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條文:少陰病,始得之,反
發(fā)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在臨床上一直覺得這條文有誤,多見病人發(fā)熱惡寒而脈沉者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病情反加重,因此一直在找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相關的條文,反復思考,發(fā)現條文中脈沉者應是浮緊而沉無力,若是里寒盛時脈還會是浮沉都緊,如此證才與方藥相應。脈沉.病在里,如有表證仍需溫里再解表,脈沉里陽已不足,不應用麻黃解表。少陰本寒無發(fā)熱,始得之就是原本就已是少陰證而感受了風寒,有表證故而發(fā)熱。細辛是味竄通力很強的通陽散結藥,脈如不是緊,陽如不是被寒所束,用它就會很耗氣,人會很累,所以脈應是緊脈存在。如脈是沉緊,病在里,不應用麻黃,如
大黃附子湯脈沉弦緊,因病在里故去麻黃而用大黃合附辛攻里。如脈是沉微,救里已來不及那還能用麻黃解表呢!再細看92條文:病發(fā)熱
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
四逆湯。此條文與301條文是互文,若不差,就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已用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而病仍不解。是什么原因呢?脈沉嘛!病在里,里陽已不足更用麻辛解表,里陽就越虛弱,抗體都不足了,何來病得愈,就算有表證,身體疼痛,發(fā)熱頭痛,此時脈已沉,陽已虛,當務之急應用四逆湯讓里陽回復,陽一復,此時表證仍在者才能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太少兩解,明乎此,在臨床確有一劑略知兩三劑解之效。
醫(yī)案:2011年6月6日,男12歲,發(fā)熱37.5,脈浮略緊澀,沉微,苔厚白潤,無汗,頭痛,臉蒼白,四肢凍,口不渴,小便少,大便三四天未解,他媽媽說一開始發(fā)燒時是39.5度,經吊打一個星期的針,體溫一直在37.5度,在我這里大小的醫(yī)院都去過了,人家介紹來我這,我說要治療這小孩的發(fā)燒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這小孩的燒燒到39度左右,然后再發(fā)汗就有把握讓小孩的燒退,他媽媽略懂醫(yī),在我的耐心講解之下接受了我的治療。病人發(fā)熱,脈浮略緊澀,無汗頭痛是表證,脈微,臉蒼白四肢凍,口不渴,苔厚白而潤是里證。此證很明顯是里陽虛為重,發(fā)熱長期在37.5度證明小孩抗力已弱,小孩發(fā)燒應在39度左右才正常,老人
感冒一般都是低燒,因體氣已不足了。若此時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里解表,慮其脈浮略緊澀是表閉不強,受不起麻黃細辛辛散,同時里陽虛弱更特出,故用四逆湯先溫里后再解表,
嘔吐白清痰故加
半夏與
茯苓。
處方:附子15,生
姜15,
甘草20,半夏30,茯苓30。我說如果這小孩能燒到39度時,他的抗體就回來了,必須帶過來讓我再看看,再加大解表藥就能退燒。喝藥時間是中午12左右,當晚7點左右孩子已燒到39度,他媽媽立刻帶他過來找我,四肢已有溫度,不凍了,嘔吐止,脈浮緊沉已有力,加麻黃10,細辛10,
生姜15,把這三味藥放到原來藥渣里加些水再煎。
第二天九點來復診,燒已退,早上已大便,脈還浮略緊。處方:附子10,生姜15,甘草15,半夏15,茯苓30,麻黃6,細辛3,
苦杏仁10。熱已退,用麻黃細辛少量意在通表。第三天來復診,不再見發(fā)熱,精神好轉,臉已紅潤身體已好,不再給藥。
看此病,我自己從心底說,確實好險,因我只是個小伙子,店老板為我捏了幾把冷汗,病家一直也不解,明明是個發(fā)燒,反而用辛熱的藥而燒能退。
這是我對麻黃附子細辛湯條文脈沉的疑惑,是我在臨床上幾經波折得出的個人經驗與見解,雖不完美,但它能指導我臨床。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望各位同仁指點與交流,給我些寶貴的臨床經驗,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