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麥青 宋殿方
中醫(yī)學屬自然科學,其科學內核為漢.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分析本為《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近年來國內外對《傷寒論》現(xiàn)代研究的進展,已可窺見其科學底蘊。筆者參加1996年10月廣州全國傷寒論、金匱要略教學研討會時對此深有體會。熊曼琪氏提出:“傷寒論回歸臨床,醫(yī)教研同步發(fā)展”[1],是將《傷寒論》的實證性、可操作性已推進到與現(xiàn)代醫(yī)學接軌的議程。筆者認為對《傷寒論》中一些基本概念的闡釋,應尊重仲景原意依原論剖析,揚棄來自后世醫(yī)家的哲學思辨,代之以科學論證,將有益于中醫(yī)學基礎理論的科學化進程。
西晉永嘉之亂,原書散佚。太醫(yī)令王叔和搜集撰次加“傷寒例”于編首,以經解經,載四時、二十四氣及時行疫氣為病,引入經絡、臟腑諸說,使遺文遠旨,昧而不彰。延及后世,每有醫(yī)家從之。宋.朱 肱《類證活人書》:“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如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陽,反攻少陰,證是厥陰,乃和少陽,寒邪未除,真氣受斃。”并 以緣頭項腰背是足太陽膀胱之經所過處,以其脈上連風府,故太陽病頭項痛、身體痛、腰脊強!阖赎幐沃,其脈循陰器而絡于舌本,故厥陰病舌卷囊縮。宋.龐 安時《傷寒總病論》:“以其經貫五臟六腑之腧,故病有臟腑傳變之候!币鉃橄扔薪浗j、臟腑的生理存在,后有傷寒六病傳經?贾T文獻,馬王堆漢墓帛書載有 《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命名有(足)鉅陽脈、(足)少陽脈、(足)陽明脈、肩脈、耳脈、齒脈、(足)太陰脈、(足)厥陰脈、(足)少陰 脈、(手)鉅陰脈、(手)少陰脈。僅有經脈名,無臟腑名。
李伯聰氏謂:《內經》臟腑數(shù)目不一,自相矛盾;颉拔迮K六腑”;或“九臟”;或“十一臟”,《靈蘭秘典論》一篇“十二臟”說寫于曹魏時代后。十一脈中缺手厥陰
心包經,“十一臟”也恰無心包,不象是偶然的巧合[2]。據(jù)黃自元氏考證:十二經脈的完善與命名,是藉助于《周易》乾坤兩卦基本框架完成的[3]。 趙洪鈞氏認為三陰三陽與臟腑學基本無關。并說:“遍查經文,可知《傷寒論》提到的人體構造,基本上不涉及五臟六腑意義上的臟腑。其中常見名詞有頭、面…… 少腹等.除用以判定三陰三陽外,仲景并不考慮各器官的特殊作用!薄敖浳闹型耆灰娦陌、膽、大小腸的字樣,便知仲景實無須臟腑說推演傷寒。[4]”
以經絡、臟腑解傷寒,在具體運用上亦有醫(yī)家持不同見解。如清.柯琴《傷寒論翼》:“今傷寒書皆以膀胱為太陽,故有傳足不傳手之謬!鼻澹畢氰稖夭l辨》:“膀胱主表,殆未盡其義。肺者皮毛之合也,獨不主表乎?”因義理難通,清.陳 念祖《傷寒論淺注》原于《內經》天元紀大論等七大論倡臟腑經絡應天標本中氣說。以陰陽為標,六氣為本,本標之間為中氣。如足太陽經脈在外為標,足太陽腑在 里為本,太陽又與少陰為表里(膀胱與腎經脈互通),故太陽膀胱以少陰腎為中氣。太陽雖為寒水之經,但能發(fā)生標陽之熱,因其中氣是少陰。太陽病出現(xiàn)少陰寒 證。是中氣不及之故。將五運六氣和十二臟腑經絡聯(lián)網,完善了天人合一宏觀辯證的氣化學說,影響至今。
經方來自臨床經驗,傷寒六病傳經非如“熱論”所示,日傳一經;亦非如“傷寒例”所書:“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fā)……”之依次相傳。治法亦非僅汗、下兩法。況經絡數(shù)由十一經脈、十二經脈至元*滑壽《十四經發(fā)揮》為十四經脈,與六病相傳數(shù)目不相符。
考《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臟腑皆指當時知識所認識的解剖學上同名器官或部位。傷寒是急性全身性病理變化過程,故稱病而不稱臟腑,雜病是器官限 局性病理變化過程,故有時采用臟腑病名,如肺
癰、肺痿、
胸痹心痛等。以“經”易“病”是意欲以六經、十二經脈、十二臟腑為中醫(yī)生理學,六病是六氣太過、不 及,六yin令經絡受邪入于臟腑的緣故。殊不知經絡、臟腑的實質均是來自臨床經驗、病理變化觀察的逆測。如雜病中臟腑屬系統(tǒng)器官
病理生理學,是亞急性、慢性病 理變化癥候群的被劃分。逆測必失真,必有概念上的重疊和缺漏,如心、肝均指中樞神經系統(tǒng);脾、腎均涉及營養(yǎng)代謝、血液、免疫、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等。因概念上 的相互涵蓋和歧義性,導致臟腑證本質實驗研究中出現(xiàn)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弱特異性,而使中醫(yī)學基礎理論實驗研究陷入困境。
