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嘩 |
漢語拼音 |
HU |
拉丁名 |
Vulpcs vulpcs Linnaeu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犬科動物狐的腦、心、肺、鼻梁骨、糞、尿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體形細長,體長約60~90cm。顏面部狹,吻尖、耳大。四肢短,尾粗長,尾毛蓬松。身上有特殊的狐騷味。頭部棕灰色,吻端棕黑色,背部紅棕色,體側(cè)為黃褐色,腹面黃白色。四肢淺褐色或棕色,前后肢外側(cè)有一條黑紋。尾同背色間有黑褐色毛混雜,尾端白色顯著。個體毛色差異較大。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及中國大部分地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森林、草原、丘陵等處。居于洞穴。晝伏夜出,善于隱蔽。性狡猾多疑,行動敏捷。聽覺、嗅覺敏銳。食性很雜,以小型嚙齒獸類、野禽鳥卵、昆蟲等為食,也吃一些小魚、青蛙及一些野果等植物性食物,有時襲食家禽。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1~2月交配,懷孕期2個月;年產(chǎn)1胎,每胎5~6仔。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四季獵捕,取其腦、心、肺臟器,置通風處風干或鮮用。狐骨獵捕后剝?nèi)”橇汗莻溆。狐糞采撿糞塊晾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腦、心、肺、鼻梁骨、糞、尿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狐肺: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狐腦:斂脈止血,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二十五味狐肺散:狐貍肺(干)100g,寬筋藤50g,姜片2.5g,鐵棒錘苗15g,牛黃25g,檀香25g,石灰華25g,藏紅花25g,青藏虎耳草25g,哇夏嘎25g, 短管兔耳草25g,唐古特烏頭25g,草本懸鉤子25g,訶子25g,毛訶子25g,余甘子25g,沙棘果膏25g,葡萄干25g,甘草25g,紅景天25g,龍膽25g,蘭石草25g,黑虎耳草25g,藏木香25g,香旱芹25g。以上共為細末。日服2~3次,每服1~1.5g,溫開水沖服。治肺炎、肺膿腫、久咳、氣喘及肺癥引起的胸部痛、脊背痛,有良效。 方二:狐腦散:狐腦、小鴞腦、硫黃、織錦緞灰、無莖芥、石灰華、龍膽、沙棘果膏等。共研內(nèi)服。有補肺干膿之效。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