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網校
題庫
中醫(yī)理論
中醫(yī)臨床診治
中醫(yī)藥術語標準
中國方劑數據庫
中醫(yī)疾病數據庫
OCT說明書
不良反應
中草藥圖譜
藥物數據
藥學下載
藥物理論數據庫
醫(yī)療器械數據庫
民族理論
醫(yī)學圖譜
考試寶典
中醫(yī)藥名詞
中醫(yī)藥主題詞表
中醫(yī)理論術語國家標準
中醫(yī)名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周慎齋遺書 二十六字元機 上課筆記
周慎齋遺書教程:二十六字元機
<<周慎齋遺書>>目錄
中醫(yī)經典教程
中醫(yī)書籍大全
二十六字元機理資生萬物位坤宮,忌濕宜溫益理中;血氣源頭從此化,先天化育賴為宗。土為萬物之母,在蔻、陳皮、山藥之類相投,深有補益。先天后天所生氣血,由此而化。凡治百病,先觀胃氣之有無,次察生死之變化。所至重者,惟中氣耳,可不謹乎!固一點真陽寄坎中,固根…
二十六字元機
理
資生萬物位坤宮,忌濕宜溫益理中;血氣源頭從此化,先天化育賴為宗。土為萬物之母,在蔻、
陳皮
、
山藥
之類相投,深有補益。先天后天所生氣血,由此而化。凡治百病,先觀胃氣之有無,次察生死之變化。所至重者,惟中氣耳,可不謹乎!
固
一點真陽寄坎中,固根須要藥
靈通
,甘溫有益寒無補,我笑丹溪錯認功。水中之火,乃 先天真一之氣,藏于坎中。其氣自下而上,與后天胃氣相接而生,乃人身之至寶。勞傷過度,損竭真陰,以致精不能生氣,氣不能安神,使相火妄動飛騰,而現有余之證,非真有余,是因下元不足之故也。火與元氣,勢不兩立,若執(zhí)丹溪法,降火滋陰,而用
黃柏
、
知母
治之,恐其愈投愈損。(王胥山曰∶丹溪以
四物湯
加黃柏、知母,為滋陰降火之妙劑,亦是一法,若以慎齋所言之證,而以丹溪之法治之,大非所宜矣。炳章按∶語甚精奧,然以此詆丹溪則不可,王氏批語甚為的當焉。)若見此證,宜溫補于下,而火自歸原,病即愈矣。如元氣驟脫,相火亦衰,脈微足冷厥逆,各脫陽證,更宜大劑溫補,緩則不能救矣。
潤
肺為華蓋主皮毛,金體由來畏火燒,便竭皮枯津液涸,滋干潤燥見功勞。潤治之方,其理不出乎滋陰潤燥,流通血氣。夫人身之中,水一火五,陽實陰虛。若嗜欲無節(jié),以致腎水受傷,虛火為患,腎虛惡燥,或前后閉結,或痰在咽喉中干咯,此皆津液不足之故。而火動元陽,焉能全其化育?理宜補養(yǎng)肺金,使金水相生。(肺金,錢本作腎中之金。)自然出入升降,
澀
脾實生痰滑泄,腎虛氣弱多溏,
遺精
失禁便不藏,溫澀相投切當。澀治之法,其理不出溫補溫補于下。但下虛滑泄之證,非獨健理坤位,亦宜固守坎宮。蓋腎為胃關,關門緊固,則二便分調,自無不藏之患矣。(王胥山曰∶大便滑泄,亦有因脾濕生痰所致者,宜以二陳治之。若下元虛弱者,舍溫補更無別法矣,故分別言之。慎齋以溫補為澀字元機注腳,蓋以脾腎兩固則二便均調,啟閉有節(jié),自無 溏峻瀉關門不禁之患。澀治之要,莫尚于此,與世醫(yī)之專用
芡實
,
金櫻子
、
粟殼
之類為澀藥者,相去遠矣。)
通
痢疾
泄痛用通因,驗色分明辨久新,寒則當溫熱當下,有余不足妙如神。通治之法,不出于瀉利二端。若瀉利后重逼急,而痛太甚,速去無度,或滯不行,或身熱色赤,此等理宜急下。如不痛者,此乃積也,所有不通旁流之物,俱宜下之,所謂通因通用之法也。若用止藥,則瀉愈甚而病愈增矣!至于痢久色白,或兼紅色,氣息腥穢,身冷脈弱,下泄無度,
