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素問識 5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上課筆記
    

素問識教程:5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丹波元珍卷一 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第五吳云:天地之陰陽。一人身之血?dú)。?yīng)象者。應(yīng)乎天地。而配乎陰陽五行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淮南子云。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shí)。四時(shí)之散精為萬物。綱紀(jì)  詩大雅。綱紀(jì)四方。傳。張之為綱。理之為紀(jì)。疏。綱者網(wǎng)之大繩。紀(jì)者…

丹波元珍


卷一 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第五

吳云:天地之陰陽。一人身之血?dú)。?yīng)象者。應(yīng)乎天地。而配乎陰陽五行也。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淮南子云。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shí)。四時(shí)之散精為萬物。

綱紀(jì) 詩大雅。綱紀(jì)四方。傳。張之為綱。理之為紀(jì)。疏。綱者網(wǎng)之大繩。紀(jì)者別理絲數(shù)。

變化之父母 月令正義云。先有舊形。漸漸改者。謂之變。雖有舊形。忽改者。謂之化。又天地陰52667788.cn/wsj/陽營運(yùn)則為化。春生冬落則為變。又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則為變。自有而無。自無而有。為化。書泰誓曰。

天地萬物父母。

神明之府也 淮南泰族訓(xùn)云。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yǎng)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

治病必求于本 志云:本者。本于陰陽也。人之臟腑氣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yin之風(fēng)寒暑濕。四時(shí)五行。亦總屬陰陽之二氣。致于治病之氣味。用針之左右。診別色脈。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陰陽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簡按此句。諸家并衍王義。而志聰注。最為明備。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高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 高云:陰陽者。萬物之綱紀(jì)。故陰靜陽躁。靜而有常則為綱。躁而散殊則為紀(jì)。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高云:陰陽者。生殺之本始。故陽生而陰長。陽殺而陰藏。簡按王注神農(nóng)曰。與天元紀(jì)大論文同。此二句。諸家殊義。如李氏則舉三說。然新校正說。最為確當(dāng)。

陽化氣陰成形 高云:陰陽者。變化之父母。故陽化氣。陰成形。言陽化而為氣。陰變而為形。李云:陽無形。故化氣。陰有質(zhì)。故成形。馬云: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李云:冬寒之極。將生春夏之熱。冬至以后。自復(fù)而之干也。夏熱之極。將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后。自 而之坤也。馬云:吾人有寒。寒極則生而為熱。如今傷寒而反為熱證者。此其一端也。吾人有熱。熱極則生而為寒。如今內(nèi)熱已極。而反生寒栗者。此其一端也。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馬云:熱氣主陽。陽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氣生焉。清氣生陽。宜在上。今反在下,則生飧泄。蓋有降而無升也。簡按圣濟(jì)總錄云。內(nèi)經(jīng)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fēng)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濁相干。風(fēng)邪之氣久而干。故沖氣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謂之飧。以食之難化者。尤在于夕食。故不化泄出也。謂之飧泄。此俗所謂水谷利也。今考說文云。飧。 也。從夕甫聲。是與飧字自異?備浵κ持f。未見所出。詳義已見于前。

濁氣在上則主 脹 馬云:濁氣主陰。宜在下。今反在上。則生 脹。蓋有升而無降也。張?jiān)疲?脹。胸膈滿也。簡按圣濟(jì)總錄云。內(nèi)經(jīng)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夫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濁氣在上。為陰氣干擾。而清陽之氣。郁而不散。所以 塞而脹滿常若飽也。廣韻。 。昌真切。肉脹起也。

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吳云:反作。倒置也。逆從。不順也。張?jiān)疲鹤鳌橐。志云:此吾人之陰陽反作氣之逆從而為病也。此論陰陽體位。各有上下。馬云:按自陽化氣以下。即當(dāng)著人身說者。觀下清氣濁氣之為在下在上生病?跉饩o頂。則陽化氣四句。不得泛說。簡按千金腎臟門云。陰陽翻作。陽氣內(nèi)伏。陰氣外升。知是反翻通。

