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曰∶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帝曰∶腸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曰∶腸 下白沫何如?脈沉則生,脈浮則死。曰∶腸 下膿血何如?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曰∶腸 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滑者生,懸澀者死,以藏期之。
仁齋云∶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醉飽房勞,坐臥風濕,恣食生冷,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臟毒之所由行也。
□
《原病式》曰∶諸血溢泄,皆屬于熱。腸風臟毒,富貴之人,濃味過多,酒色所致。
藜藿之人,必是勞役過甚,熱積于中,風生于內,以致血溢泛流,盡是挾熱。久則胃氣漸虛,或服寒涼藥多,胃氣傷損,于是時可以溫補脾胃,使正氣復完,而血自循于經矣。謂挾冷者,大誤也!度颉氛撓卵蚯,或濁,或鮮,或黑,或便前便后,或與泄物并下。由內外有所感傷,凝積于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一類。云清者屬榮,濁者屬衛(wèi)。熱與濕鮮者屬火,黑下火極,與泄物并下為積。先便后血者,其來遠;先血后便者,其來近。
大要當先解散胃中風邪熱毒。敗毒散合芎歸湯為必用之劑。初以黃連丸、槐花散;久則須以調和胃氣,正氣散、理中湯亦所宜施。至謂寒冷驟用烏附,則亦妄也。
丹溪云∶風邪下陷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
凡下血之人,用涼藥多而不愈者,必須加辛味。用辛味而不愈,可用溫劑兼升提藥,酒浸酒炒。始然要去濕熱為主;久而虛者,當行溫散,如四物加升麻、炮干姜之屬是也。
右尺脈洪數(shù)而疾為下血。
經曰∶陰結,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結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www.med126.com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
脈虛澀,非腸風臟毒也。為中虛,宜灸中脘,氣海。
敗毒散 治初下血。(方見瘟疫門。)
芎歸湯總治諸血。
地榆散 治腸風熱證下血。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韭白五寸,同煎,食遠溫服。
加滅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不止。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錢) 枳殼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烏梅(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滑石散 治腸風下血。
上水煎服。
(子和)黃連貫眾散 治腸風下血,腸中疼痛。
黃連 貫眾 大黃 雞冠花 烏梅肉 枳殼 荊芥(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米飲調下。
芍藥 黃連 當歸(各四錢) 大黃(一錢) 官桂(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溫服。
槐角散 治腸胃不調,下血不止。
蒼術 濃樸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錢) 槐角(一錢) 烏梅(三個)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槐花散 治同前。
黃連 枳殼(各三分) 槐花(一兩)
上以槐花炒二味藥,去花不用。只將二味,水一盞半,煎七分,溫心服。
香連丸 治一切腸風下血,酒熱臟毒。(方見痢門。)
臟連丸 治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
大鷹爪黃連(半斤) 槐花米(二兩) 枳殼(一兩) 防風 粉草 槐角 香附子 豬牙皂角 木香(各五錢)
上用陳熟倉米三合,同香附一處為末。以上藥共為細末,用豬大腸約二尺長,水洗凈,裝入香附、倉米,縛定口。量用水二大碗,沙鍋炭火煮干,即添水,慢慢煮爛豬腸如泥。取起和藥搗如糊,再入黃連等末,同搗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八十丸。忌面、蒜、生冷煎炙之物。一料病痊。
蒜連丸
獨蒜(十枚) 黃連末(二兩)
上先將蒜煨香熟,和連末杵搗爛勻為丸,梧桐子大?招拿诇滤氖。
香槐散 治腸風。
香附子(炒) 槐花(炒。各一兩) 枳殼 當歸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湯下。
黑圣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痔漏等疾。
當歸 川芎 茯苓 地榆 槐花 敗棕(炮) 艾葉(燒,存性) 百草霜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湯調下。
□
香梅丸 治腸風下血,服之即止。
上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圣金丸 治同前。
百藥煎(一味),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椿皮丸 治同前。
椿根白皮(一味)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
理中湯(治腸風下血,久不愈,服諸藥不效。方見脾胃門。)
不換金正氣散(平胃而腸風自愈,血自歸。)
參苓白術散(治同前。二方并見瀉門。)
補中益氣湯(治腸風虛損,血不得升,宜服此。方見內傷門。)
(《拔萃》)結陰丹 治腸風臟毒下血。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入醋少許送。
胃風湯(方見胃風門。)治風熱乘虛入于腸胃。下瘀血或如豆汁。
當歸和血散 治大腸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 當歸身 升麻(各一錢) 川芎 荊芥穗 熟地黃 白術(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寶鑒》)平胃地榆湯 治陰結便血。
蒼術 濃樸 干葛 甘草 白術 人參 陳皮 當歸 芍藥 升麻 茯苓 地榆 神曲 干姜(炮) 香附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加姜棗煎,空心服。
(《拔萃》)升陽和血湯 治腸 下血。作 ,其血即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沖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取血而愈。
生地黃 梔子 生甘草 炙甘草 牡丹皮 黃 當歸身 秦艽 蒼術 陳皮 升麻芍藥(等分) 肉桂(少許)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越桃散 治下血痢血。