腹痛
喜按,切忌芩、連、梔、秦、寒涼之劑,急用桂、附、干
姜
溫補為要。若瀉久而 溏者,亦宜加參、苓、山藥之類溫之。古云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者,斯言信矣。人有貴賤,貴虛而賤實,尤宜識此。(王胥山曰∶貴者多虛,賤者多實,凡病皆宜識此,不獨瀉利一證,慎齋特于此條發(fā)其例耳,夫富貴之人多勞其心,又耽嗜好,故有病者,其正氣多虛。貧賤之人,只是勞力,但于風雨寒暑燥濕不能避忌,故其病也,多本邪實,此人事之固然也。若貴者之先天充實,或者培養(yǎng)得宜,而賤者于勞力之外,兼復勞心,又或縱欲無度,則虛實之形必自相反,不可執(zhí)一而論。)
塞
塞因之法妙難傳,疏啟中間峻補兼,此理若能知得透,誰云醫(yī)道不通仙。塞治之法,甚則駭人耳目,可謂難也已!謂氣無補法,人皆慎之,殊不知下氣虛乏則中焦滯實。蓋腎為生氣之原,若先天氣乏,不能與后天胃氣相接,而喘脹生焉!故胸脅滿甚,不若疏啟于中,峻補于下,乃前賢之準繩。其功有捷徑之妙,筆不盡述,惟知脈者能悟之
住院醫(yī)師
。且用藥之法,輕則泛上有礙,重則降下無妨。
人參
隨下焦藥,亦入下焦,不可不知。
清
清肺甘寒味最良,水金滋養(yǎng)此源長,如加辛燥純涼劑,便使真元氣自傷。肺為五臟華蓋,統(tǒng)攝諸氣,營運不息,乃至清之分,秋毫難犯。所最畏者火也,茍或心有傷感,以致肺中火動,中焦之氣必傷,而
咳血
嗽痰之患作矣。夫金受火制,則無健運之能,而百病生焉。藥宜甘寒滋養(yǎng),使子母相生,不受火形,其氣自清,乃為良法。辛燥純涼之劑,不宜輕用,用之稍過,則反傷其氣。必須察其脈之虛實,脈如不足,雖有痰血,亦宜溫補真元,切忌寒涼。凡衄血
吐血
,勢未甚者,當行從治,
補中益氣湯
,加
麥冬
、五味之類為宜。若用寒涼,理無是處。(炳章按∶抄本多
干姜
肉桂
。)
揚
外感風寒
咳嗽
,身多
發(fā)熱
頭疼,或兼火郁在諸經,發(fā)散輕揚以定。四時
感冒
風寒,時行疫證,實非真
傷寒
。初感則入于太陰肺經,故咳嗽,痰多鼻塞,或頭疼發(fā)熱,狀似傷寒。(錢本作“有似外感重而內傷相夾者一樣!)不可遽用甘辛發(fā)汗,但當察其脈之虛實,驗其證之有余,以輕劑兼風藥引而揚之,如
葛根
、
升麻
、
荊芥
之類,
參蘇飲
之屬,或兼火郁,少加清
逆
人火分明勢緩然,寒涼滅伏藥相兼,兩途虛實應須別,莫使差訛致倒顛。經云∶微者逆之也。(張東扶曰∶心之真陰傷,然后君火熾,用寒以益心,非為心屬火而用涼以折之也。亦救其心之真陰而火自靜耳。)且真陰藏于離宮,故曰神陰。與相火治法大相遠矣。(復言可以用寒之故,張東扶曰∶火旺于南,南,離也,心也,而真火實生于腎。水旺于北,北,坎也,腎也,而真水實生于心。)名雖曰逆,實正治之法也。
從
龍火飛騰大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推折勢難兼,邪退正隨管見。(錢本作“難將涼劑經云∶甚者從之,從者,從其性也。蓋龍火者,相火也,其勢大烈,不可水滅濕折,從其性而伏之,惟桂、附、姜之屬,可以治之。庸工不識此理,凡見火病,不分陰陽,不辨虛實,確謂知母黃柏,獨能補腎滋陰,不知陰氣化火,火勢愈強,是不明龍雷之性,逆從之道也。(末二句錢本作“真陰在坎,卻與心火同治”,謬矣。)
