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牛蒡子湯原方出自《醫(yī)宗金鑒》,方由瓜蔞、牛蒡子、天花粉、黃芩、生梔子、連翹、皂角刺、金銀花、陳皮、青皮、柴胡各15克,甘草5克組成。筆者近年應用該方異病同治收到良好療效,現將臨床思辨、診療心悟整理如下。 帶狀皰疹 王某,男,40歲,2009年4月3日初診。 主訴:右腰周圍起水皰伴灼熱疼痛5天;颊5天前因吃辛辣海鮮,突發(fā)簇集性水皰,皰壁緊張發(fā)亮,皰液澄清,部分皰壁破潰,糜爛,滲出,刺痛。舌質暗,苔膩,脈弦數,已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外涂阿昔洛韋軟膏。治療5天未效,要求服中藥治療。 筆者辨證為纏腰火丹(熱毒蘊結型)。治療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理氣止痛。方用瓜蔞牛蒡子湯。 組方:瓜蔞30克,牛蒡子10克,天花粉15克,黃芩15克,生梔子10克,連翹10克,皂角刺15克,金銀花30克,柴胡15克,青陳皮各6克,甘草10克,金錢草60克。 服藥12劑,疼痛止,皰疹干縮,皮色漸輕,病情向愈。藥證合拍,治療2周,基本痊愈。 按: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神經炎癥反應性病毒性皮膚病。本病屬中醫(yī)“纏腰火丹”范疇,易留帶狀皰疹后遺癥神經痛。好發(fā)春季,多因肝火妄動,濕熱內蘊,火毒內結皮膚,化為毒邪;此毒邪既指狹義之病毒,也指濕熱、火毒、痰瘀等病理產物,因此治療要火毒、痰瘀、濕熱并治。 方中牛蒡子、金銀花、連翹、甘草瀉火解毒;黃芩、梔子清瀉肺與大腸濕熱;天花粉、皂角刺消腫散結解毒;柴胡、青陳皮理氣散風熱,順氣止痛;瓜蔞化痰清肺,取其肺主皮毛之義;金錢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甘草調和諸藥;共湊清解火毒,化痰散結,理氣止痛之效。 急性乳腺炎 林某,女,31歲,2009年10月9日初診。 主訴:產后乳房紅腫熱痛1周。該患10天前正常產一男嬰,現母乳喂養(yǎng)。1周前哺乳后突覺乳房發(fā)熱,紅腫疼痛,繼而出現氣短胸悶,頭痛目眩,煩躁多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結,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弦數,F雙乳異常疼痛,發(fā)熱體溫39℃。病情危急。某醫(yī)院予抗炎治療,患者畏懼,遂請中醫(yī)診治。 筆者辨證為:熱毒內壅,氣滯血瘀痰結而成乳癰(急性乳腺炎)。方用瓜蔞牛蒡子湯加生石膏。 處方:全瓜蔞30克,牛蒡子15克,天花粉15克,黃芩30克,生梔子10克,連翹15克,皂角刺15克,金銀花30克,柴胡15克,青陳皮各6克,甘草10克,生石膏50克(先煎)。 患者服2劑后體溫降至38℃,再服2劑,熱退神清,氣爽痛止,一如常人。筆者提醒患者,治療時要不斷用吸乳器抽出乳汁,以防乳汁阻滯,且吸出乳汁含有熱毒,不可給嬰兒飲用。 按:乳癰腫毒一癥,多為熱毒內壅,氣滯血瘀痰結而成。婦女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肝氣郁結,血行郁滯,故見乳房紅腫疼痛;肝郁不舒,則見胸悶氣短,煩躁多怒,肝經郁火,上擾清空,則見頭痛目眩;肝郁化火,灼傷津液,故口苦咽干,便干結,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靈樞·癰瘍》:“營衛(wèi)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不行,不行則衛(wèi)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炎熱不止,熱盛則腐,肉腐則為膿,故命曰癰!北咀C紅腫熱痛俱見,故屬陽證癰瘡,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理氣止痛。 