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高云:地氣上為云。而曰云出天氣。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天氣下為雨。而曰雨出地氣。從下而上。然后從上而下也。陰陽上下。既神且明。簡案性理大全。朱子云。雨如飯甑有蓋。其氣蒸郁。而汗下淋漓。則為雨。

清陽出上竅 馬云:如涕唾氣液之類。

濁陰出下竅 馬云:如污穢溺之類。

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 志云:清陽之氣。通會于腠理。而陰濁之精血。走于五臟。五臟主藏精者也。

清陽實(shí)四肢濁陰歸六腑 志云:四肢為諸陽之本。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shí)于四肢。而混濁者歸于六腑也。飲食之有形為濁。飲食之精氣為清。簡按以上三段。對言清陽濁陰。而其義各殊。王注不太明。

陽為氣陰為味 張?jiān)疲簹鉄o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zhì)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

味歸形形歸氣 張?jiān)疲簹w。依投也。(出詩曹風(fēng)毛傳。)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于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于氣。志云:陰為味。陰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養(yǎng)此形。故味歸形。陽化氣。諸陽之氣。通會于皮膚肌腠之間。以生此形。故形歸氣。

氣歸精精歸化 張?jiān)疲簹庹。真氣也。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于精。精者?菜。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物之原。故精歸于化。簡按家語云。男子十六。精化小通。(通雅。小通。言人道也。)并為化生之義。又按上文云。陽為氣。陰為味。吳云:臊焦香腥腐為氣。酸苦甘辛咸為味。此固然矣。故形歸氣。氣歸精。精食氣。氣生形。氣傷精之氣字。似與五味對言。而為五氣之氣。然至下文精化為氣。氣傷于味而窮矣。故姑從張氏之義。

精食氣形食味 張?jiān)疲菏。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馬云:所謂氣歸精者。以精能食萬物之氣也。精賴氣而生。猶云食此氣耳。(主物之氣言。)所謂味歸形者。以形能食萬物之味也。形賴味而滋。猶云食此味耳。

化生精氣生形 馬云:所謂精歸化者。以化生此精也;癁榫浮9示珰w于化耳。所謂形歸氣者。以氣生此形也。氣為形之父。故形歸于氣耳。(指人身之氣言。)簡按以上四句。乃解前文四句之義。故馬氏下所謂字而釋之。

精化為氣 張?jiān)疲褐^元?dú)庥删。上文既云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氣。是精生氣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以應(yīng)上文天地云雨之義也。李云:氣本歸精。氣為精母也。此云精化為氣者。精亦能生氣也。如不好色者。氣因以旺也。

氣傷于味 張?jiān)疲荷衔脑晃秱。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云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

是皆味傷氣也。馬云:凡物之味。既能傷人之形。獨(dú)不能傷人之氣乎。左傳。晉屠蒯曰。味以行氣。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馬云:氣味太濃者。火之壯也。用壯火之品。則吾人之氣。不能當(dāng)之。而反衰矣。(如用烏附之類。而吾人之氣。不能勝之。故發(fā)熱。)氣味之溫者;鹬僖。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生旺而益壯矣。(如用參 之類。而氣血漸旺者。是也。)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馬云:何以壯火之氣衰也。正以壯火能食吾人之氣。故壯火之氣自衰耳。何以少火之氣壯也。正以吾人之氣。能食少火。故少火之氣漸壯耳。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馬云:惟壯火為能食人之氣。此壯火所以能散吾人之氣也。食則必散。散則必衰。故曰壯火之氣衰。惟吾人之氣。為能食少火之氣。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氣也。食則必生。生則必壯。故曰少火之氣壯。按此節(jié)。分明論萬物有陰陽氣味。而吾人用之。有為泄為通。為發(fā)泄為發(fā)熱。及衰壯生散之義。王注不明。與前后陰陽氣味俱無著。非本篇之大旨也。簡按壯火少火。承上文發(fā)熱以喻之。氣薄喻少火。濃喻壯火。馬注為穩(wěn)貼。汪氏則訾馬注云:是桂附永無用之期也。蓋概論已。再按張氏輩。漫然以火為陽氣。其義雖似精微。與前后文。不相承接。故不可從矣。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張?jiān)疲捍讼卵躁庩柶珓僦疄椴∫。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簡按馬以此以下。接前文。為氣味大過生病之義。志同。并不可憑。