求
嘔逆聲頻氣有余,欲餐難入費躊躇,寒因熱用無他技,姜制梔連倍
竹茹
。求者,求心火之有余也。蓋心為君火,不戢則自焚,自焚則死。況真精所藏之位,性喜寒而惡熱。太仆云∶寒以益心,誠哉是言也。又云∶嘔逆生而食不得入,有火之病,宜求所謂寒因熱用,是其法也
責
寒動乎中因腎虛,腎虛陽脫氣難拘,須知地戶宜常閉,失禁令人必喪軀。責者,責腎水之虛之開竅處。故知兩腎,乃先天水火之窟。元氣之濃薄,于此分焉;形軀之壽夭,由此判焉。善保養(yǎng)者,使火不妄動,真氣不損,存守于中,乾坤不息,與胃氣相接,何病之有?(王胥山曰∶真氣即是腎中元陰元陽之氣,相火一動,真氣自泄,相火不動,則真氣靜存于內,生化無窮,盡根于此。)不善養(yǎng)者,勞欲過度,真氣漏泄,相火橫行,邪氣無制,于是百病生焉。又腎虛則寒起,若真陽脫而作瀉者,是門戶不禁也。脈存者生,脈脫者死。藥宜峻補于下,遲則不能斡旋矣。經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食入反出,是亦無火也,并溫也。溫之不愈,其死速矣。(一作“溫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溫而能愈者也。”)
緩
久而增氣理悠長,緩治中和物化常,脾胃相通辨谷氣,藥如偏勝不為良。經云∶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之久,夭之由也。此言藥之氣味,治之緩急,出乎醫(yī)之調燮也。蓋胃中清純委和之氣,偏與谷肉果菜相宜,即參術亦有偏勝。此先哲之格言,自當視其病之緩急而治亦如之。夫病有新久,新則勢急,宜治以重劑,久則勢緩,宜調以輕劑。一切內外傷,邪氣已退,藥宜間服,當以飲食調之,于中有緩急之意存焉。若服藥過度,反傷其氣,病益綿延不愈,或者反致增添新病。醫(yī)須識此,庶無虛虛之害矣。(張東扶曰∶此條乃治病最要之法,
峻
勢急難施緩治,邪實重劑相當,理中承氣斡旋分,用者驗如神應。峻治之法,死生所系,應善用其法,可
52667788.cn/wsj/
謂上工也矣。又患似傷寒,應汗不汗,其勢不解,心中煩躁不安,勢已極矣。宜大劑補中益氣,加
麻黃
、姜、附,一服即解。此皆峻治之一法也。
探
初驗難分真?zhèn),欲施攻補
狐
疑,全憑一探實和虛,此是醫(yī)家妙計。凡治病,內外不辨,又虛實不分,妄施藥物,服之不能保其無失。醫(yī)家通活變者,臨證察脈之時,問前醫(yī)所用何藥,作何調理,若果能見其實有失處,我則對證施治,必無不治。(王胥山曰∶前醫(yī)用藥未效,后之接手者多務翻案以求勝之,久寒則用熱,久熱則用寒,久瀉則用補,久補則用瀉,以為討巧出奇之計。然而脈與因故在也,茍據脈審因,確見前醫(yī)識力未到,自當改弦易轍,以正其誤,若不據脈審因,而妄生歧論,只圖求異于前人而網其利,竟置病患吉兇于度外,其居心不可問矣。)嗟乎!惟有初治之時最難,虛實兩途,猶豫未決。(張東扶曰∶古人知其難而難之,今人知其難而易之,亦并不知其難也。冤哉!)知機者,用意調和,如按琴瑟,藥中則氣和,自然之理。但實可受寒,虛可受熱,攻補之訣,在其中矣
兼
