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屬氣虛,陽虛血虛濕痰,宜人參黃 ,少佐桂枝,陽虛制附子亦可少用,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自汗盜汗,并忌生姜,以其開腠理也。盜汗屬血虛陰虛,小兒不須治,當歸大黃湯甚效,但藥性寒而人虛者,兼用黃 、甘草補氣之味,麻黃根治盜汗甚捷,蓋其性能行周身之表,引諸藥至衛(wèi)分而固腠理也。盜汗發(fā)熱,因陰虛者四物加黃柏,兼氣虛加參 白術。盜汗者表里汗出,非任自汗而自出也,多因心虛所致,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之升降,其汗自止。《經》曰∶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驚惶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然肥人多自汗,以其多氣虛也。瘦人多盜汗,以其多陰虛有火也。但臟腑盡有津液,一經勞倦所傷,皆足以致汗出,然血之與汗,異名同類,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五臟六腑表里之陽,皆心主之,以行其變化,隨時升降,所在之處而生津;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泄而為汗,是汗盡由心出也。醒而出汗曰自汗,屬陽虛。睡而出汗曰盜汗,屬陰虛。汗者心之陽,寢者腎之陰,一則陽虛不能固表,一則陰虛不能閉臟也。
有胃腑旁達于外為手足汗者,有胃熱熏蒸頭顱自汗而屬實者,故外感初癥多自汗。海藏曰∶與寒脈散三黃丸,三日病已,蓋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腎水上行,乘心之虛,心火上炎而入肺,欺其不勝皮毛以是而開,為汗出也。先以涼膈散瀉胸中相火,次以三黃丸瀉心火以助陰,則腎水退舍而還本臟,玄府固閉而汗自己矣。此可以證初起實熱為汗之一見,然非概可以有余之法治不足也。
《經》曰∶心之液為汗。東垣曰∶坤土主濕,在人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陰氣,為霧為雨也!秲冉洝藩氈饔谛,東垣又指脾胃而言,蓋心屬火主熱,脾胃為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如天氣下降,地濕上升,乃成霖雨。又如甑中燒酒,非湯火熏淘,則不能成涓滴也。然人身清陽之氣上行達表,實腠理而固皮毛,謂之衛(wèi)氣,衛(wèi)氣象天,天包地外,一氣統(tǒng)攝,猶衛(wèi)氣包護一身!督洝吩疲柮苣斯,陽密者即腠理密也。此氣主于肺,而本于胃,故胃充則衛(wèi)實。自汗、盜汗之癥,為病雖一,其源不同。自汗者乃陽虛氣虛有濕,蓋陽氣虛則不能衛(wèi)護肌表,故醒時津律然而汗出。盜汗者,乃陰虛血虛有火也,陰血虛,則不能榮養(yǎng)于中,故睡里湊湊然而汗出也,腎多主之,以其閉藏之令失守也。然自汗陽虛,古今之定論,但真陰衰弱,亦令自汗,蓋陰虛則火動乘于陰位,陰精被火煎熬而出,猶干竹而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參術黃與桂枝斂之,但補其陰,則火自潛伏而汗自止矣。當兼以脈候辨之。
方書多言血與汗異名而同類,丹溪因之,遂有在內為血,在外為汗之論,似乎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矣。奚知血與汗之由來,有不可以同類并言者,《經》云∶心主血,血生于心;又云∶腎主五液,人心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言汗為心之液,而非曰心之血。血生于心,統(tǒng)于脾,藏于肝,其源則自水谷之精氣,受于中焦,變化取汁,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以奉生身者也。若夫汗則為人身之津液,因腠理疏豁,皮毛不能外護,暑濕熱之邪干之,則津液而為汗,是汗乃身之陽氣所化,故《經》曰∶陽加于陰謂之汗,此可以氣言,而不可以血類也。且夏天毫竅不密,湯水入胃,汗即流溢,津液外耗,小便短少,冬天腠里閉密,汗不外溢,小便頻多,此更可見汗屬津液,而非可血類也更明矣。況人之一身有涕、淚、涎睡、便溺,皆屬一水之化,而發(fā)于九竅之中。故鼻之所出曰涕,目之所出曰淚、口之所出曰唾、曰涎,二陰之所出曰便溺,而皮膚之所泄則曰汗,汗若可以血類之,則涕淚涎唾便溺,亦可以血言之矣。但心為君主,汗為心液,汗多之害,與亡血之害不甚遠耳,非若便溺之無大關害也。
夫自汗屬陽虛有濕,盜汗屬陰虛有火,古哲之定論,然《經》曰∶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但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故火盛則陽衰,陽衰則衛(wèi)虛,其所虛之衛(wèi)行陰,當瞑目之時,正氣無力,以固其表,故腠理開,津液泄而為汗,迨寤則目張,其行陰之氣復還于表而汗止矣。謂之盜汗,《經》名寢汗也。自汗盜汗,雖分陰虛陽虛,然悉屬于衛(wèi),且衛(wèi)氣者,實由谷氣之所由化,肺臟之所分布,即天真之陽,必得是而后充大,無是則衰微,變癥百出,豈止汗乎。