重寒則熱重?zé)釀t寒 張?jiān)疲捍思瓷衔暮畼O生熱。熱極生寒之義。蓋陰陽之氣。水極則似火;饦O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故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辨。此而錯(cuò)認(rèn)。則死生反掌。重。平聲。

寒傷形熱傷氣 張?jiān)疲汉疄殛帯P我鄬訇。寒則形消。故傷形。熱為陽。氣亦屬陽。熱則氣散。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吳云:氣無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腫。

風(fēng)勝則動 馬云:振掉搖動之類。

寒勝則浮 吳云:寒勝則陽氣不運(yùn)。故堅(jiān)痞腹?jié)M。而為虛浮。

濕勝則濡瀉 集韻。濡。儒遇切。音孺。沾濕也。奇效良方云。泄瀉。人為一證耳。豈知泄。泄漏之義52667788.cn/sanji/。時(shí)時(shí)溏泄。或作或愈。瀉者。一時(shí)水去如注泄。赤水玄珠云。糞出少。而勢緩者。為泄。漏泄之謂也。糞大出。而勢直下不阻者。為瀉。傾瀉之謂也。簡明醫(yī)要云。濡瀉。糞或若水。考王注。即水谷利。與飧泄無別。

寒暑燥濕風(fēng) 此五氣配四時(shí)中央也。左傳六氣。陰陽風(fēng)雨晦明。乃別是一家之言。內(nèi)經(jīng)無六氣之說。而運(yùn)氣家。五氣之外加火。配乎三陰三陽。以為六氣。夫火者五行之一。豈有其理乎。

化五氣 高云:心氣主喜。肝氣主怒。脾氣主悲。肺氣主憂。腎氣主恐。以生喜怒悲憂恐。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張?jiān)疲合才瓊麅?nèi)。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fēng)同矣。簡按壽夭剛?cè)嵩。風(fēng)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莊子在宥云。人大喜耶毗于陽。大怒耶毗于陰。陰陽并毗。四時(shí)不至。寒暑之和不成。樓英云。此上二節(jié)。經(jīng)旨似有相矛盾。既曰寒暑傷形。又曰寒傷形。熱傷氣者。何也?蓋言雖不一。而理則有歸。夫喜怒之傷人。從內(nèi)出。而先發(fā)于氣。故曰喜怒傷氣也。寒暑之傷人。從外入。而先著于形。故曰寒暑傷形也。分而言之。則怒之氣從下上。而先發(fā)于陰。故曰暴怒傷陰。喜之氣從上下。而先發(fā)于陽。故曰暴喜傷陽。寒則人氣內(nèi)藏。則寒之傷人。先著于形。故曰寒傷形。暑則人氣外溢。則暑之傷人。先著于氣。故曰熱傷氣也。

滿脈去形 張?jiān)疲貉院钕才畾。暴逆于上。則陽獨(dú)實(shí)。故滿脈。陽亢則陰離。故去形。此孤陽之象也。脈經(jīng)曰:諸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里者死。其斯之謂。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張?jiān)疲褐卣。重疊之義。謂當(dāng)陰時(shí)而復(fù)感寒。陽時(shí)而復(fù)感熱。或以天之熱氣。傷人陽分。天之寒氣。傷人陰分。皆謂之重。蓋陰陽之道。同氣相求。故陽傷于陽。陰傷于陰。然而重陽必變?yōu)殛幾C。重陰必變?yōu)殛栕C。如以熱水沐浴身反涼。涼水沐浴身反熱。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驗(yàn)。此與上文重寒則熱。寒極生熱。義相上下。所當(dāng)互求。