方中金銀花、牛蒡子、黃芩、生梔子、連翹清熱解毒;天花粉、皂角刺散結消腫,解毒排膿;瓜蔞清熱化痰;柴胡、青陳皮舒肝理氣止痛;生石膏清瀉表里邪熱,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合而為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方中另加石膏退熱清氣。 結節(jié)性紅斑 患者,石某,女,20歲,2010年9月20日初診。 主訴:半月前因患感冒出現發(fā)熱,干咳,咽痛,經用抗生素、抗病毒治療3天,感冒漸愈。但繼而出現雙下肢小腿伸側出現皮下結節(jié),灼熱劇痛,皮下結節(jié)略高出皮面,疹色鮮紅,壓痛,無破潰,平素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經皮膚科診斷為:結節(jié)性紅斑,中醫(yī)診斷為:瓜藤纏、濕毒流注。治以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清瘟敗毒飲,先后服用3周,自覺癥狀略有改善,發(fā)熱消除,唯覺雙下肢小腿伸側皮下結節(jié)、關節(jié)痛時輕時重。遂建議轉中醫(yī)內科治療。 筆者辨證為:濕熱毒聚,下肢皮膚血絡型“瓜藤纏”。治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理氣止痛。方用瓜蔞牛蒡子湯加山慈姑、川芎。 處方:黃芩15克,生梔子10克,連翹15克,金銀花30克,柴胡20克,瓜蔞30克,山慈姑15克,牛蒡子10克,天花粉15克,皂角刺15克,甘草10克,川芎15克,青陳皮各6克。 患者服藥2周,頭痛、咽痛、關節(jié)痛,消失,皮下結節(jié)漸小,二便通調,守方續(xù)服2周,皮下結節(jié)消退。至今未發(fā)。 按:結節(jié)性紅斑是一種真皮深層中小血管和脂膜炎癥引起的結節(jié)性皮膚病,以小腿伸側皮內及皮下結節(jié),自覺疼痛為臨床特征,春秋兩季發(fā)病居多。本病屬中醫(yī)“瓜騰纏”、“濕毒流注”的范疇。 本例辨證為濕熱毒聚下肢皮膚血絡,方中黃芩、梔子、金銀花、連翹、牛蒡子清熱解毒,清化濕熱;瓜蔞、山慈姑、天花粉、皂角刺清化痰結,消腫散結;柴胡、青陳皮、川芎理氣和血,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合而共效、清化濕熱,解毒散結,理氣通絡之功。 痤瘡 患者,云某,女,25歲,2010年4月20日初診。 主訴:面部白頭粉刺3年余;颊呙磕甏杭景l(fā)作,時輕時重,曾用仙方活命飲、銀翹散加減治療,不規(guī)律外涂軟膏。診見面部白頭粉刺,面頰較重,有結節(jié)囊腫(尤以頸部、背部為多),結節(jié)發(fā)暗且觸痛,囊腫有波動感。胸悶煩躁,善太息,便秘,舌質暗,苔薄黃膩、脈弦滑。 辨證為肺胃積熱,毒瘀痰聚,肌膚失養(yǎng)。方用瓜蔞牛蒡子湯加貓爪草、生山楂。 處方: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黃芩30克,瓜蔞30克,生梔子10克,牛蒡子10克,貓爪草15克,天花粉15克,生山楂20克,皂角刺15克,柴胡10克,青陳皮各6克,甘草10克。 服藥45劑,結節(jié)明顯消失,囊腫回縮,大便通暢,稍留有凹陷性小瘢痕。此后,將本方做水丸,續(xù)服1月。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痤瘡是一種由多因素導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為特征,好發(fā)于顏面,高發(fā)年齡在15~30歲。中醫(yī)稱此病為“肺風粉刺”。 本例肺胃積熱,久蘊不解,加之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氣血失和,導致熱毒痰瘀聚于面部肌膚,加之毒邪外侵,內外互結為患,治宜清肺化痰,解毒化瘀,肺胃同調,濕熱痰瘀毒并治。 方中金銀花、連翹、黃芩、生梔子、牛蒡子疏散風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清肺、胃、大腸之濕熱;瓜蔞配合山慈姑,解毒消腫、化痰散結;皂刺、花粉、消腫散結;生山楂活血消積,青陳皮理氣,調暢氣機;甘草解毒和中,共湊清肺化痰,解毒化瘀,濕、熱、瘀、痰、結、郁并治之效。
|