實虛相雜損元陽,攻補兼施細酌量,先理脾家為切要,氣行無滯補何妨。兼治之法,攻補并瀉,或腹痛,或胸脅滿悶。怒氣挾食傷肝,皆損中氣,雖兼內外勞傷,
頭痛
發(fā)熱,務以調理脾胃為先。凡治吐瀉腹痛滿悶等證,先用溫補,加香砂辛熱之味,使諸證平復,而脾氣營運,再用純補之藥,以俟汗解而愈。古云∶氣滯物傷,補益兼行消導,此之謂也。
候
傷寒表實汗為難,火數如逢發(fā)等間,(王胥山曰∶火數,謂七日及十四日之期,病證多于此候轉機也。未至其期,強發(fā)其汗,汗或不出,或雖有汗而病仍不解,若至其期,用藥中的,應手取效矣。發(fā)等間,言發(fā)汗之不難也。炳章按∶余見近時,市醫(yī)多有持此論者,余常笑之不意,乃原本于此,夫風寒中人,急于星火當其,初起用藥驅之使出,則邪去而正不傷,最要法也。遲疑逗留坐視其傳經,則變癥蜂起,雖欲乘火數而發(fā)其汗,庸有冀平。)歷代明醫(yī)無此訣,于今說破妙機關。外感有余之證,必身熱頭疼,惡寒無汗,乃表實之故。雖言表實者,理宜發(fā)汗,然服發(fā)汗藥而汗不出,不宜再發(fā)其汗,候逢火數,其汗必出,或作戰(zhàn)而汗,亦有不戰(zhàn)而汗者。若戰(zhàn)汗時,藥宜用溫補以一助之,要使正氣勝其邪,邪汗出而愈。如火數未至,將藥強發(fā),雖汗亦非自然之汗,不免反傷其氣,其病反甚于前。歷代明醫(yī),不立此法有汗當止,無汗當候;蚣嫱聻a,亦當調理中宮,或虛實相兼,攻補互用。(錢本于驗字條下有此數句,蓋亦慎齋之言,而草廬本不載,今改附錄候字條下,稍低一字,以別于草
奪
臨證隨機立見高,宜攻宜守辨分毫,心存專主人司命,仇奪乾坤造化標。經云∶精氣奪則虛。又云∶奪血者無汗(汗即血所化也。)奪之為言,重虛之謂也。精氣奪,奪血者,宜守之,毋再傷其精氣血。又經云∶土郁奪之。奪之即攻之謂也,言土郁者,宜攻下之,令無壅窒也。宜守宜攻,辨得分明,自無虛虛實實之禍矣。(王胥山曰∶病有危急,而虛實介于疑似之間,治之茍失其宜,虛虛實實,死亡不旋踵矣。惟深于理法者辨之明而察之,審宜守宜攻,確然不惑,獨排群議而急救之,所謂奪者,乃奪之死也而置之生,奪之危地而置之安也。其引經文,不過取以為攻守二途作一引子,于奪字元機不甚緊對,蓋精氣奪則虛血,血奪者無氣,二奪字當作失字解,土郁奪之,此奪字當是奪而去之之義,玩詩意,細繹經文,其
寒
惡寒戰(zhàn)栗非寒證,陽亢精微積熱深,莫使毫厘謬千里,總須著意個中尋。惡寒之證,有陽亢而見陰證者,此假寒真實熱也。若真寒之證,其脈為遲,為微為弱,氣虛欲脫,足冷厥逆,
自汗
自利,此急宜溫補之,真寒證也。若熱極而惡寒者,脈必有力,宜用承氣湯下之,
熱
惡熱因非熱,元虛氣自傷,莫教從實治,須用補虛方。惡熱之證,有元氣受傷,邪火獨盛而惡熱者,所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也。溫補真元,其火自退。蓋此是陽虛火動,而非真熱之病也。真熱之病,脈多洪大有力,身熱譫語,大便燥結,口渴無汗。(錢本于此下有“得井水探之不逆亟當重下無疑”十三字。張東扶曰∶大便燥結,口渴無汗,陽虛火動者亦有之,當合上二句參看,方得真情實據耳。)若元氣受傷而惡熱,雖有便燥口渴外象,而脈大無力,宜人參、麥冬、五味、山藥、杞子、肉桂、
細辛
、
生地
、
甘草
、
白芍
、
歸身
之類治之。
補