故曰 王子芳云。引生氣通天論之文。以證明之也。

春必病溫 宋本。作溫病。簡按論疾診尺云。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于寒。春必生癉熱云云。正與此節(jié)同義。○張?jiān)疲喊创怂墓?jié)。春夏以木火傷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濕傷人而反熱。是即上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之義。

秋傷于濕 汪昂云。喻嘉言改作秋傷于燥。多事。

端絡(luò) 張?jiān)疲憾。正也。絡(luò)。聯(lián)絡(luò)之義。高云:端。直。絡(luò)。橫也。

論理人形 (至) 皆有表里 馬云:人有形體。則論理之。(如骨度脈度等篇。)人有臟腑。則列別之。(如靈樞經(jīng)水腸胃海論等篇。)人有經(jīng)脈。則端絡(luò)之。(如經(jīng)脈等篇。)脈有六合。則通會之。(如經(jīng)別等篇。)氣穴所發(fā)。各有其處。且有其名。(如氣穴論。)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如氣穴氣府骨空等篇。)

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如皮部論等篇。)四時(shí)陰陽。盡有經(jīng)紀(jì)。(如本篇下節(jié)所云。)外內(nèi)之應(yīng)。皆有表里。(如血?dú)庑沃尽S刑幣c陽明為表里之謂。)志云: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絡(luò)。分三陰三陽。有順有逆。各有條理也。

肝生筋 五行大義云。元命苞曰。筋有枝條。象于木也。

其在天為玄 易文言。天玄而地黃。據(jù)下文例。在天以下二十三字。系于衍文。且與肝臟不相干。宜刪之。

在色為蒼 蒼。草色也。王謂薄青色?梢。

在聲為呼 志云:在志為怒。故發(fā)聲為叫呼。簡案王云。亦謂之嘯。蓋嘯。蹙口而出聲也。唐孫廣有嘯旨之書。恐與叫呼不同。

在變動為握 張?jiān)疲何。同搐搦。筋之病。志云:變動。臟氣變動于經(jīng)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證也。

在志為怒 志云:肝者。將軍之官。故其志在怒。

悲勝怒 下文屬憂于肺。據(jù)文例。此悲當(dāng)作憂。新校正之說未允當(dāng)。

心生血 志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氣也。

心主舌 五行大義云;鹩谖逍胁怀R娨。須之則有。不用則隱。如舌在口內(nèi)。開口即見。閉口則藏。

在體為脈 說文。脈。血理分 行體中者。從●從血。 。脈或從肉。 。籀文。玉篇。脈。莫革切。血理也。一曰筋脈。脈。同上。五行大義云。脈。是血之溝渠。通流水氣。

在變動為憂 張?jiān)疲盒牟厣。神有余則笑。不足故憂。志云:心獨(dú)無俞。故變動在志。心氣并于肺則憂。

在竅為舌 吳云:舌惟有竅。故辨百味。簡按此說奇。當(dāng)從王義。

熱傷氣 苦傷氣 二氣字。依太素作脈。義極穩(wěn)。

脾生肉 五行大義云。肉是身上之土地。

在聲為歌 志云:脾志思。思而得之。則發(fā)聲為歌。

在變動為噦 張?jiān)疲簢。于決切。呃逆也。馬云:靈樞口問篇。帝有問噦問噫之異。王注以噦為噫者非。宣明五氣篇志注。噦。呃逆也。噦噦。車鑾聲。言呃聲之有倫序。故曰噦。簡按說文。噦。氣牾也。楊上善解為氣忤。蓋同義。(氣忤。坊本作氣折。宋本作忤。是。)