汗由血化,血自氣生,在內為血,在外為汗,然汗者心之液也,而腎又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心陽虛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而自能出也,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睡則汗出,醒則倏收。
《經》曰∶津脫者,腠里開,汗大泄也。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熱之分,因寒氣乘陽氣而發(fā)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熱氣乘陰虛而發(fā)者,所出之汗必熱,雖然,亦有熱火過極,亢則害承乃制,反兼勝已之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較而論之,則自汗為甚,蓋盜汗真元猶未盡虛,自汗則真元耗散,腠里皆開,肺失統(tǒng)氣之權,不能固表,故毫竅疏豁,任其潰泄,勢必陽亡陰竭而后己,故自汗陽虛,治當補氣,以衛(wèi)外,盜汗陰虛,治當滋陰以榮內,一以溫熱補益,一以清涼滋補,總不外收斂固密為主。至若肺虛未固其皮毛,脾虛者收其中氣,心虛者益其血脈,肝虛者禁其疏泄,腎虛者。助其封藏,更當觀五臟,宜溫宜補,或潤或燥,不得膠乎一定也。
仲景曰∶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重虛其表,陽虛極矣。甚為寒中,有服止汗固表藥不應,愈斂愈出,止當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yǎng),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也,宜大補黃 湯,加酸棗仁也。有微熱者加石斛。凡治自汗,既用人參、黃 ,當必少佐桂枝、防風,以助其達表之力。陽虛甚者,更必少加附子,以翼參 之助。內傷虛損,總用補中益氣湯,少加麻黃根制附子為佐助,但升柴須少用,而必蜜炙以抑其升發(fā)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參 至表,復不可缺。食滯中宮,熱氣聚胃而上炎,則頭汗出,然在病后產后,悉屬陽虛,誤治必死。當心汗出,名心汗,乃思慮傷脾,以生脈散或補心丹治之。至陰之處,或兩腿挾中,行走勞動,汗出腥穢,此下焦?jié)駸岵恍幸玻詽B濕熱為主。遇飲食湯飯,鼻上多汗,此肺虛乘熱也,宜益肺涼血。兩脅之下動輒有汗,此肝虛乘熱也,宜補肝養(yǎng)血。飲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虛液耗,令人消渴偏風,宜及早治之。脾經濕熱,yin于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陽流濕。平人半身出汗,夏月半身有汗,此皆氣血不足所致,夭之兆也。凡衄血吐血,頭額汗多,而身上無汗,為陽亡陰竭,及汗出不至足者死。汗出發(fā)潤,如油之粘,如珠之綴,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即三陽絕汗也,不治。脈不為汗衰者,死。額汗如雨,喘促弄色,四肢厥冷,湯藥俱嘔者,死。大如貫珠,轉出不流者,六陽氣絕也死。
治自汗不止,氣衰表弱,易感風。
黃 (炙) 白術(炒,各二兩) 防風(一兩。)
黃 補氣專固肌表,故以為君;白術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為臣;防風去風,為風藥卒徒而黃 畏之,故以為使。以其益衛(wèi)固表,故曰玉屏風。黃 得防風而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卒中偏枯之癥,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故黃 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黃 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 助真氣以周于身者也,且有治風之功焉,許胤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
治勞傷元氣,肢體倦怠,脾肺虛弱,自汗盜汗,內熱作渴等癥。
黃 (一錢) 人參 甘草(炙) 當歸 白術(各五分) 白芍藥 柴胡 升麻(各三分)陳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溫服。
此方即補中益氣加白芍、五味而已。補中益氣,純用甘溫,但行春升之令,此加酸斂兼持秋肅之權,氣虛多散,汗而不收,如夏氣之蒸溽也。金商一奏而炎 如失矣。
蓋有升有降,能發(fā)能收,則天地交通菀 生遂,此東垣先生別行一路,以廣補中之妙者乎!
