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方醫(yī)學 > 正文:[轉貼]四個名方
    

中西匯通:[轉貼]四個名方

四個名方

四君子、四物、逍遙、二陳是目前很為人熟悉且常用的方子。
它們最早都出自《局方》——全稱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此書是宋代官方編纂的,這四個方子應該是在那之前已有,但我們查不到更早的文獻記載。
這里不是為了考證這四個方子,而是希望朋友們看看有關他們的最早說明是怎么回事,特別是發(fā)明者的看法是否和當代普遍看法大體一致。

四君子湯

治榮衛(wèi)氣虛,臟腑怯懦,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瀉泄,嘔噦吐逆,大宜服之。
人參去蘆 甘草茯苓去皮 白術 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半。
上為蚥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四物湯

調益榮衛(wèi),滋養(yǎng)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腹痛虧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fā)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同煎如前法;蜓K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

逍遙散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口燥咽干,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wèi)不和,咳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甘草微炙半兩  當歸微炒  茯苓去皮 白芍藥  白術 柴胡 各一兩 。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請大家對照方劑教材看看當代主流看法與古人有何異同。


-------------------
氣、血、痰、郁四個基本方。與教材有不小的差別。

-------------------
是的。四方中只有二陳治痰略同當代認識。四君不是只補氣,四物不是只補血。逍遙散則完全是補益方。
我的看法是:可以強調四君補氣、四物補血。但須知四君不是只補氣,四物也不是只補血。四君更不是重在健脾,而是可以補五臟——脾肺心為主,也可以補肝腎。當然,四君也可以補血,只是后來提出補血須同時補氣,沒有限制他的補血作用。后人提出逍遙散解郁倒是比古人更全面,今逍遙丸的功效說明不很一致。但也承認它有養(yǎng)血、健脾作用。
二陳是很平和又應用很廣的方子。中西醫(yī)結合理解,它適用于呼吸和消化道不太嚴重的炎癥而且偏于寒者。對慢性炎癥更適用。當然,單用此方常常藥力不足。

-------------------
更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用量。
上四方一般都是用3、4錢——全方10克左右,和當代多數醫(yī)家比起來不第有天壤之別。
這些藥大都是平和藥,古人只用極小量。
前一段時間,大小火神紛紛主張附子最好用到半斤(250克)以上。他們還想從古人那里找依據,看看金元方書,一切都明白了。
當代丸散,也是用小量——蜜丸每丸含生藥6克左右,水丸每服生藥5克左右,效果大都很好。
故除非病情危重,煎劑也不必用大量。
說來本人也很慚愧,因為自己也常常一個方子含10多味藥,總用量在200克以上。

-------------------
逍遙散古代還可以應用于某些外感初期的治療。

-------------------
中醫(yī)藥研究需要溯本求源

-------------------
今方劑教材把逍遙散歸入和解劑的調和肝脾類。說它的功效是:舒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
今成藥逍遙丸的說明書說它:舒肝健脾,養(yǎng)血調經。
有的男病人一看說明書就拒絕服此藥,顯然是因為誤導。我想,有的醫(yī)生也會被誤導。
《局方》把逍遙散放在治婦人方,而不放在治諸虛方這大概是為什么后世強調它的調經作用。
我在英國時,一般把逍遙丸翻譯為Happy  Pill ,頗傳神,但看不出它的補益作用。

-------------------
引用第3樓肖紅于2007-12-01 14:33發(fā)表的  :
更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用量。
上四方一般都是用3、4錢——全方10克左右,和當代多數醫(yī)家比起來不第有天壤之別。
這些藥大都是平和藥,古人只用極小量。
前一段時間,大小火神紛紛主張附子最好用到半斤(250克)以上。他們還想從古人那里找依據,看看金元方書,一切都明白了。
當代丸散,也是用小量——蜜丸每丸含生藥6克左右,水丸每服生藥5克左右,效果大都很好。
.......