西方生燥 志云: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氣生燥。

肺生皮毛 管子云。肺生革。

在聲為哭 虞庶注難經(jīng)云。肺屬金。金。商也。商。傷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則悲哭。此之謂也。(秋者。愁也。出尚書大傳。)

熱傷皮毛寒勝熱 據(jù)太素。熱作燥。寒作熱。熱作燥。為是。

在聲為呻 張?jiān)疲簹庥魟t呻吟。腎之聲也。志云:呻者。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

寒傷血燥勝寒 據(jù)太素。血作骨。燥作濕。為是。張?jiān)疲喝粢晕逍姓颉.?dāng)云濕勝寒。但寒濕同類。不能相勝。故曰燥勝寒也。諸所不同如此。蓋因其切要者為言也。此說卻難憑。

咸傷血 據(jù)太素。血作骨。為是。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志云:在天地六合。東南為左。西北為右。陰陽二氣。于上下四旁。晝夜環(huán)轉(zhuǎn),而人之陰陽。亦同天地之氣。晝夜循環(huán)。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馬云:王注釋天元紀(jì)大論云。征。信也。驗(yàn)也。兆。先也。言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吳云:陰陽不可見。水火則其有征而兆見者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能始二字難解。高云:易曰。坤以簡能。干知大始。(出于系辭。原文云。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簡能。宋注。知。猶主也。文少異。)此之謂也。今姑從之。

腠理閉 高。閉。作開。簡按若作開。則至下文汗不出而窮矣。

馬云:喘息粗氣。不得其平。故身為之 仰。 。俯也。張?jiān)疲捍植坏门P。故為 仰。( 。俯同。音仆。又音免。)

煩冤 馬云:冤。音婉。張?jiān)疲涸。郁而亂也。高云:屈抑也。簡按楚辭。蹇蹇之煩冤。王逸注。冤。屈也。

能冬不能夏 馬云:能。音耐。禮記禮運(yùn)。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其耐作能蓋古以能耐通用。靈陰陽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簡按家語。食水者善游能寒。漢晁錯(cuò)傳。能暑能寒。

身寒汗出 張?jiān)疲宏査t表不固。故汗出。脈要精微論亦曰。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

身常清 集韻。清。與清同。寒也。

更勝之變 張?jiān)疲焊鼊。迭為勝?fù)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

病之形能也 吳云:病之見證。謂之病形。能冬能夏。謂之病能。馬云:帝以法陰陽為問。而伯以陰陽偏勝為病者言之。正以見陰陽不可不法也。簡按吳說誤。能與態(tài)同。詳見病能論。

七損八益 王注欠詳。諸家亦無確說。本邦前輩所解。殆似得經(jīng)旨。因備錄于下。曰。天真論云。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六七三陽脈衰于上。七七任脈衰。此女子有三損也。丈夫五八腎氣衰。六八陰氣衰于上。

七八肝氣衰。八八腎氣衰齒落。此丈夫有四損也。三四合為七損矣。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腎氣平均。四七筋骨堅(jiān)。此女子有四益也。丈夫八歲腎氣實(shí)。二八腎氣盛。三八腎氣平均。四八筋骨隆盛。此丈夫有四益也。四四合為八益矣。

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 吳云:知七損八益盛衰之期。而行持滿之道。則陰寒陽熱。二者可調(diào)。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次也。下文遂言早衰之節(jié)。簡按王注。用。謂房色。義難曉。

年四十 吳云:此言早衰之節(jié)也。志云:男子以八為期。故四十而居半。簡按五八腎氣始衰。乃二八八八之中。故謂半也。

陰痿 吳云:痿。與萎同。草木衰而萎也。陰痿。陰事弱也。簡按巢源。作陰萎。漢書膠西于王端傳。陰痿。一近婦人病數(shù)月。師古注。痿。音萎。

氣大衰 千金。作氣力大衰。

故同出而名異耳 吳云:同得天地之氣以成形。謂之同出。有長生不壽之殊。謂之名異。簡按千金。無故字。老子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高云: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異者。于強(qiáng)老各異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