陰盛陽衰氣薄,喜溫惡冷通情,醫(yī)能識破個中情,起死回生有應。經云∶氣血者,喜溫暖而惡寒涼。蓋溫暖之味,得生長之性,多補。寒涼之味,行消殺之氣,多瀉也。且萬物生于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甘則能補脾胃,為后天氣血之原。治病而能用甘溫以補土,則效多。但行補之法,宜先輕后重,不及可加,太過則反劇矣。(詳觀近時氣化漸衰薄。人身一小天地也,自然相應。凡百病證,多宜溫補,少宜涼散,陰盛陽衰之理,靜驗已久。本此治疾,見效甚多,此實心得之妙也。錢本于此條內多此數行,而草廬本無之,蓋亦慎齋平昔之言,而門人所記錄者,今附錄于后。)
瀉
實病因由汗不宣,脈應證對法當權,休將忽略輕生命,訣有言傳出自然。瀉者,瀉其有余。有余者,邪氣實也。瀉實之法,有汗、吐、下三法,病在上者,或寒,或食,或痰,并宜吐之。邪在表者汗之,邪在里者下之,此皆有余之證,當及時施治,不可因循。蓋補瀉二字,寒熱從之,醫(yī)中之秘,的在于斯。瀉法先緩而后急,不及可再攻,太過恐難復舊。然亦不可確然竟以攻下為長策。蓋商鞅治國之法,原非治平之正道也。(有余之證宜霸,不宜王法,當下不可因循而失,或不當下而下之,禍不旋踵。又云∶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余,脈有虛實,證以明之。錢本有此一段,而草廬本無之,今附錄于后。)
提
氣虛下陷因何故?勞損傷神理必然,閉脫兩般要所據,全憑提固法相兼。胃氣在中,腎氣在下,二氣相接,周流營運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傷而氣虛下陷之病生矣。故肝腎之陰不能升,心肺之火不能降,則有閉結之患。(張東扶曰∶肝腎之陰不升,則上燥,心肺之火不降,則下寒。)須先行通知,兼以升提。如或不效,即宜溫補真陽,其氣自然通達。又如婦人血崩,下氣虛脫而患泄泄者,皆宜峻補兼提。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蓋天地人一也,而生生化化,莫不由此一氣之升降。所以提則春氣生發(fā)而元氣營運也
越
食塞胃中氣不調,越因越用法為高,若然反出因無火,溫補中宮積自消。凡飲食不勻,有傷升降,心下泛泛然,或兼惱怒,則郁悶難舒,一吐即愈。皆越因越用之法也。若食入反出,王太仆云∶是無火也。內必兼寒兼積,法宜溫補中宮,用理中湯去甘草,加
烏梅
、
生姜
、消痰之藥。(錢本多
枳殼
一味。)此則越法之內,而兼調中之意者也。
應
治法中間有四應,四應得法可回生,汗溫吐下應無失,失卻相應命不存。治病之法有四,汗、溫、吐、下,乃醫(yī)家之準繩也。應汗不汗,失也;汗之不汗,天氣不通矣。應溫不溫,失也;溫之不溫,陽
氣脫
矣。(王胥山曰∶虛不受補也。)應吐不吐,失也;吐之不吐,胃氣竭矣。應下不下,失也;下之不下,地道不行矣。凡用汗、溫、吐、下之藥而病仍不應,俱死兆也。故曰∶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驗