治自汗虛弱。
黃 (蜜炙) 防風 川芎 山茱萸 當歸 白術(炒) 肉桂 甘草(炙) 五味子 人參(各一兩) 白茯苓(一兩五錢) 熟 (二兩) 肉蓯蓉(一兩) 每服五錢,棗水煎溫服。
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 (蜜炙) 附子(泡去皮、臍) 等分,每服四錢,水煎臨臥服。
人參(三錢) 制附子(一錢) 水煎服。
治氣血虛而自汗。
黃 肉桂(各一錢五分) 白芍藥(三錢) 甘草(一錢) 煨姜(五片) 棗二枚,水煎一鐘,入稠餳一大匙,再煎一沸服。
治盜汗發(fā)熱,火實陰虛之圣藥。
盜汗者,乘人之睡而出,有如盜也。陰虛而睡,則衛(wèi)外之陽乘虛陷入陰中,表液失其固衛(wèi),故 然汗出。寤則陽氣用事,衛(wèi)氣復出于表,汗即止矣。當歸地黃滋陰之藥也,芩連、黃柏降火之藥也,盜汗之余,腠理不固,故以黃 補表,但既曰陰虛,則元氣有降而無升?肅殺之氣方深而復用肅殺之劑,毋乃犯虛虛之戒乎?惟火高氣強者,不得已而暫用之,不然寒涼損胃,禍更深耳。(張)見陰虛不足,蒸蒸內熱,津液妄泄為汗者,此方用之。
熟地(七八錢) 丹皮(一錢五分) 山茱(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山藥(二錢四分)澤瀉(鹽水炒,一錢) 麥冬(二錢) 五味子(八分) 地骨皮(一錢) 生白芍(一錢二分52667788.cn/pharm/)
加燈心蓮子水煎,食前溫服。虛極者,沖參湯服。(張)見陽虛不能斂汗者,此方主之。
人參(二三錢) 炙黃 (一錢) 炒黃白術(三四錢) 五味子(八分) 水煎食前服。虛極者加熟附子八分,炙甘草六分。(張)見心氣不足,脾氣亦虛,津液妄泄為汗者,以歸脾湯去木香加五味主之。以上三法,皆求本之治,不止汗而汗自止,所謂不治之治也。
52667788.cn丹溪用二桑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調服,是止盜汗。
團參湯
方見前。
一方
治當心汗出,用人參當歸各二兩, 豬心一個,帶血剖開,人參歸縫好,煮熟去藥食之。
麻黃根,牡蠣( 為粉),各二兩,黃 (蜜炙),人參各二兩、 龍骨(打碎),地骨皮各四兩,大棗七個,水六鐘,煎二鐘半,分六服,一日飲盡。
或治盜汗。用五偌子末,加枯礬津調,填滿臍中,以絹縛定最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