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者易消之謂也.邪火內(nèi)鑠.真陰枯竭.善渴善饑.不能滋養(yǎng)肌膚.飲食入胃.頃刺消盡.
消.曰消中.小便頻數(shù).曰消腎.乃心脾與腎三經(jīng)之火癥也.而心脾二經(jīng)之熱.又皆由于腎虛.蓋腎之所主者水也.真水不竭.自足以滋養(yǎng)乎脾.而上交于心.何至有干枯消渴之病乎.惟腎水一虛.則無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撲滅煎熬臟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陽盛陰衰.構(gòu)成此癥.而三消之患始劇矣.其根源非本于腎耶.然分而言之.又若有自為病者.如心經(jīng)既虛.邪火乘之.而又內(nèi)擬心火.心火與邪火一時(shí)騰起.不能制抑.熏蒸上焦.以致口干舌燥.咽喉如燒.引飲雖多.而煩渴不止.小便頻數(shù)而短少.所謂消渴是也.脾經(jīng)既虛.邪火乘之.而內(nèi)灸脾土.脾家為火所爍.胃火亦從而起.倉廩之官失職.中宮之位已空.令人消谷而易饑.飲食大倍于平日.肌肉漸瘦.小便如泔.雖甚煩渴.而飲不多.所謂消中者是也.腎經(jīng)既虛.邪火乘之.水本能勝火52667788.cn/zhuyuan/.而今反為火勝.一杯之水易干.車薪之火方熾.則先天真一之精必煎熬殆盡.由是骨髓皆枯.肢節(jié)瘦細(xì).腿膝酸疼.唇烈火燥.渴而引飲.飲雖不多.而便溺時(shí)下.不能收攝.所謂消腎者是也.三焦雖自為病.而其本總歸腎經(jīng).真水一虛.而二病從之.醫(yī)者可以求其原矣.此病惟好酒好色.喜食炙爆.愛服丹砂金石之藥.而成之.蓋好酒則熱易積.好色則火難制.喜食炙爆則津液耗亡.愛服丹砂金石腸胃燥烈.而火癥起矣.能食者必生癰疽.不能食者必不免中滿鼓脹也.慎之
【脈云】
脈訣云.消渴脈數(shù)大者生.虛小病深厄難治.
【立方】
生津散 治上焦之病.渴而飲水.
黃柏 天花粉 黃連 山梔(各一錢) 白52667788.cn/wszg/扁豆 生地 麥門冬 知母(各一錢五分) 茯苓干葛(各八分)
加燈心三十莖.空心服.
清心降火湯 治消渴小便不利.
黃連 天花粉 麥門冬(去心) 滑石(各二錢)五味子 木通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三黃丸 治男婦消渴.不生肌肉.飲水無度.口燥咽干.小便短澀.
夏三月 大黃(一兩) 黃連(一兩) 黃芩(六兩)
秋三月 大黃(二兩) 黃連(二兩) 黃芩(六兩)
冬三月 大黃(五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上三味.根據(jù)時(shí)加減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三服.一月病愈.
神效散 治消渴.形容漸瘦.精神倦。
麥門冬 黃 天花粉 白扁豆(各一錢五分) 枇杷葉 天門冬 烏梅(各一錢) 甘草水煎食前服.
茯兔丸 治三消等癥.并治白濁.
茯苓(四兩) 菟絲子(八兩) 北五味(五兩) 石蓮子(肉三兩) 山藥(五兩)
上為末.以山藥為粉.作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滾湯下.
加味地黃丸 治下消.
山藥(炒) 山茱萸 北五味 澤瀉(去毛) 黃柏(鹽水炒) 知母(各四兩青鹽水炒) 懷生地(八兩) 牡丹皮(炒) 白茯苓(去皮各二兩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滾湯下.
抑火理脾湯 治中消.
山梔 白術(shù) 扁豆 寒水石(各二錢) 山藥 黃連 茯苓 沙參
加蓮子七枚.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