身體輕強(qiáng) 王弘義云。上文曰。體重。耳目不聰明。此節(jié)曰。耳目聰明。身體強(qiáng)健。又見其陰陽互相資益之妙。

恬 之能 千金。能。作味。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千金。作縱欲快志得于虛無之守。張?jiān)疲簭挠H缈鬃又畯男乃?熘尽H缜f子之樂全得志也。虛無之守。守?zé)o為之道也。

天不足西北 淮南天文訓(xùn)。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西。故水潦塵埃歸焉。河圖括地象云。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注。天不足西北。是天門。地不滿東南。是地戶。

天有精地有形 馬云:在上為天。其氣至精。在下為地。其體成形。簡按春秋繁露。氣之清者為精。莊子。形本生于精。

天有八紀(jì) 高云: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節(jié)之大紀(jì)也。

地有五里 高云:五里。東南西北中。五方之道里也。馬云:里。當(dāng)從理。簡按里理。蓋古通用。不必改。

上配天以養(yǎng)頭 靈邪客篇。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yīng)之。

中傍人事 志云:節(jié)五味。適五志。以養(yǎng)五臟之大和。

天氣通于肺 張?jiān)疲禾鞖。清氣也。謂呼吸之氣。清氣通于五臟。由喉而先入肺。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

地氣通于嗌 甲乙。嗌。作咽。張?jiān)疲旱貧。濁氣也?p>謂飲食之氣。濁氣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太陰陽明論曰。咽主地氣。其義皆同。嗌。音益。

谷氣通于脾 甲乙。千金。及五行大義。谷作 。簡按王注。谷空虛。諸家亦為山谷之氣。蓋地氣既為水谷之氣。若以谷為 。則義相重。故從原文。然其說率屬牽強(qiáng)。宜從甲乙等。而為水谷之氣。 谷。古通用。漢王莽傳。 風(fēng)迅疾。注。即谷風(fēng)也。

為水注之氣 張?jiān)疲貉运畾庵⒁。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故言水注之氣。簡按外臺引刪蘩論。作水注之于氣。又五行大義引本經(jīng)。作九竅為水。法天之紀(jì)。用地之理。則災(zāi)禍去矣。今由此則注乃法之訛。氣乃紀(jì)之誤。而之上有天字。文義似順承矣。然法天之紀(jì)。用地之理。則災(zāi)禍去矣三句。與下文故不法天之紀(jì)。不用地之理。則災(zāi)禍至矣三句。雖語意相反。然卻是重復(fù)。蕭氏引他書文。極為精核。不知是古文果如此否。張氏以倒字法釋之。頗覺允當(dāng)。姑從之。

暴氣象雷 趙府本。熊本。氣。作風(fēng)。馬云:一本作暴風(fēng)。于雷字不通。宜從氣字。張?jiān)疲禾煊欣做;鹩糁l(fā)也。人有剛暴。怒氣之逆也。故語曰。雷霆之怒。

水谷之寒熱 吳云:五味貴于中和。寒則陰勝。熱則陽勝。陽勝生熱。陰勝生寒。皆能害乎腸胃也。簡按王說執(zhí)拘。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志云:陰陽氣血。外內(nèi)左右。交相貫通。故善用針者。從陰而引陽分之邪。從陽而引陰分之氣。簡按義見靈樞終始禁服四時(shí)氣篇。及六十七難。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張?jiān)疲嚎姶讨ㄒ病?p>以我知彼 志云:以我之神。得彼之情。

見微則過 宋本。則。作得。高云:過。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過失之所在。簡按張?jiān)疲簞t。度也。蓋讀為測者非!鹦煸。從陰引陽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體察也。以表知里。達(dá)內(nèi)外也。過與不及?偨Y(jié)上文。觀夫陰陽左右表里之過與不及也。善用針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過與不及。若微見征兆。便知其過。其明如此。用針豈有危殆哉。

