甚微。細辨其證,乃屬腎氣虛,脾氣弱,不能蒸津化氣之上燥下寒證,與腎氣丸證略有差異,遂改以瓜蔞瞿麥丸,補腎之虛,溫養(yǎng)其陽,以恢復蒸津化氣,滋上溫下之功。
處方:附片20g(先熬1h) 茯苓12g 懷山藥30g 瓜蔞根30g
肉桂6g
益智仁12g
桑螵蛸15g 水煎湯飲,每日服3~6次。連服10劑后,病情大減,上方去桑螵蛸加yin羊藿15g,繼服20劑,諸癥悉平。
按:本案的主證是口渴引飲,小便頻數(shù)而長。究其病機,乃下焦氣化無權、中焦脾胃氣弱、氣不化津,不能蒸騰津液于上,則燥氣獨盛;肺主制節(jié),脾主運化,制節(jié)無權,脾不制水,腎不化氣,膀胱氣化失矣。本案的病機特點為燥氣聚于上,寒氣滯于下,脾腎之氣虛。治療以潤燥生津、溫陽化氣、益脾制水則病愈。
此方的劑量,如燥氣獨盛于上,渴飲嚴重,個人認為
花粉的劑量應倍于附片,以增強生津潤燥作用;渴飲已減,則花粉用量亦可酌減。本案病變重點是
腎陽虛,脾氣弱,故附片、山藥、茯苓的劑量不可隨意減少。
驗案2
張某,女,50歲,外貿(mào)局職工。1984年1月7日初診。
素體肥盛,四肢浮腫已1年有余,時經(jīng)治好轉(zhuǎn),但嗣后屢發(fā)。面色淡白無華,小便短少不利,胃呆納差,頭暈少氣,體倦腰酸,畏寒肢冷,并以口渴為苦,舌淡紅,苔滑潤,脈沉緩。
此屬
脾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飲泛溢,津不上承,治以溫腎扶陽,健脾運濕。
處方:瓜蔞瞿麥丸
附片15g(先(熬1h) 懷山藥30g 茯苓15g 懷
牛膝20g
冬瓜仁30g 杭
巴戟15g 焦
白術15g。
大腹皮15g 服藥10劑,諸癥悉除。
按:《內(nèi)經(jīng)》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卑螂讱饣赡I所主,今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膀胱氣化失職,故出現(xiàn)水腫。其人以口渴為苦,是因陰氣滯于下,氣不化津,津不止承所致,故借用瓜蔞瞿麥丸法治療水腫而獲顯效。因上燥不顯,故去苦寒之瓜蔞根,而加溫運脾胃、利氣消腫之藥。
驗案3
何某,女,51歲,居民,1984年12月24日初診。
患者原有
腎盂腎炎病史,經(jīng)治療已愈。近四五天來,尿急,尿時微痛,尿頻,量少,繼則點滴而出,日數(shù)十次,夜間八九次,不能平臥,頭昏
眩暈,腰中有冷感,口渴引飲,觀其舌質(zhì)不紅赤而淡紅,苔不黃燥而潤滑;按其脈不數(shù)實而沉緩;問其雖口渴而喜熱飲,乃斷之為虛寒淋證,治以溫腎化氣,行水通淋之品。
處方:瓜蔞瞿麥丸加減
附片20g(先熬1h), 茯苓15g 瞿麥15g 懷山藥15g 瓜蔞根20g
車前子12g 懷牛膝15g 炙
甘草6g。
服6劑后,尿通,腰溫,諸證向愈。囑其原方再服4劑,以鞏固療效。
按:淋證乃小便不利也。腎主水而司氣化。假若腎氣不化,則小便不利而成淋證,氣不化水,則津液不上承而上焦燥熱,故病人苦渴,治療以化氣、利水、潤燥三者兼顧,用瓜蔞瞿麥丸加減,而獲痊愈。
瓜蔞瞿麥丸,組方嚴謹,寒潤辛溫并用,溫而不燥,清而不寒,滋而不膩,補利兼施,三焦兼顧,陰陽并補。凡久病勞傷,損傷脾腎之陽氣,而致升降失常,氣化無權,三焦決瀆功潰,臨證上無論小便量多或點滴難下,其人若渴,腰腹有冷感之水腫、淋證、消渴,均可用此方加減治之。方中瓜蔞根、懷山藥生津潤燥以治其渴;瞿麥、茯苓淡滲利水,以利小便;附子一味,能溫陽生氣,使津液上蒸,水氣下行。《醫(yī)宗金鑒》謂此方“亦腎氣丸之變制也”。消渴小便量多者,可加肉桂、益智、杭巴戟等品,以達溫化膀胱氣化之功。《金匱要略心典》曰:“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暖不消!笔菍Ρ痉搅⒎ㄗ谥嫉木僬撌觥?傊,運用此方時,先抓主證,再辨兼證,標本緩急,主次分明,隨證加減,井然不紊。是方藥味不多,然用之得當,確有出奇制勝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