梔子仁 槐花 大棗 干姜(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東垣)椿皮散 治血痢及腸風下血神效。
椿根白皮(二兩) 槐角子(四兩) 枯白礬(二兩) 炙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濟生》)烏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僵蠶(炒,一兩) 烏梅肉(一兩半)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空心醋湯下。
(《本事》)槐花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側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麩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東垣)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八分) 枳殼(麩炒)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一分)地榆 條芩 防風(各六分) 烏梅(肥大者,二枚)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 治大便腸風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色) 大黃連(一兩,凈,同槐花四兩炒焦,去槐花不用)
上水濃煎,空心溫服。
槐花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并痔漏脫肛。
槐角(二兩,炒) 地榆 黃芩 當歸 防風 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酒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
伏龍肝散 治便血。內外有感,凝停在胃,隨氣下通。
甘草 伏龍肝 白術 黃芩 阿膠 干生 地黃(各等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結陰便血生地黃膏
生地黃(汁) 小薊(汁) 砂糖(熬膏約一大碗) 阿膠(一兩) 側柏葉 地榆(各末一兩)
上用四味汁熬成膏,方入柏葉、地榆末,和勻空心米飲調下三匙許。
黃連湯 治便后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黃連 當歸(各二錢)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聚金丸 治酒毒下血,大腸蓄熱。
黃芩 防風(各二兩) 黃連(四兩,半生半酒炒)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御藥》)阿膠丸 治腸風下血。
黃連 阿膠(炒成珠) 赤茯苓(各等分)
上將連茯為末,調阿膠,酒熬,眾手和丸。食前米湯送下三十丸。
胡桃散 治腸風下血,老人更宜服。
胡桃仁(去油四兩) 皂角刺(炒焦,二兩) 故紙(微炒,兩半) 槐花(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或湯調下。
卷柏丸 治臟毒下血神效。
卷柏(生石上老柏為妙) 取葉用。
上為丸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一方∶治腸風下血。用茄科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一方∶用桑耳一兩,炒黑,水盞半,煎六分,空心分三服。
一方∶苦楝子炒黃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二十丸。
一方∶烏梅燒存性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七十丸。
一方∶百葉煎半炒半生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五十丸。
梅師方∶用山梔子三十枚,以手擘破,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
一方∶百草霜米飲調下二錢。
一方∶五倍子炒為末,空心米飲調下二錢。
一方∶椿根白皮銼,酒浸曬干為末,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一方∶木槿煎服。
《斗門方》∶代赭石一兩,火 紅,醋淬數(shù)次,以碎為度,研為細末極細,空心米飲調下一錢,一服即瘥。
一方∶山里紅果(即山楂)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命門穴(在脊骨中與臍對,灸七壯即止。)
脊中第二十椎下,隨年壯灸之。
中脘(一穴)氣海(一穴。上二穴灸脫血而色白,脈濡,手足冷,飲食少思52667788.cn/jianyan/,強食即嘔,宜灸之,效如神。)
《寶鑒》∶一人,年四十二歲,形瘦。因強飲酸酒,少時腹痛,次傳下痢無度十余日,便后見血,或紅或黑,腹鳴時痛。諸醫(yī)以為血熱,用芍藥柏皮丸未效。仍不欲飲,食則嘔酸,形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诟,有時煩躁不安,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陰脈不和,則血留之。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非腸風臟毒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丹溪治一人,嗜酒,因逃難下血而痔痛。脈沉澀似數(shù),此陽滯于陰者也。以郁金、芎芷、蒼術、香附、白芍、干葛、炒面、生姜半夏湯調服。
一人虛損,大便下血,每日三四碗,身黃瘦。以四物湯加藕節(jié)汁一臺,紅花、蒲黃一錢、白芷、升麻、槐花各五分,服之愈。
一老婦多怒,大便下血十余年。食減形困心搖動,或如煙熏,早起面微浮。血或暫止則神思清,若忤意則復作,百法不治。脈左浮大虛甚,久取帶澀而不勻;右沉澀細弱,寸沉欲絕。
此氣郁生涎,涎郁胸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不降,心血絕少,不能自養(yǎng)故也。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歸隧道。以壯脾之藥為君,佐之二陳加酒紅花、升麻、歸身、酒連、青皮、貝母、澤瀉、參 、白術、酒芍。每帖用附子一片,煎服四帖。血止后去附子加干葛、牡丹皮、梔子,而煙熏除乃止。所加之藥再加神曲、砂仁、地黃、木香,倍參、 、白術,月半愈。
□
(有三因∶一因陽明胃熱,一因少陰腎虛,一因厥陰風壅。非此三者,牙不出血也。)
戴氏曰∶風壅牙宣,消風散搽之。腎虛者,為下虛上盛,宜鹽湯下安腎丸。用黑錫丹,仍用姜鹽炒附米黑色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陽明熱詳見齒門。
消風散(治厥陰風勝,牙宣出血,方見傷寒門。) 安腎丸(治腎虛齒動有血,方見水飲門。)
黑錫丹(方見痼冷門。)
□
呂滄州治一人偶搔 中瘡出血,汨汨如涌泉,竟日不止,困甚。二尺脈如蛛絲,他部皆無。
予曰∶夫脈氣,血之先也。今血妄行,故榮氣暴衰,二尺尚可按。當益榮以瀉陰火。
以四神湯加防風、荊芥連進,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