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質骨移植的優(yōu)點是刺激成骨作用大,爬行代替過程快,抗感染力較強,且可形成碎片,填充于骨端間的任何裂隙。因此,它應用的范圍較廣。它的缺點是質地較軟,內固定作用較弱。故臨床上常需與皮質骨移植或金屬內固定合用,一般,松質骨移植多用于骨腫瘤或炎癥刮除后形成的骨腔的填充、關節(jié)融合、骨折不愈合、骨缺損等。此外,在血供不良的骨折行切開復位(如脛骨下1/3骨折時)也可用松質骨碎片移植,以促進骨折愈合。
髂骨有較多優(yōu)質的松質骨,需用大量松質骨時,可從髂骨采取;亦可取自肋骨。需用少量的松質骨時,則可在病骨鄰近的骨端采取,但含脂肪較多,質量較差。
[適應證]
1.骨腫瘤切除術后或損傷后所引起的骨缺損。
2.先天性脛骨假關節(jié),或骨折不愈合所引起的假關節(jié)。
3.各種良性骨腫瘤或炎癥病灶行刮除術后所遺留的空腔,可植骨充填,以恢復骨骼的堅固性。
4.各種關節(jié)內、外融合術,肢體延長術、切骨矯形術以及骨折部血運不良作切開復位者,植骨可以填充缺損,促進愈合,加強融合。
5.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行髖臼加蓋或髖骨旋轉切骨者。
6.血供不良的骨折,如股骨頸囊內骨折,或缺血性骨壞死,如成人股骨頭壞死,可行吻合血管的骨移植,以代替硬化骨質,增加局部血供,促進骨愈合。
[術前準備]
1.預防傷口感染是骨移植術成功的重要保證。移植骨的抗感染力很弱,一旦感染,移植骨被膿液浸泡,會發(fā)生壞死,而招致失敗。預防措施是:對受骨區(qū)和供骨區(qū)要嚴格準備皮膚;貯存骨的貯存過程必須有嚴格的無菌要求;有骨與軟組織感染者,必須在感染治愈3~6個月后才可施行植骨手術,否則手術容易激發(fā)局部潛伏的細菌,使感染復發(fā)。這類病人術前應用抗生素,術時應盡量利用抗感染力較強的松質骨移植或吻合血管的骨移植。
2.受骨區(qū)周圍軟組織及承受骨的血運要豐富,生長力要旺盛,才能保證骨移植愈合過程的進行。局部皮膚、軟組織如有廣泛瘢痕,必然血運不好,而且骨移植后內容增多,皮膚縫合困難,容易發(fā)生感染,形成竇道。因此,術前應先切除瘢痕,作皮瓣移植,為骨移植的愈合創(chuàng)造條件。
3.很多需要植骨的病人,都已經過多次手術或長期外固定,以致傷肢肌肉萎縮,骨質脫鈣疏松,有不同程度的關節(jié)活動限制,血液循環(huán)不好,抗感染力低,組織生長能力也差。植骨術后必不可少的一段時間的外固定,將會造成肌萎縮與關節(jié)僵硬加重。因此,術前應進行一段時間的功能鍛煉與理療,對無移位的下肢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損病人,可在支架或外固定的保護下進行功能鍛煉。醫(yī)學全.在線.網.站.提供
4.術前攝X線片,了解病骨情況,根據病情設計手術(包括植骨部位、植骨片的大小和植骨方式)。如擬作吻合血管的骨移植,術前應對移植骨的全長攝正、側位X線片,以便選擇植骨的部位和長度。
5.吻合血管的骨移植術前,應當用超聲血流儀探測供區(qū)和受區(qū)肢體的主要動脈是否存在及血流情況,以便設計手術。一般受區(qū)動脈多選用肢體主要動脈的分支作吻合,如股動脈的股深動脈,旋股內、外側動脈等。如受區(qū)有2條主要動脈如尺、橈動脈,脛前、后動脈,亦可選用其中1條主要動脈作吻合,其先決條件必須是另1條主要動脈經超聲血流儀或臨床檢查證實供血良好。受區(qū)的靜脈一般多選用淺靜脈作吻合,如頭靜脈、貴要靜脈、大隱、小隱靜脈及其分支。因此術前應檢查受區(qū)的淺靜脈有無損傷或炎癥,近期用作穿刺,輸液的淺靜脈不能用作接受靜脈。
[麻醉]
下肢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肢用臂叢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