醫(yī)家臨證要分明,察色觀識死生,腹痛按知虛與實,還憑驗舌聽聲音。諸證先觀形色,次察聲音。經云∶色之與脈,當相參應。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為正色,色中見黃,脈中見緩,乃為有胃氣。黃為土色,土位中央、五色之中,稍帶微黃,方為佳色。色不可紅,色純紅者,真臟色見也,見則死矣。(王胥山曰∶色純紅者,乃陽氣外越之征,故見則必死。真臟色見者亦必死,然真臟色青、黃、白、黑皆有之,不僅紅色一種。)故真臟色不見,知其尚非死征。若脈氣帶緩,面色帶黃,知其胃氣未敗,未必死也。目者,一身之精華所萃,色藏于內而發(fā)見于外,有神則精明光彩,黑白如常;實則陽光燦爛,虛則陰翳朦朧,若失其神,則昏昧不明,遠近不辨。再察其脈神,存否如何?或兩神俱失,決死無疑矣。舌者,心之苗也,紅為熱,白苔為寒,色紫者,心火亢極而實熱也。再察其脈,果系有余,法宜急下之。舌黑色者,熱極而無生意也。色黃兼下利,而唇口碎裂,是為水涸,非實熱,乃假熱也。由腎之真陽虛極不能化生津液,理宜大劑溫補,稍帶甘寒,使金水相生,則燥解而生可回。若用純涼,反瀉真陽,其死決矣。又凡舌短兼囊縮,脈有力為熱,脈虛為寒,則死無惑焉。聲音從丹田中出,其音嘹亮,則有神矣。若含糊聲嘶者,痰火盛也;前重后輕者虛也;前輕后重者實也;出言罵詈,其聲雄壯者,
胃熱
也;病重失音,死證也;病患不語,虛之甚也,能語則病方愈;譫語鄭聲,及呻吟者,皆陰虛中不守,非佳兆也。診其脈,有神可生,無神者死。喘息者痰也,治當清金降火。如不效,據脈審因,宜從溫補,腎溫火降,喘必緩矣。(若兼外感,亦應發(fā)散。)按腹之法,所以驗虛實也。按之不痛者虛也,診其脈果不足,身雖發(fā)熱,理宜溫補;按之痛者實也,脈果有力,宜急下之,方愈。
人之天庭傾倒,死證也。蓋天庭為陽,陽不升,則陰不生;有形之體屬陰,陰不生,則形亦壞不存,故知其為死證無疑矣。詩曰∶行醫(yī)不識氣,治法將何據?堪笑道中人,未有知音處。見痰莫治痰,見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見血不清血,無汗勿發(fā)汗,遺精莫補澀。明得個中機,便是醫(yī)中杰。
點擊查看:
<<周慎齋遺書>>目錄
...
上一篇文章:
周慎齋遺書 用藥權衡 上課筆記
下一篇文章:
周慎齋遺書 望色切脈
最新熱點
掛壁青
麥飯石
癩狂病——《黃帝內經 靈樞》第二十二篇
請教版主:脖子不舒服
(轉貼)開發(fā)中藥新藥 開拓世界市場
請幫看看這靈芝是真是假,謝謝。
家人患癌,化療無效,求助于各位
奪命散(《普濟方》卷三七四引《保生集》)
磁朱丸
求教象數"減肥"良方
最新推薦
敖氏傷寒金鏡錄 灰黑起紋舌 上課筆記
丹溪心法 3: 中暑 上課筆記
臨證指南醫(yī)案 吐蛔 上課筆記
女科百問 積聚之病何以別之? 上課筆記
張氏醫(yī)通 諸氣門上 上課筆記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5. 察色論 上課筆記
醫(yī)門法律 痙脈論 上課筆記
中醫(yī)男科學 精子畸形 上課筆記
神農本草經 麝香 上課筆記
證治準繩類方 著痹(即麻木) 上課筆記
相關文章
請教 黃師素靈微蘊卷三:火逆解 一文中的“
九道脈法論
刺猬皮散(方出《本草綱目》卷五十一引《壽域
古今名醫(yī)匯粹 2 諸家脈論附 上課筆記
新刻《儒門事親》序
通一子脈義
奪命散(《普濟方》卷二五五)
考試醫(yī)學論
胎前產后慎藥論
通評虛實論十六
徐序
辨熱癥有虛實氣不同論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