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night sweat (TCM) |
拚音 | DAOHAN(ZHONGYI)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病是盜汗是指睡時出汗,醒后汗止的汗出異常癥狀。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癆病、佝僂病和溫熱性外感病恢復期多有盜汗。臨床若對盜汗的病種尚未確定時,可以盜汗待查作為初步診斷,并進行辨證論治。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常因陰血不足,濕阻氣機等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自汗、局部多汗不在其列。 2.除常規(guī)檢查外,胸部X線檢查多屬必要,或作痰涂片找抗酸桿菌。 3.進行性消瘦,咯血,咳嗽,午后潮熱,顴紅者應考慮癆。唤谟屑逼鸢l(fā)病,伴高熱病史者,多為溫熱性外病恢復期。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論治: 1.心血虛證:盜汗,心悸,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舌淡紅,脈細弱。補血養(yǎng)心、益氣固表。人參養(yǎng)營湯加龍骨。牡蠣。 2.陰虛火旺證:夜寐盜汗,五心煩熱,或兼見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尿黃便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滋陰降火。當歸六黃湯加糯稻根、浮小表。 3.氣陰虧虛證:盜汗,潮熱,五心煩熱,肢體倦怠,氣短口渴,舌紅瘦小,少苔,脈微弱。滋陰益氣。生脈散加黃芪、糯稻根。 二、對癥處理: 1.單方驗方: (1)烏梅10枚、浮小麥15g、桑葉10g、大棗10枚,水煎服。 (2)癟桃干15枚、紅棗10枚,水煎服。 3.常用止盜汗中藥:牡蠣、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糯稻根。熟地、五倍子等,可在辨病、辨證基礎上選用。 |
中藥 | |
針灸 | 針灸療法: (1)體針療法:大椎透結核穴,華蓋透璇璣、尺澤,或肺俞透天柱,膻中透玉堂、足三里。手法選用可據(jù)病情程度而定,30日為1療程。 (2)隔姜灸療法:取膏盲、膈俞、膽俞等為主穴,配足三里、三陰交等,每次灸5~7壯,10次為1療程。 (3)穴位注射療法:主穴取結核穴、肺俞、膏肓、肺熱穴、腎俞,配穴取孔最、曲池、足三里、三陰交。用維生素B1,注射主穴、配穴各1個,隔日1次。 (4)穴位埋線療法:一組取結核穴、厥陰俞透肺俞、中府透云門;二組取膏肓、肺熱穴。兩組交替埋植羊腸線,間隔20~30天。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