關于附子的用量,有學者認為唐代之后因為國家分裂,交通閉塞造成藥材匱乏,所以醫(yī)家只好通過煮散與減少劑量來節(jié)省藥材。后來小劑量的習慣延續(xù)到金元,所以金元方書的劑量也許比唐代之前的小。
現代附子經過水煮,藥效不如生附子或火炮制的附子,我覺得用量大些有時也是必要的。
看過李可先生的醫(yī)案,他有用上200克附子,不過那是治危急病而且是分三服的量,F在火神派的現象就像古代朱丹溪善用寒藥,后世的人欲效顰而變成濫用寒藥。

-------------------
引用第7樓aykm于2007-12-22 18:32發(fā)表的  :
關于附子的用量,有學者認為唐代之后因為國家分裂,交通閉塞造成藥材匱乏,所以醫(yī)家只好通過煮散與減少劑量來節(jié)省藥材。后來小劑量的習慣延續(xù)到金元,所以金元方書的劑量也許比唐代之前的小。
現代附子經過水煮,藥效不如生附子或火炮制的附子,我覺得用量大些有時也是必要的。
看過李可先生的醫(yī)案,他有用上200克附子,不過那是治危急病而且是分三服的量,F在火神派的現象就像古代朱丹溪善用寒藥,后世的人欲效顰而變成濫用寒藥。


“有的學者”想當然,我們不能想當然。
宋代是最重視醫(yī)藥的朝代。
官修本草最多。
《局方》是中國古代唯一的國家藥局方。
李可也是想當然。
請看下面跟帖。

-------------------
我的理解是粗散的作用其實是作用更快,而且因為溶解得更為充分,故藥效也不錯。但我個人覺得如果是湯劑,因為熬得時間長,往往胃腸反應要小些,更趨醇和,粗散只要求幾沸,故只能說更為秉藥性之偏。宋之后很多人就指責說用散不用湯是失湯劑的正確作用,不知算不算明顯的崇古。其實近代以降,也有不少醫(yī)家看到粗散的方便,提倡改革劑型。如葉桔泉先生。

-------------------
引用第8樓肖紅于2007-12-22 19:50發(fā)表的  :
“有的學者”想當然,我們不能想當然。
宋代是最重視醫(yī)藥的朝代。
官修本草最多。
.......

個人認為有時我們自己是在“想當然而不知”
譬如“唐代之后的劑量比唐代之前小”這看法是一想當然,覺得這看法是想當然也是一種“想當然”
李可的想當然如果是透過臨床經驗而得的,那他這個想當然也未必是錯。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通過統(tǒng)計學去印證不同劑量的療效,但是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及的,故有時不得不想當然。

-------------------
剛剛看了先生在另一論壇治左心衰的醫(yī)案,附子用30克在現代教材的標準用量也不小。用真武湯強心利尿,五味子可止咳與興奮呼吸,桂枝擴張冠脈和外周血管降壓,先生用藥真是絲絲入扣。

-------------------
有咳唾用半夏不知會不會較好,用中藥利尿應該會比較沒有利尿導致血容量過低的問題吧。還有灸腳底板也許可以降血壓。
我覺得很多中西醫(yī)結合的教材都編得不太理想,以內科學為例,都是先解釋西醫(yī)的理論再把一個疾病分成幾型用中醫(yī)的理論解釋,這樣根本就沒有結合。而且很多分型都是不必要的,例如左心衰的癥狀和治法照理講不外那幾個,用藥也應該逃不掉真武湯之類。雖然教材的左心衰也有陽虛水泛的真武湯分型,可是并沒有談到此處的利水是為了降血壓消水腫,也沒有談到脈洪大的癥狀。
另外趙先生在另一個論壇還真是“受歡迎”啊,很多人一聽到西醫(yī)的名詞就會倒了胃口。
[ 此貼被aykm在2007-12-24 13:26重新編輯 www.med126.com]

-------------------
趙先生不是為了別人倒不倒胃口才上論壇的。
其實,就是中醫(yī)是否滅亡對他本人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多大關系。
他只是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
連西醫(yī)名詞也聽不得的中醫(yī),必然滅亡。

-------------------
古人果然用大量嗎?