經絡、臟腑、氣化說對《傷寒論》六病傳經的闡釋,均來自哲學上的思辯,與原論相悖。賴欣巴哈在其《科學哲學的興起》中說:哲學思辯恰恰是一種過渡階段 的產物。當科學解釋由于當時的知識不足以獲得正確概括而失敗時,想象就代替了它,提出一類樸素類比法的解釋來滿足要求普遍性的沖動。而科學哲學則在現(xiàn)代科 學中已找到了去解決早先只是猜測對象的問題的工具,從而使哲學從思辯發(fā)展為科學[5]。
中醫(yī)學陰陽五行、五行六氣、氣化等只能使用哲學思辯的語言,無法證真和證偽;《傷寒論》回歸臨床,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進展中通過專門工作,已不斷地獲得科學 的解釋,且一步步逼近真理。原論質樸無華,條文精煉,概念含義確切,層次清晰,堪稱中醫(yī)學科學內核。如太陽病
發(fā)熱分發(fā)熱惡寒、無熱惡寒,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 熱、發(fā)熱而渴不惡寒等;少陰病則有惡寒而蜷、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手足闕逆、手足寒等。其具體醫(yī)學概念界定清楚,無歧義性,可謂微觀辯證。
傷寒六病是基本病理過程,指多種疾病中可能出現(xiàn)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謝和結構的變化。如炎癥、發(fā)熱、微循環(huán)障礙、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休克、缺 氧、DIC及呼吸、循環(huán)、中樞神經、肝、腎功能衰竭等。因病原體種屬、毒力、侵襲力不同和機體抗力之不同,出現(xiàn)癥候群移動即是傳經,其結果或自愈、或治療 獲效、或死亡等不同轉歸。今以太陽病、少陰病為例作解,原論中風、傷寒皆是病名,風寒僅屬誘因,真實病因是致病微生物。如革蘭陰性菌內毒素入血激活中性粒 細胞、巨噬細胞等釋放內生性致熱原(IL-1、
腫瘤壞死因子等),小量內毒素引起發(fā)熱,大量可導致休克即少陰病。太陽表證無汗是因內毒素激活交感-腎上腺 髓質系統(tǒng)釋放去甲
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使其真皮網狀層血管收縮,影響汗腺分泌;若激活NA量少不影響汗腺排汗則
自汗出。因立毛肌豎起,皮膚血流量減少且冷點 比溫點高4~10倍,故淺則惡風,深則惡寒。若嚴重感染大量細菌或病毒及免疫復合物可招致休克為少陰直中證。休克期心肌缺血、缺氧,細胞無氧代謝時ATP 生成減少;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為內毒素激活產生大量自由基,組織細胞發(fā)生缺氧性損傷,細胞內外離子分布異常。Na+-K+泵不能充分運轉導致細胞
水腫,心肌細胞Ca2+運轉失常,使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肌興奮-收縮偶聯(lián)障礙。呼吸道感染時加重心臟負荷,導致少陰寒化
心力衰竭。
林安鐘氏等從少陰病發(fā)病機理、臨床表現(xiàn)和病程等分析,認為少陰病類似于休克。
亡陽證與冷休克相似,格陽證類似于溫休克。少陰病死證類似于休克并發(fā)心、肺或腎功能衰竭。少陰陽明證與休克并發(fā)腦水腫、腦疝相一致,下厥上竭證與休克并發(fā)DIC也名異實同[6]。
梅國強氏等制作實驗動物傳經模型,用水浸
貓時間差和喂食數(shù)量差制作成太陰陽虛傳向少陰陽虛模型,同以桂附理中湯反饋療效理想,未服藥動物均死亡[7]。從而證實了原論:太陰病“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病,脈沈者,急溫之,宜
四逆湯”的科學論述。
《傷寒論》這一中醫(yī)學的精華,面臨世紀之交,當現(xiàn)代醫(yī)學科學知識通過專門工作已足以使之獲得正確概括和科學的闡釋時,其結果必將是拋卻中西醫(yī)學的差異,走出哲學思辯的困惑,進行科學實證的選擇,使中西醫(yī)學間融合互補而造福于人類。
lvyongyun001 2007-02-07 09:34
中醫(yī)學屬自然科學,其科學內核為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分析本為《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
lvyongyun001 2007-02-07 09:49
中醫(yī)學作為醫(yī)學的一支,主要是研究人的醫(yī)學(準確的說應該包括其它動物,例如
中獸醫(yī)學)。
人作為高級的動物,除去自然屬性之外,還包括社會屬性,并有心理、情感等思想特征。
盡管醫(yī)學模式從生物醫(y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的轉變,更加重視了人的社會屬性,關注人的心理、情感等問題,
但是,生物的自然屬性,仍然是基礎的、根本的、最重要的、首要的特性。
社會的、心理的屬性必然基于自然屬性。
所以,醫(yī)學的基本屬性也是其自然科學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