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執(zhí)業(yè)中藥師綜合知識與技能考點:血常規(guī)檢查
第一節(jié) 血常規(guī)檢查
一、白細胞計數(shù)(WBC)
外周血白細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
(一)簡述
參考范圍:2009A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二)臨床意義
1.白細胞增多
(1)生理性 月經(jīng)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后等。新生兒及嬰兒明顯高于成人。
(2)病理性 各種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壞死、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nóng)藥、催眠藥等化學藥物的急性中毒。
2.白細胞減少
(2)用藥 應用磺胺藥、解熱鎮(zhèn)痛藥等。
(4)其他 放射線、化學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響。
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DC)2008A
參考范圍: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2.0~7.0)×109/L (50%~70%)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0.02~0.5)×109/L (0.5%~5%)
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 <0.1×109/L (0%~1%)
淋巴細胞絕對值 (0.8~4.0)×109/L (20%~40%)
單核細胞絕對值 (0.12~0.8)×109/L (3%~8%)
【中性粒細胞】
1.中性粒細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膿性感染
輕度感染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顯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代謝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或催眠藥、有機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后、惡性腫瘤、粒細胞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
2.中性粒細胞減少
(2)中毒或損傷 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放射線損傷等。
(3)用藥 抗腫瘤藥、苯二氮(艸卓)類鎮(zhèn)靜藥、磺酰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
【嗜酸性粒細胞】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皮膚病與寄生蟲病
(3)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或創(chuàng)傷 見于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后和嚴重燒傷等。
(2)用藥 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
【嗜堿性粒細胞】
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2)創(chuàng)傷及中毒 脾切除術后,鉛中毒、鉍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
(2)用藥 見于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應用過量。
【淋巴細胞】
1.淋巴細胞增多
(1)傳染病
(2)血液病
(3)其他 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排斥反應期。
2.淋巴細胞減少
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后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各種原因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時,淋巴細胞也可相對減少。
【單核細胞】
(1)傳染病或寄生蟲病
如結核、傷寒、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瘧疾、黑熱病。
(2)血液病 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
(3)其他疾病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
三、紅細胞計數(shù)(RBC)
(一)簡述
紅細胞計數(shù)是診斷貧血的主要指標之一。
參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