趙洪鈞

這個問題本來不復雜,卻被某神醫(yī)搞得復雜了
他為了給自己超大劑量使用附子找經方依據,說前人考證的漢代衡量是錯誤的。于是,附子一次用500克也不必顧忌,甚至可以用到700克以上。m
其實,仲景如何用附子恰恰足以駁倒他——或者證明他沒有讀過仲景書。U]"
今《傷寒論》用生附子,最多一枚——強人一大枚。用熟附子最多三枚。注意!這里所謂“熟”,指仲景所謂“炮”,即在火旁烤,有時要炮得“坼”——裂開了。'
仲景用生附子一枚的,恰恰是神醫(yī)說的四逆湯。
莫非,漢代的附子一枚會有250克嗎?
我看恰恰相反——漢代的附子要比現在個兒小
仲景方中還有幾種藥是論枚的。如梔子一般用14枚。大黃雖然不論個兒,也說過如博棋子大5、6枚。注意!棋子應該指圍棋子。#"D3e
如果按照附子推理,那時的梔子一枚該多么重呢?
總之,最足以判斷仲景用量的倒是這些“枚”。
此外,仲景用散劑還有“方寸匕”之說。
神醫(yī)該怎么說呢?`
又須知,重要的仲景方要服3次,或分溫再服。四逆湯就是分溫再服。=5
于是,仲景再世會被神醫(yī)嚇著的。
當然,不是說后人不可以超越仲景
至于如何解釋可以用遠遠大于仲景的用量,我曾經說過為什么。這里不再說
只是我不認為可以放心大膽地用30克以上。)Qv
如果看過仲景之后的書。更足以證明古人常常用小量。6=J#H
請神醫(yī)讀讀《局方》和金元醫(yī)書!端疂G傳》也能說明問題。^m\4~
所以,當代的用量已經夠大了。4&s4e
還有,神醫(yī)說:四逆湯是治心衰的。Y,G,5
這個問題倒是有點復雜。不過,神醫(yī)不知道什么是心衰,什么是休克是肯定的。?6b
1991年春末一天,一位故鄉(xiāng)的鄰居患腦意外住在縣醫(yī)院。搶救期間院方多次告病危。大約住院一周之后,院方宣布束手。其子專程到省城請我回鄉(xiāng)看看是否還有希望。患者還住在醫(yī)院里,于是,和比較熟悉的同行交換過看法之后,即回故居。當時已過半夜,剛上床休息,忽聽有人慌張叫門。x
原來是另一位村民病危。gSm
倉促趕到時,見患者面色和全身蒼白,口唇淡紫,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嚴重氣短并不斷吐出血樣泡沫痰。他只能勉強說三個字——“不行了”。|}/K
顯然這是典型的急性左心衰竭。于是立即讓人去外村拉氧氣,同時一面救治,一面檢查、問病史。@
在我的印象中,患者的身體不錯。為什么突然急性心衰呢?=
望診之外,脈診最方便;颊叩拿}象洪大弦急,硬而有力。立即測血壓為240/120mmHg。這時患者還吊著輸液瓶子。其中輸的是鹽水、氨芐青霉素、地塞米松和副腎素,真是南轅北轍!于是立即換上10%葡萄糖加西地蘭和速尿。注意!仍不宜快速輸液,保持輸液通道是為了便于用藥。_
略加詢問,才知道患者原來只有比較輕的呼吸困難。輸液三天,逐日加重,以至于如此緊急。看來前醫(yī)以為患者是支氣管哮喘。他沒有想到量血壓,大概也沒有診脈的基本知識,以至如此誤診誤治。;*KN
恰好侄子和患者是近鄰,他那里有部分中藥,立即口述讓他取藥如下:h
黑附子30白芍20干姜20茯苓20白術15甘草10五味子20桂枝20。9d^
這是大劑的真武湯加五味子和桂枝。kL
患者家里備有炒花生用的帶鼓風機的火爐。于是急煎20分鐘,頻服。~
如此中西醫(yī)結合處理半小時后,病情仍無緩解。SsXV
于是再煎一劑,頻服。Tk\o4
如此處理,2小時后病情緩解。喘停汗止,血壓降至160/100mmHg,不再吐血樣泡沫痰,可以半臥。天色將近黎明,我才去休息。`
當夜情況緊急,家屬和鄰居均以為不救。來不及準備斂服,竟致借來鄰家一位老者準備好的壽衣。MbMQd<
所幸迅速好轉,患者又存活6年。過世時大約72歲。6a
  uz4n4

-------------------
上面這個帖子在本壇也貼過。只是一時找不到了。
但無論如何李可對古人用附子多少的想當然,是很清楚了。
趙洪鈞沒有說過唐以后比唐以前用量大。他只說《局方》用量很小。
他相信,李可治死的人(不經他治不會死)比治好的人(別人治不好)多。
除非是西醫(yī)、甚至中西醫(yī)都宣布不治的人,是不會、不敢服李可之方的。
論壇上的朋友誰敢去試試呢!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