善診者 馬云:診。視驗(yàn)也。診之為義。所該者廣。凡望聞問切等法。皆可以言診也。簡按孔平仲雜說云。診不止脈也。視物可以為診。后漢王喬傳。詔尚方診視。是也。

審清濁而知部分 吳云:色清而明。病在陽分。色濁而暗。病在陰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

視喘息聽音聲 張。志。引金匱要略。詳解之。當(dāng)參考。

觀權(quán)衡規(guī)矩而知病所主 甲乙。規(guī)上。有視字。主。作生。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 謂按尺膚而觀滑澀。按寸口而觀浮沉也。尺。非寸關(guān)尺之尺。古義為然。

以治無過 甲乙。治下。有則字。為五字一句。是也。

因其輕而揚(yáng)之 徐云。因。從其所因也。因其邪氣輕浮于表。而用氣輕薄之劑。而發(fā)揚(yáng)之。如傷寒一二日用葛根之類。是也。

因其重而減之 張?jiān)疲褐卣邔?shí)于內(nèi)。故宜減之。減者。瀉也。

因其衰而彰之 張?jiān)疲核フ摺?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52667788.cn/tcm/2009/20090113023916_78032.shtml" target="_blank">氣血虛。故宜彰之。彰者。補(bǔ)之益之。而使氣血復(fù)彰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張?jiān)疲捍苏哉弥。而在于藥食之氣味也。以形精言。則形為陽。精為陰。以氣味言。則氣為陽。味為陰。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陽之衰也。非氣不足以達(dá)表而溫之。精不足者。陰之衰也。非味不足實(shí)中而補(bǔ)之。簡按諸注以形為陰。故于溫之之義而支矣。張注詳備。今從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馬云:謂吐之使上越也。

竭之 張?jiān)疲航。祛除也。謂滌蕩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李云:承氣抵當(dāng)之類。徐云。如濕氣勝而為濡瀉等證。用五苓散之類。又如積痢在下。而為里急后重等證。用承氣湯牽牛散之類。引而竭之也。

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 吳云:中滿。腹中滿也。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當(dāng)瀉之于內(nèi)。消其堅(jiān)滿。是也。李云:內(nèi)字與中字照應(yīng)。

漬形以為汗 吳云:謂天氣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則以辛散之物。煎湯漬其形體。覆而取汗也。徐云。熱邪內(nèi)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溫水微漬形體。使之腠理滋潤。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熱湯圍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張?jiān)疲呵把杂行罢摺<娼?jīng)絡(luò)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淺也;疲憾怪皇且涣x。然漬字輕。發(fā)字重也。簡按滑注。似與經(jīng)旨相乖矣。

其 悍者按而收之 吳云: 悍。卒暴也。按。謂按摩也。言卒然暴痛 悍之疾。則按摩而收之。

收。謂定其 悍也。簡按張以按為察。李為制伏酸收。用如芍藥之義。并非。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李云:審病之陰陽。施藥之柔剛。簡按柔劑剛劑。見史倉公傳。此說為是。

血實(shí)宜決之 張?jiān)疲簺Q。謂泄去其血。如決水之義。

氣虛直●引之 甲乙!瘛W鞒。吳云:●。掣同。氣虛。經(jīng)氣虛也。經(jīng)絡(luò)之氣有虛。必有實(shí)處。宜掣引其實(shí)者。濟(jì)其虛者。刺法有此。張?jiān)疲撼。挽也。氣虛者。無氣之漸。無氣則死矣。故當(dāng)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fù)也。如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bǔ)之。是皆掣引之義。簡按張注雖明鬯。不如吳氏之于經(jīng)旨而切矣。(字書!。音誓。牛兩角豎者名●。)
點(diǎn)擊查看:<<素問識>>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